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维导图:美育中考知识积累——戏曲艺术

 思维导图干货集 2021-09-16

欢迎阅读我的第1624篇日更文


近段时间,不知你是否注意到一则新闻:一位拥有500多万粉丝的网红“小潘潘”因为翻唱黄梅戏不幸“翻车”:她将原来的戏曲部分,全部改为流行唱法,引来诸多吐槽。

不少人认为这种唱法会损害国粹,对青少年有很大的影响,有些不了解黄梅戏的年轻人会认为黄梅戏本身就是这个唱法,从而忘记了传统的唱腔。传统东西正在“衰退”这一现象是有目共睹的,如何挽救是当务之急。

当然也有人说这是创新,但改变后的版本相比较传统黄梅戏版的《女驸马》很不一样,撒娇卖萌也很嗲,演唱风格偏离了戏曲想表达的女性聪慧、忠贞的爱情观和价值观,与戏曲之美谬以千里。


戏曲的美育教育迫在眉睫,从中考的新要求上也得到了印证。

中考将新增美育科目,计划2022年全面实施,只会读书的人不吃香了。


为何要重视“美育”呢?原北大校长蔡元培说,美育的目的在于陶养人的感情,认识美丑,培养高尚的兴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赶紧恶补一些知识吧!

我妈妈年轻做过京剧演员,我很小的时候天天在剧团里玩儿。

记得那时候,我周围都是练功的叔叔阿姨,每天听到咿咿呀呀吊嗓子的声音,看到的是五颜六色的脸谱和戏服,在有节奏的鼓点韵律和不同唱腔中长大。

这就是我接受的与众不同的“早教”,对中国的戏曲有非同一般的感受,也时常怀念幼时的美好时光。

中国的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

之所以被称为中国的“国粹”,是因为它囊括了表演艺术、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艺术。

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今天用一张思维导图,帮孩子们普及中国戏曲的小常识。

图片

(点击可见清晰大图)

在快节奏的时代,从小学习戏曲的孩子似乎不多了,更多的孩子选择西洋乐器、街舞、拉丁舞等等,与世界接轨。

不能否认的是,中国戏曲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美学思想的光辉,在世界文化舞台上闪耀着独特的魅力。

中国戏曲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形式世界上独一无二,从剧本形式、角色当行、音乐唱腔、化妆服装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程式。

我们常听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演员在舞台上表演那么几分钟,可需要他们十年如一日甘于淡泊、耐得寂寞的艰苦磨练,这难道不是学习任何知识都应具备的态度么?

END

我是爱分享的张延老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