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这个题目,我想起一则故事。
唐朝中期,有个诗人叫李涉,是个太学博士,公元822年春天,他到江西九江,去看望在那里做江州刺史的弟弟,那时,藩镇割据民不聊生,到处都是揭竿而起的绿林好汉。
有一天晚上,春雨霏霏,李涉和仆人走在半道上,一伙绿林好汉拦住了他的去路,为首的一个彪形大汉拿着一把明晃晃的大刀,大声喊道:来者何人?爷爷我不抢无名之辈,快快报上名来!李涉的仆人战战競兢地说:我家大人是太学李博士,还望好汉高抬贵手。李涉在心中暗暗埋怨仆人,他们要的是钱财,才不管你是李博士,还是张博士呢!
谁知,那位绿林好汉一愣,顺口说:是不是那位会写诗的李涉李博士?仆人连声答道:是、是,我们家李大人的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好汉说:我久闻李大人诗名,如果真是李涉大诗人,只要您给我写一首诗,你的财物我分文不取,还要留您喝酒吃肉。
李涉又惊又喜,他没有想到,山中的绿林好汉,也知道他的名字,而且喜爱他的诗。于是,他跟随这伙人来到他们住地,取出随身带的文房四宝,凝思片刻,挥毫泼墨写下一首千古传诵的名诗:
春雨潇潇江上村,
绿林豪客夜知闻,
他时不用逃名姓,
世上如今半是君。
绿林好汉大喜,拿过诗如获至宝,吩咐小喽啰摆下酒菜,热情款待李涉,然后亲自举着火把,把李涉送出山口。
在唐朝,诗人受人尊重,是个普遍现象,像高力士为李白脱靴,杨贵妃为李白研墨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虽有夸张的成份,但也间接地说明了诗人地位之高。
其实,真正的文学家、艺术家,一直受到人们的尊重,古今中外各个民族都是如此。
有这样两个小故事,据说,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之后,英国首相邱吉尔夫人访问苏联,顺道去访问契诃夫的故乡,受到契诃夫妹妹玛瑞安的接待。夫人问:在敌人占领克里米亚时,你们遭了不少罪吧?玛瑞安微笑着说:托哥哥的福,我们没有受到骚扰。夫人奇怪地问:那是怎么回事?玛瑞安说:敌军一个司令官读过契诃夫的小说,他对部下说:契诃夫是俄罗斯最伟大的作家,你们要保护好他的住宅,所以,我们平安地活下来了。夫人惊讶地说:原来他们也尊敬契诃夫,这真是个奇迹。
另一个小故事,讲的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有一次,他独自在维也纳市郊散步,突然构思了一个乐曲,就在路上跪下来记录。由于他耳聋,加上情绪集中,后面过来的出殡队伍,他却一无所知。这时,送葬队伍中,有人认出了他,就对别人说:他正在写乐曲,等他写完了,我们再走。过了一会,贝多芬写完乐曲站了起来,这才发现,身后停了一支出殡的队伍。队伍从他身旁经过,向他投去致敬的目光。
由此可见,世界上各个民族,都非常尊重文学艺术,法国有个先贤祠,专门安葬对国家有巨大贡献的人,二百多年以来,一共安葬了72人,其中政治家仅有11人,而作家却占了七席。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诗的国度,从诗经、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无不被人喜爱,而真正的诗人,也一直被人尊重,哪怕他只是一个乞丐。
据说,清朝嘉庆年间,在一个奇寒的冬日早晨,通州一个拾粪的老者,在路旁发现一具乞丐的尸体,报官之后,州官派人下来验尸,却在死者身上,发现一首绝命诗,诗曰:
身世浑如水上鸥,
又携竹杖
过南州。
饭囊傍晚盛残月,
歌板临风唱晓秋。
两脚踹翻尘世界,
一肩挑尽古今愁。
而今不食嗟来食,
黄犬何须吠不休!
州官看罢,深为这首乞丐诗所折服,立即命人买来棺材,以礼安葬这位乞丐诗人,把这首诗刻在石碑上,并且亲自题写碑文:永嘉诗丐之墓。(因为只知道此人是永嘉人,不知姓名)
诗歌,是一种文学艺术,诗人是通过作品,来感动和鼓舞人民的,只有创作出脍炙人口的作品,才会为人民所传颂,诗人才会得到人民的敬仰,古今中外,从来没有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