分享

人民大会堂第一次国宴,天花板竟藏了50人,“宴会总管”紧张得直冒冷汗

 zweieiz 2021-09-15

图片

1959


人民大会堂第一次国宴,天花板上为何藏了50人?

1959年9月30日晚,即将迎来我国建国10周年的重要时刻,领导人们欲邀请各国贵宾在刚完工不久的人民大会堂内举行国宴。

当晚7点过后,毛主席等我国领导人及各国贵宾纷纷入场,现场气氛一片和谐。然而,在人民大会堂的东南角里,站着一个身穿白衬衣的中年男人。

只见他虽面带微笑,却难掩紧张之感,他的衬衣背部更是早已被汗水浸湿。这个男人还时不时地看看头上的天花板,因为他知道,在那里藏有50名黑衣人……


白衣男人的身世


在国宴大堂东南角站着的男人,名叫郑连福。他于1918年出生于天津三义庄的一个贫苦家庭,家里的收入全靠父亲一人在北京六国饭店当服务员挣来。而家中除他以外,还有几个兄弟姐妹,生活过得十分清苦。

为了维持生计,年仅7岁的郑连福就主动外出做小工。他还和很多贫苦小孩儿一样,家里买不起煤球,就去别人的锅炉房外等着。当烧锅炉的师傅推出一车车炉灰时,他就使劲将炉灰往自己怀里扒,然后从中捡出还可以烧的煤核带回家。就这样挨过一个又一个冬天。

郑连福13岁时,他经父亲托人介绍只身来到北京的“球房”打工。所谓的“北京球房”,就是现在的台基厂国际俱乐部。虽然他年纪小,但肯跑肯干,“球房”里的管事就安排他做一些诸如打扫卫生、生炉子、替人捡球的杂活儿。

除此以外,当时的“球房”接待的大都是洋人,所以规矩也多。郑连福还得在人手不够时帮着接待洋人。

因为干不好这事儿,他没少被骂。当时,洋人一进屋就得由郑连福这些服务员们接过他们的大衣、帽子、手套、围巾等身上佩戴的东西,接这些东西时还得按照顺序来。当洋人要出门去时,就得反着顺序又将这些东西递回给他们。

郑连福刚开始总弄不清楚这些东西的顺序,所以被这些洋人递白眼、遭到他们的打骂都是常有的事。郑连福也是个不怕困难的人,别人越是不看好他,他就越要把事情做好。就这样,他在“球房”一干就是三年。

在“球房”的工作经历让他变得成熟稳重了不少,也更会察言观色了,做事也更细心。凭着这份经验,他在17岁时托人介绍跳槽到了北京饭店去做工。

在长安街上的北京饭店地理位置极好。1907年时,中法实业银行从两个法国人那收购了它,并且将它从小酒馆改造为了高级饭店。饭店里时常接待外宾,所以有三年工作经验的郑连福做起来毫不费力。

加上郑连福小时候过惯了穷苦日子,他十分珍惜能在北京饭店这样的大饭店工作,因此干得很卖力。事实证明,他的努力没有白费。在1946年时,饭店里的华人经理因十分欣赏郑连福做事认真的态度,将他破格升为饭店管理。郑连福因此有幸穿上了饭店管理员的紫坎肩。

然而升任饭店管理的郑连福没有洋洋自得,他还是认真做着自己的工作,为人也十分老实,不抽烟不喝酒。就连有舞女邀请他跳舞时也是连连拒绝。



第一位国宴负责人


转眼来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作为首都的北京变得日渐繁华。由于北京饭店当时是北京规模最大、最高级的饭店。饭店又常接待外国人,有丰富的涉外经验。所以领导人们也决定在这里举行开国大典后的国庆宴会。

这是我国的开国第一宴,而这场宴会的主负责人,则是郑连福。

郑连福接到这个任务后紧张坏了。这么重要的国宴,可不能搞砸了!他马上和国宴相关负责人接洽,了解办这次宴会的人数和来宾,以及领导人们的坐位要求。在详细规划一番后,郑连福亲自带领服务员们一桌挨一桌地放餐布、摆好碗筷。

在准备几天后,国宴开始了。郑连福和北京饭店的服务员们站得笔直,迎接大家的到来。第一个跨进宴会厅的是毛主席,紧接着是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们。当领导人们走过郑连福身前时,他心情十分激动,虽面带微笑,但双眼早已是热泪盈眶。郑连福这也是第一次有幸和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有了近距离的接触。国宴之后,郑连福更是好几天都睡不着觉,他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由于这次宴会办得很成功,郑连福也受到了北京饭店更高管理层的重视,之后的各类高级宴会都由郑连福负责。郑连福一生中设计和安排了上千场高级宴会,仅在1952年到1959年之间,郑连福就接待了二十几个国家的三十多位元首和政府首脑。

见过“大世面”的郑连福在负责宴会事宜时也更稳重了。他一时之间成为了北京饭店风头无两的“第一位国宴负责人”。


1959年国宴前夕


1959年9月28日晚,郑连福接到了紧急命令,国家领导人们将于9月30日晚在刚修建完成的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宴。

此时距国宴开始仅剩30多个小时,郑连福一下就紧张了起来。为什么现在才通知郑连福要举行国宴呢?而且还是在他没有组织过的人民大会堂?

原来,为了向世界展示我国建国十年来的发展与成就,中国共产党、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决定兴建十大建筑。而人民大会堂就是建国十周年首都的十大建筑之一。

1958年10月,人民大会堂开始进入图纸设计阶段,到1959年9月24日,我国仅用了10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从图纸设计到交付使用的过程。而人民大会堂内的宴会厅,面积7000多平方米,最多可以容纳1万人。

在人民大会堂完工以后,中央领导很高兴,当即决定在人民大会堂开展此次国宴,而宴会还是交由郑连福负责。

所以时间紧迫,郑连福必须马上着手准备宴会事宜。

郑连福得知,此次宴会上将有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余人同时用餐,从来没安排过这么多人用餐的他有些担心。为了将这5000多人的席位安排妥当,他去到了人民大会堂的宴会厅。

如果按照一桌坐10人的传统坐法,那就要在厅里摆放500桌餐桌。而除了这500桌以外,还要设立主宾席、考虑乐队占地、留出上菜通道、固定柜台、安全走廊等。

虽然他听上级说了宴会厅的长度和宽度,但文化程度不高的他算不好这道题。为了尽早明确这些布置在宴会厅是否能摆得下,他连夜去到宴会厅,脱了鞋在刚装饰好的地面上用脚和尺子来量,一遍遍地计算着。

测量过后,宴会厅的面积郑连福是知道了。但他发现,想要5000余人同时坐着用餐,再加上各种预留空间,根本就不能实现,除非是大家站着吃。

他很苦恼,在空荡荡的大厅里席地而坐,眉头皱到了一起,眼睛也熬红了。

到了夜里不知道几点,突然有个想法就涌入了他的脑海。郑连福猛地拍了下自己的头,并喃喃自语到:“这样肯定行!”

郑连福想出了什么办法呢?原来,他决定在原计划的500桌中撤掉30桌,只剩470桌,而主宾席因位置的特殊性不能动,所以就在其余的300桌中每桌增加一个席位。这样不就刚好能坐下了吗?郑连福终于松了一口气。

但宴会的设计远未结束。他立刻将这个想法画在了图纸上,并立刻设计起除宾客席外的整体布局,以及宴会上所要使用的碗筷、餐布、装饰物等。而且宴会上共有几道菜、每道菜各是什么、前菜和主菜上菜的间隔时间等等,都是郑连福要考虑的。

郑连福借助之前在北京饭店举办国宴的经验,并结合人民大会堂宴会厅的实际面积,将这些设计一一在图纸上落实。

到了早上,忙了一晚的郑连福赶紧将自己的设计交予上级,他也最终通过了上级的肯定。接下来,就该实施他的设计了。

宴会上要用的东西,郑连福安排人一一进行采买。采买回来后,他又一遍遍地检查这些物品是否有破损。为了不让宴会在开展过程中出纰漏,他还带着服务员们一遍遍地练习上菜的路线。毕竟在这么多桌宾客的情况下,服务员们有可能迷路,万一他们一送完菜就忘了刚送的是哪桌怎么办呢?

他让服务员们在心中默记自己负责的那桌,并在服务完后退回到宴会厅两边。上菜时,每上完一盆菜就在小纸条上做个记号,直到所有的菜都上完为止。同时,在用餐过程中如果宾客的酒少了、菜洒了,服务员们需要机灵一点,上前询问是否添酒或帮助处理洒出的食物。


天花板上的黑衣人


1959年9月30日上午,郑连福还在进行着准备工作,我国邀请的外宾们都纷纷抵达了北京。正在这时,他突然接到了前往北京市公安局的命令。

一到公安局,警察就问他:“同志,国宴可以换一个地方开吗?”

郑连福愣住了,警察同志连忙向他解释。原来,在人民大会堂建成后,还未来得及做安全评估。听说人民大会堂要开国宴,公安局就马上派人对宴会厅的安全隐患进行了排查。

经检查后发现,宴会厅的吊顶上使用了较多的木材,而吊顶上也布满了整个宴会厅的线路。如果线路不慎起火,即使是个小火星也可能会导致木材被点燃,从而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所以公安局的同志们找来郑连福商量,看能不能换个地方办宴会。他们也将这个情况汇报给了上级,上级同意后郑连福就要赶快着手准备了。

郑连福听后表示,要容纳这么多人的宴会厅一时之间不好找,他这边会做好心理准备,但还是希望再找设计大会堂的同志谈谈,看有没有解决办法。

公安局的同志们迅速将这件事汇报给了北京市委第二书记刘仁。刘仁就赶紧联系负责设计大会堂的北京市建筑设计院院长沈渤。

沈渤当时正在吃午饭,一听说大会堂好像出了问题,他饭未吃完,起身就往市委赶。

到了市委,刘仁书记问沈渤:“人民大会堂为什么不安全?”

沈渤心想,怎么会不安全呢。在听了刘仁从公安局同志那取得的消息后,他解释道,因为时间的关系,所以吊顶是采用的木质材料,但是吊顶上的电线外都包裹着铁管,而且宴会厅内还设有多处消防措施,这些都和消防处的同志确认过了,是没有问题的。

但刘仁还是怕万一电线起火,伤到宾客就不好了,为了保证万无一失,他建议另行安排会场。

沈渤知道为了布置这次的会场,郑连福和许多同志都付出了不少的努力,而且现在只剩几个小时了,换会场后不一定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布置好,他当即跟刘仁下了军令状,说要是会场线路出问题,他一人负责。

随后沈渤赶去了大会堂与郑连福汇合,他给郑连福吃了颗“定心丸”,让他什么都不要想,只管继续布置好会场。

然后沈渤又找到建工局副局长张鸿舜,告诉他宴会还是在大会堂举行,但是为了保险起见。可以在每个电线的接头处安排有经验的电工带着一件棉衣蹲守,一旦发现有火苗,立即用棉衣扑灭,同时通知下面的同志拉闸断电,及时控制火情。而且为了不打扰到宾客,电工们统一穿黑色的衣服。

张鸿舜同意了沈渤的建议。沈渤也将这个计划告诉了郑连福。郑连福听后接连点头,他终于可以放心布置会场了。

9月30日晚上7点,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及各国宾客相继进入了宴会厅。看见5000余人陆续进入大堂,郑连福还是有些紧张。他时不时地望向天花板,生怕上面出什么问题。同时,他还要负责照看好每一桌的宾客。在之后长达3个小时的宴会时间里,郑连福虽面带微笑,却难掩紧张之色,他的白色衬衣被汗水浸湿了,头上也是汗,却不敢有一丝松懈。

他站在大堂的东南角里,静静观察着饭桌上的餐食。当有宾客想要添酒而服务员没有注意到时,他就会立刻用无线电提醒服务员。就这样,他在高度紧张中度过了这个夜晚。

在人民大会堂的第一次国宴举行得很顺利,宾客们对现场的餐食和服务很满意,他们都称赞宴会上的设计十分巧妙,也体现了组织者高超的组织能力。郑连福圆满地完成了这次任务。

但他没来得及听到这些评价。在连轴转了40个小时后,郑连福一头扎在床上睡着了。

这场紧张但圆满的国宴也成了令郑连福最难以忘怀的一次宴会。


周总理钦点的宴会设计师


这之后,国家领导人们都看到了郑连福出色的宴会管理能力,除了在大会堂举行国宴时会让他负责,平时我国的领导人们在各地招待外宾时也会带上他。

由于郑连福长时间出入中南海和许多位首长的家,所以他无需南海区与区之间的通行证。

最后一排左边第一人为郑连福(摄于外交部钓鱼台国宾馆)

有一次周总理在中南海接见瑞典外宾,郑连福陪在身后。当时进房间必须要跨过一个门槛,由于门槛有点高,郑连福怕外宾们没注意脚下,就留在门前,小声地用英语提醒外宾。外宾们满意地对郑连福点头致谢。

事后外宾们还夸奖中国的服务人员水平很高。这事儿也被一家北京报纸所报道,报纸上写道:“总理身边的服务人员水平很高,宴会负责人郑连福能随时使用熟练的五国语言与宾客们交谈……”是的,郑连福在工作之余还学会了五国语言,从小没读过书的他在学语言上可是很认真的,他自己也说,不能给我国的领导人丢脸。

后来,郑连福没做宴会负责人了,但他仍守在北京饭店东面新楼的大门那里,做了一名守门员。

国家没有忘记他,在1988年,郑连福被授予“特一级宴会设计师”称号。

退休后的郑连福也没闲着,他除了在家帮老伴儿做家务,还常被邀请去全国各地讲课。他也希望,把自己设计宴会的经验分享给更多从事宴会设计的人。

郑连福利用他的有生之年,继续在宴会设计事业上发挥着光和热……

来源:千里客  编辑:小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