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知识回家一站式收藏您的阅读与创作【处世哲理】 庸者喧嚣,强者少语,智者寡言 作者:看花回 张定浩有一句很有意境的诗: “我喜欢你忽然捂住我喋喋不休的口,教我沉默。” 这恰如人的一辈子,一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 我们总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从多说,到少说,最后能不说便不说。 生活终有一天,会忽然捂住我们的口,教会我们沉默地过好这一生。 01.庸者喧嚣 网上看过这样一句话:“人活一口气,全凭一张嘴。” 但这张嘴何时张,何时合,却很有讲究。 三国时期的杨修,就是因为没有管好自己的嘴,说话不经过大脑,才招致杀身之祸。 曹操的府上修花园,曹操在花园的门上写了个“活”字,什么话也没有留下就走开了。 负责修建花园的官员们都面面相觑,猜不透这个字是什么意思。 只有杨修心直口快,在大家面前开讲了:“门中加一个活字,不就是阔吗?曹公一定是嫌门太阔气了,要低调一点,修得窄一点。” 还有一次,有人送给曹操一盒酥,曹操又是什么话也没说,只在盒子上写了三个字“一合酥”。 杨修又开始显摆了,对大家说道:“曹公写这'一合酥’,不就是一人一口酥的意思吗?” 说罢,杨修便高调地招呼大家一起用酥。 该保持沉默的时候,他却格外话多;该藏锋露拙的时候,他却锋芒毕露。 杨修成功地利用自己话多,猜人心思一流,并且时刻都爱显露小聪明的特性,引起了曹操的嫉恨,最终惨死在了曹操手下。 从才华修养上看,杨修确实是个人才;但从言行交际上看,杨修却是个庸才。 才智决定了他的成长速度,而言行却决定了他能走多远。 归根到底,人生这条路,杨修能走到哪儿,还是取决于他这张嘴。 说话是一门艺术,话说得太多,便成了讨人厌的聒噪。 庸者过于喧嚣,智者享受安静。 朱自清在《沉默》一文中曾说道:“你的话应该像黑夜的星星,不应该像除夕的爆竹,谁稀罕那彻宵的爆竹呢?” 星星静悄悄,却灿烂了整个夜空;爆竹响彻天,却只剩下一地灰烬。 做人不能太过喧嚣,低调沉稳莫不是一条好路。 02.强者少语 常言道:“祸从口出,病从口入。” 说话宜少不宜多,谨言慎行才能避免一些祸端的发生。 曾国藩初入职场时,或许是因为年轻气盛,经常因为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得罪了很多人。 无论什么场合,他总是忍不住要多说几句话,有时候还故意用话语取笑别人。 他的多言,引起了周围其他官员的反感。 久而久之,大家开始孤立他、远离他。 渐渐地,曾国藩也感受到了大家的疏远,便下定决心改掉自己多言的毛病。 从此以后,每次说话前,他都会在心里深思熟虑,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他都捋清楚了,才去开那个口。 他还养成了睡前写反思日记的习惯,反思当天自己是否多言了,哪些话说得不对不好。 他在一封家书中也曾提到:“古往今来,导致失败的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态度傲慢,二是言语多而不当。” 所以,在后来的人生道路上,他一直坚守“谨言慎行”。 他也在多年的修炼中,成了一代名臣,受到后人的敬仰和追捧。 林语堂先生也曾说:“要说得巧,要说得少;言多必失,语多必败。” 话说得越多,越容易被话多反噬。 有底气的人,不需要靠外在的言语,去证明自己。 就如一个寓言故事里讲的: 一位牧师让仆人把市场上最贵的东西买回来,仆人买回了舌头。 过了一段时间,牧师又让仆人去把市场上最便宜的东西买回来,仆人又买回了舌头。 牧师很不理解,仆人解释道:“舌头这东西,在于如何用,好则价值不可估量,坏则一文不值。” 一堆废话的价值,从来抵不过一句箴言的分量。 与其在话多上摔跟头,不如学会少说话,默默地往前走。 上帝为什么会给我们两只耳朵,一张嘴呢? 原因很简单,就是让我们少说多听。 真正强大的人,不会说很多不必要的话,因为他们知道言多必失。 少说多做,于人于己才是一件幸事。 03.智者寡言 《道德经》里讲过一个故事。 嵇康的老师孙登是一位高人,但他求学整整三年,老师除了正常授课,平时基本上很少说话。 嵇康有时候会跑去问老师,对自己有什么看法,但老师始终不做过多的评价。 三年求学时间很快结束,嵇康依旧按耐不住内心的想法,追问老师有什么话要对他说的没? 老师这才开了口,但也并不是评价他这个人,而是给他提了一些人生建议。 嵇康这才发现,虽然老师平日里说话不多,但老师深邃的思想,看待人生的态度,却着实让他受益良多。 正所谓:静水深流,智者寡言。 浅水喧哗,深水无声,真正有智慧的人,从来不会夸夸其谈,诉诸全世界,而是以一种静而不言的姿态,面对他人和自己。 正如老子在书中说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很多时候,寡言者并非肤浅不知,而是一种智慧的选择。 作家莫言提到自己的笔名时,这样说道: “小时候我经常说错话,问很多不该问的问题,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母亲经常训我,可我还是忍不住,常常是话说出去,又非常后悔。所以,才给自己起了'莫言’这个名字。” “莫言”顾名思义就是“不说”。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年少时,那个在众人面前侃侃而谈,很会说话的人,总是特别吸引人的目光。 但当我们历经世事以后,才会发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那些沉默寡言的人,才更散发着光芒。 喜欢作家王小波的一段话:“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假如还想学得更多,那就要继续一声不吭。” 能言善辩是一种能力,沉默寡言却是一种智慧。 真正的智者,大多寡言。 ▽ 子禽问墨子:“多说话有什么好处?” 墨子说:“蛤蟆青蛙白天黑夜叫个不停,叫得口干舌燥,却没有人去听它们的叫声;而雄鸡,只在黎明时按时啼叫,却天下振动,大家都早早起床。” 真正有用的不是过分喧嚣,而是该说的时候说,不该说的时候适时闭嘴。 只有庸者,才用喧嚣刷存在感; 真正强大的人,都戒掉了过多的表达欲; 有智慧的人,则懂得智慧出自寡言。 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往后余生,远离喧嚣,做个谨言慎行的智者。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