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E20:获取幸福的步骤!(序)

 方圆长短 2021-09-16
冥冥之中有种无形的力量在人群之中形成挤压,从而驱赶和引导着人进行自我消耗。这种自我消耗的结果就是让大众都逐渐的趋于一致:关注一样的热点,追逐一样的时尚,讨论一样的八卦,朝九晚五的干着差不多的事——这种一致性的反馈会让人滋生出一种稳定的错觉——周围人都是这样,所以生活本该如此。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抛弃自我的过程——因为维系住自我的成本只会越来越高,当你无力承担这种成本之时,就只能说服自己妥协。在不断妥协的过程中,精神结构中的抽象自我会被拆解… 所以,长期的物质匮乏之所以会导致精神结构的失衡,主要源于没有东西能够支撑起自我作用于所处的生存环境。一个人对真实的世界理解的越深入,如果缺乏强大的心灵和睿智的大脑,只会越来越感到绝望!

古往今来,越是长期处于动荡不安的环境中的人们,越容易被一种向内看的信仰所俘获——它足够的确定,也足够的简单。宗教之所以能够成为人民的精神鸦片,恰恰因为它能够为长期处于无所适从的动荡环境中的人最急需的确定性。而且,获得这种确定性的方式,恰好迎合了人处于动荡不安环境中的那种状态——以最小的能量消耗获得能让自己安心的舒适感。对于无力者而言,要他理解任何复杂事物,面对需要费力才能胜任的事,简直是莫大的痛苦。以毫不费力的方式获得临时满足的刺激才是恰好能够迎合并吸引他的捷径!

精神结构的复杂度和层次性越高,维持自身的有序运转所需消耗的能量就高。你刻意把它理解为一个控制系统的调度中枢,这个调度中枢越智能和强大,而且容错率高。那么,它的正常运转所需要消耗的能量就越高,自身的复杂度也就越高,自我的主动性也就越强。然而,动荡不安的环境会不断地传递失败的反馈。而人的自我判断机制中存在一个天然的缺陷——人会以自身作为丈量一切的标尺,唯独无法以此标尺丈量自身。所以,自我价值的判断更依赖于所处生存结构的反馈。持续的挫败型反馈,会扭曲对自我的判断,继而引发对自己的整个判断系统产生质疑。一个人不敢相信自己的时候,自然也就不敢相信别人。他不是不相信你,他是完全不相信自己的判断!当一个人完全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断的时候,就无法做出任何决策。纠结、焦虑、进退失据、冲动又反悔——所有的这些如影随形的表象特征都源于同一个点。逃避和拖延是摆脱以上痛苦表象的唯一途径。如此一来,就会长期的陷入各种形式的自我消耗的泥塘之中——不断的挣扎、愤怒、破罐子破摔…

自我

人是生命体结构的一种载体,但精神结构并不脱离于载体而存在。生命体结构对于载体而言就如同种子,而不是建筑的蓝图。即便是相同的种子,种在不同的环境中,受不同要素的影响,也会长出不一样的结果。

在大自然中,动物们会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努力改变自己以求存。不这么做的动物已在漫长的筛选过程中逐渐被淘汰出局了。唯一例外的就是人类!人通过建造工具来改造环境,从而能守住自己——人缝制了衣服,建造了房子,就能够在冬天不必像其它动物一样长出一身膘和厚厚的毛。事实上,不管是洞察底层逻辑,避免凭空的自我消耗,还是用尽全力打破精神结构和生存结构的内在约束,从而完成自我升级,本质上都是在彰显自我。

宏大叙事为什么吸引人?因为宏大叙事所展开的画卷,让每个置身其中的人拥有一种归属感——作为一个生命,自我的存在,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被拉的很长很长。时间是关于永恒的坐标,空间是关于范围的坐标,个体的生命周期非常短暂,而且与所置身的环境比起来,往往微不足道——在永恒的时空中,只有一刹那的存在,在宇宙星辰之间,如一粒尘埃那样渺小。这种短暂和渺小的自我存在着本能的扩展诉求。如果自我的存在能够以某种形式在更宏大和深远的时空中得以延续,恰好契合了这种自我扩展的诉求…

关于自我的这些属性和特征,我们会在《结构学》的《精神结构》部分详细阐述。在此就一笔带过。总之,你哪怕是爱上一个人,本质上爱的也是自己——那其实是对自我的投射。一个对自己各种不满的人,往往特别渴望找到一个懂得自己,关注自己,呵护自己,理解自己,欣赏自己的人来治愈对自己的愤怒和不满。人们通常会把这种自我满足的投射称之为爱,同时,也把那些试图与外界建立关系时如此投射自我的人,称之为缺爱的人!


关于爱是什么,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给出过解释。但是,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进行解释,都不足以回答这个最朴实的问题:人为什么会需要爱,并那么渴望被爱?我们描述过许多缺爱的人所呈现出来的表象,这些能够被观察所捕捉到的特征,到底指向什么?小孩刚出生的时候都会本能的爱自己的父母。然而,等他们长大成人之后则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因何而起?

生命体是一种能够自己从外部攫取资源转化为能量维持自身存在的有序结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命体结构的有序是通过消耗自己的能量才能维系的动态平衡。陷入无序的威胁时刻存在。所以,人一旦缺乏指引就会陷入虚无——不管是贪婪还是恐惧,欲望对人而言,是一种避免让人陷入虚无的指引。人的欲望被满足之后就会感到无聊,无聊和虚无本质上就是陷入缺乏指引的无序状态。

有一句经典文案代表了这个时代许多女生的心声:我想找到一个我欣赏的男人,他比我强大,能够宠溺和保护我,会教我人情世故,为我撑腰,满眼都是我!事实上,这是在描述被爱的状态。在对这种诉求做出任何评判之前,让我们先搞清楚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诉求,而且能够引发广泛的共鸣。其实,所有的描述都不约而同的指向同一个点——那就是:自我能够被彰显!

如果你作为一个旁观者,你怎么判断一个父亲是爱他的小孩的?无非是关注她、欣赏她、陪伴她、在乎她、心疼她、鼓励她、包容她、满足她的各种需要,渴望她各方面都好。你会猛然发现,这和上面的诉求指向完全一样——让她的自我能够充分的彰显。

你想干一件事,但你的力量不够,自我意志受阻于外部的约束。这个时候有人愿意为你支付成本,打破这种束缚,让你得偿所愿,这是不是一种被爱的感觉。你的人际关系一团糟,时常陷入孤立,有个人总是能不离不弃的陪伴着你,让你从被孤立的恐惧中解脱出来。这是不是一种被爱的感觉?你一直不被关注,不受尊重,不被肯定。有个人总是无条件的关注你,认可你,肯定你,尊重你,赞美你。让你从这种自我怀疑的焦虑中解脱出来。这是不是一种被爱的感觉?诸如此类的例子有很多,所有的这些例子都对应着一个侧面。所有的侧面拼凑在一起,就是一个能够充分彰显自我的抽象存在!

许多人的纠结之处恰恰源于一个这样的自问自答:为什么我无法获得自己所渴望的爱呢?难道是因为我不配吗?然而,我这么优秀,为什么会不配!尤其是女生更容易陷入这样的一种自问自答的死循环之中。没有人会承认自己不配,尤其是认为自己优秀的人更无法接受这一点。因为这是在彻底的否认自我!

拯救

大众的关注点更侧重于技巧和经验,只要技巧或经验能够立竿见影的让眼前的问题消失,就是自己所需要的,也愿意为之付出代价。这种表象的背后是对捷径的渴望和对自我的不信任。深究其理,一劳永逸的解决自我的问题不符合我们千百年来的习惯。技巧很容易,但它浮于表面,时而有效,时而无效。你甚至都搞不清楚为什么会这样。

纯理论太枯燥,而且许多人的智商不足以深入理解。所以,我在修改《结构学》的《精神结构》的时候,一直试图找到一个生活化的应用点——这样足以让许多人自我代入,理解的更具体。这个时代的人越来越容易陷入一种半清醒状态,不管是被外部诱导,还是被自我牵引,总是容易陷入一种无法自我满足的纯粹消耗的漩涡——这种消耗挺折磨人。

寺庙里最虔诚的供奉者不乏受过高等教育的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们的身影,而且还热衷于各种禅修和算命。这些行为的背后都是为了摆脱各种形式的自我消耗所带来的痛苦。

人为了摆脱自我消耗所采取的那些行为,本质上都是逃避和转移。内心的冲突无法解决就会发无名火并挑起与身边人的冲突——从而就把自己无法调和的内在冲突转移为自己与外部的冲突!挫败感强的人为什么情绪化?因为自己时常陷入各种担心和无力触发的内在冲突之中,为了摆脱它带来的痛苦,就只转移出去——把内部无法调节的不安转移为自己与外部的冲突。所以才会时常把想象当作事实,认为整个世界都在跟自己作对,都在针对自己,让自己不顺心。为什么情绪宣泄之后反而会舒服一点呢?因为转移冲突本质上是中断了精神结构中的一个不断消耗自身能量的死循环。在下一个死循环的形成之前能获得暂时的平静。

不管是建议缺乏安全感、自卑又情绪化的人学会控制脾气,还是做一些其它的事。统统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案。事实上,当事人无法控制自己不与外部起冲突,甚至在潜意识中会特别渴望与外部起冲突,甚至时常把想象当作事实来激发冲突。因为当事人的精神结构长期运行在一种失衡的状态,越是飞快的运转就越容易形成扭曲的压抑。因此,与周围的人起冲突是把自己从扭曲和压抑中拽出来的捷径。人只要对自己的质疑和讨厌越深,精神结构失衡运转所形成的内在冲突就会源源不断,焦躁和痛苦就需要不断的转移出去。 

这是关于结构学的精神结构的应用:获取幸福的步骤!写好会发在【觉悟社】里,它将分为三个章节,由好几篇内容融汇成一个体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