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佛家静功·六妙法门

 武宗 2021-09-16

以武学打开世界

六妙法门,系佛家静功功法。创始人智顗(公元538~597年),隋代著名佛学家亦为天台宗开创者。代表作品有《法华玄义》、《靡诃止观》、《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又称《小止观》或《童蒙止观》)等。其中《六妙法门》(又称《不定止观》)即详论“数”、“随”、“止”、“观”、“还”、“净”六种坐禅练习方法,采用调心与调息相结合来摄养身心,成为天台宗重要修持术,也在气功界广为流传。

六妙法门的排列次序由浅人深,在每一法门中又分“修”、“证”两个阶梯“体现了层次分明的特点,这是当时气功发展较为成熟的又一标志。

计数呼吸次数,来排除杂念,稳定心气,以达入静状态。可以聚敛杂乱的意识,使之从纷繁归于一念。计数时也要平和自然,不要强用拙意,同时全身内外应保持舒松。

“数”作为人静的辅助法,对于初学气功者很有帮助。因而也得到许多气功研究者的推荐。如在朱代《苏沈良方》中有这样的记载:“视鼻端白,自数出入息,绵绵若存,用之不勒,数至数百,此心寂然,此身兀然,与虚空等”。东坡先生也曾亲试此法。

随着呼吸斷渐深细,人静状态较好,计数呼吸的意念也逐惭谈化,即进人下一步练习。

“随”是指意念与呼吸相随。这时已不用计数呼吸次数,而是在自然安静状态中,把意念与呼吸相合在一起,随着呼吸的出人而出入。此时人们可精微体验到呼吸的细节过程。此种状态称为“心息相依”,即心随息动,息归于心。修习既久,心动渐细断止,以不动心察出入息,又进入下一个层次的练习。

修止鄖是修心的虚定功夫,使意念本身获得充分自由,不对它进行牵制和束缚。在若有若无之间将心意归收一处(如鼻端、脐下等部位),似守非守,这时已忘却形体,再练习下去,心意也不复存在,完全进人“物我两忘”的境界。

练功者经过上面的练习,逐步清除身心的紧张,意念得到了纯化。此时便收定神气,返观内外,观息的出人,观意之灵动,久之,全身透彻,毛孔俱开,思维清爽,内气、外气融而为一。

上述各个步骤,是心、息的相对运动,而练动属后天的调理,还要进一步将心息还归先天本源,合而为一,才能达到无观之心,无观之息,心息双无的境地,即所谓“还空”。

练功者要保持的纯净,心如止心,不起波澜,在拙中寓大巧,在不动中见灵动,在无意中出真意,返朴归真,以获得智慧的自悟和形、气的升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