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生活中经常听到这样的话: 没事别光顾着赶路,要学着停下来思考。 这句话确实很有道理,但是你确定自己真的会思考吗? 人的局限性,导致不可避免地对外部世界心存偏见。 于是,我们每认真思考一次,就相当于重新加固了一遍偏见。 结果打着思考的名义,苦苦探求一番,耗光了心力不说,依然没有跳出“思维怪圈”。 最后,只能越陷越深,反而离真正的出路越来越远。 -01- 思考很重要,怎么思考更重要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上帝遇到了一个是穷人,一个是富人。 穷人向上帝哭诉,乞求和富人一样富有。 上帝心软了,于是将穷人和富人变得一样穷,然后给他们一人一座煤山。 穷人本就擅长做苦力,很快就挖了一车煤。经过思考,他把煤卖出去后,拿着赚来的钱,挥霍一空。 富人没干过体力活,费了好大劲才挖完了一车煤。经过思考,富人也把煤卖掉了,但与穷人不同,他只花了很少钱充饥,然后用剩下的钱雇了工人,挖到更多的煤。 故事的结局,你应该也猜到了吧? 穷人依然很穷,富人又变得很富有。 美国心理学家乔治·凯利曾提出过“个人构念论”,大概意思就是说: 每个人过往的见识、期望、评价、思维,会集合形成“个人构念”。 当遇到相同或者相似场景时,一个人的脑海里便会呈现出他以往的经验,来对当下的场景做出判断。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穷人和富人都同样地思考,但思考的结局却一个天,一个地。 仔细想想,差别并不在于思考行为本身,而在于如何思考。 -02- 真正的思考,要跳出思维怪圈 从前,在法国有个农民因为被人诬陷,关进了大牢,当时正值秋天,他家有一大片土地需要翻种,但他妻子体弱多病,自己一人翻不了地,就没法种植。 他多次向朋友求助,但都没有成功。 后来,他思路一转,却很快解决了: 他写好一封信,让狱警按地址寄回给妻子,信中写道:“亲爱的,今天我冒着极大的风险给你写这封信,是为了告诉你一秘密,我将'传家之宝’埋在了家中那片田地里……” 果然不出这农民所料,那狱警一转身,就把这密信上交给监狱长邀功去了。 见此信,监狱长大喜过望,当即就派出士兵赶往农民的家里,将他家那一大片土地翻了个底朝天,结果自然是徒劳无功,但农民家今年却可以顺利播种了。 我们总是习惯按照原有的思维去思考问题,这就导致所有的思考导向和结果就无法打破固化,只是在重复着机械性的工作。 我们自身的习惯性思维,常常决定了我们在思考时,习惯按照曾经的方式处理问题。 然后就陷入了思维怪圈中,只有当我们跳出固定思维,反其道而行,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遇见崭新的自我和人生。 -03- 改变思维,遇见更智慧的自己 1. 走出去,不要惧怕批判的声音 法学教授罗翔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很是振聋发聩: “一个知识越贫乏的人,越是拥有一种莫名奇怪的勇气和自豪感。” 因为知识越贫乏,你所相信的东西就越绝对,因为你根本没有听过与此相对立的观点。 很多时候,我们是在思考,但是缺乏兼听,很容易自我麻痹,杜绝了外部不同的声音和批判,越对自己无知视而不见。 所以,要主动走出去,结交不同领域的人,在跨界的交流和分享中,获得新的启发和创造。 2. 敢于拥抱“成长型思维”超越平凡 电影《秘密》的主人公,摔断了双腿,医生说他的后半生,都只能在轮椅上面度过。 面对着医生的残酷宣判,他没有彻底沉浸在“悲剧人设”里辗转痛苦,而是抱着不断尝试的心态,让自己的状态比昨天好一点,再好一点。 八个月坚持之下,他靠着坚强的毅力最终站了起来,走出了医院。 当下的能力条件,的确很容易制约我们的思考和判断,让我们习惯自我设限;但我们要做的,恰恰应该是不断试错、不断复盘,不断迭代。 相信只要行动,就一定可以超越自己。 法国作家帕斯卡尔写过一本书《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想必很多人都读过: 人是脆弱的,好比一株芦苇;同时人又是强大的,人之为人,最闪光之处在于思考,人类的思考使弱小的人变得强大了。 点个“在看”,让我们不仅仅是主动思考,而是从思考中,与原本偏执的自己和解,在观念更迭中重获新生,变得开放、包容、达观而通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