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砖赤瓦,旧时粮仓的华丽蜕变,如今文艺青年的理想村

 小哈的漫生活 2021-09-16

作为一个爱好摄影的颜值党,挖掘小众而貌美的地方是我的兴趣所在,不知道有没有母校读书时的熏陶影响,建筑是我比较偏爱的方向,建筑无声,却自有一股力量,从一开始只为遮风挡雨的庇护之所到宛如直指苍穹的美学图腾,它既是人文历史的底蕴,也是崇拜与吟唱的场所,古今中外,优秀的建筑可以和生命产生共鸣,令人感慨“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的魅力,亦蕴含着耐人寻味的传奇色彩。从长城到金字塔,从园林到土楼,从高迪的圣家堂到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建筑就像一座时间的纪念碑,伴随着一代代人,见证一个地方的历史演变。

最近去的嘉兴运河陶仓理想村,无疑是一座优秀的建筑,它由粮仓改建而成,去的时候游客寥寥无几,也没有门票,砖红色的建筑兀自矗立在翠绿的田野之中,静默无言,却仿佛有许多故事,要述与人听。

运河陶仓理想村位于嘉兴王江泾镇田丰村,虽身处江浙沪,但实在鲜为人知,它曾是明清时期王江泾名门望族陶氏宅居的所在地,而正如无数“旧时王谢堂前燕”的例子一样,曾经的大户陶家在岁月中逐渐没落,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昔日辉煌的陶家大院被逐步废弃并拆除,后被收归国有。取而代之,原来的地方兴建起两座大粮仓,名为“陶仓”,仓前是一片莲花池,与陶仓相互映衬,成为风景点缀的同时也能为建筑本身做就近取水防火之用,“莲仓”别名,因此而来。

陶仓建成之后并非一帆风顺,经历过火烧,也曾被废弃空置数年,目前我们看到的陶仓理想村是 2019年后被当地文旅公司改建而成,集合了陶仓艺术中心、咖啡厅、个人工作室等空间。

核心的陶仓艺术中心分为东仓和西仓,共三层,建筑延续了此前粮仓的仿苏联建筑风格,从实用角度出发,没有过多装饰,远看就像一座碉堡,稍加改装便能做要塞使用,和那个年代的许多建筑一样仿佛为战而生。

正面红墙上书写的“热血乡村、追梦赤子”八个鲜红大字,似一面火红的旗帜,我们穿着《芳华》电影里的知青服饰走过其中,毫不违和。

穿过正面红墙,便是连廊,红砖拱砌,工业风十足,粗糙中带着质朴,质朴中透着格调,连廊作为粮仓的陪伴式建筑,高度层层递进,伴随着两座粮仓汇聚至中心,而无论是拱门还是仰视两墙中间“漏”进的天光,极简的几何造型在一天之内拥有丰富的光影,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天气呈现出不同的魅力,给人无尽变幻的光影体验。

从建筑的设计感,能看出陶仓理想村的雄心,许多的留白赋予更多的艺术可能,不定期会举办活动、展览,把“荷”的元素融入建筑内部,用拼花水磨石呈现出宛若陶仓外万亩荷塘的景象。

目前的东仓只有一个咖啡厅入驻,游客很少,食客亦不多,之于喜欢安静的访客,当下又也许是最好的时期,点上一杯咖啡,可以拥有一个不被打扰的诗意下午,可以怀旧顺着书本追忆过去的年代,可以畅想就着思绪预见可以眺望到的未来。

陶仓外的草地深受元宝小朋友的喜欢,他终于在这个快要逝去的夏天,找到了一个草地山坡,尽情打滚,帽子上的五角星让我想到了《闪闪的红星》,电影里的潘冬子仿佛朝我迎面走来。

站在远处望去,红砖墙上垒出巨大的麦穗图案,麦穗寓意粮仓的过去,在阳光下似火团燃,经历了60年沧桑之后的两座粮仓,又焕发出不一样的生机,它是粮仓,又不再是粮仓,伴随人们生活方式的变迁,曾经的粮仓,已华丽蜕变。

而元宝愿意为陶仓驻足停留的短暂片刻,便是带他来的意义所在,终有一天,他会如我一样,对人类的居住不同地域的建筑产生好奇,而曾经目见过的一幢幢房子,便是可以灵光乍现的具象载体。

地理交通:位于嘉兴王江泾镇田丰村,适合自驾前往,导航输入“嘉兴运河陶仓理想村”即可,从上海市中心自驾前往约2小时,附近的空地可以免费停车。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