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晓茜】“微看”韩城

 西岳文化 2021-09-17

文/高晓茜

“微看”韩城

十几年前,陪父母一起去过韩城,上过史马迁祠,去过党家村,彼时了解甚少历史,只是把它作为一旅游地点,粗观无慨。

近期看到心悦读书会韩城分会邀约了韩城文化名人这次十四运韩城火炬手贾雪芹老师讲《史记》,便迫切去了韩城。

行色匆匆,对韩城很生疏,不知道它有多大,也不知自己看了它几分之几,在古城的东北角,仅走了一条街,几条巷,便被它浓郁的文化气息所吸引。

沿着正中间的青石板路,慢慢地行走在古城的街道,自己的低跟鞋敲击着声响,那么响亮,那么清脆,哒哒哒,我想和每一个青石板后面那厚重的历史对话。

我仿佛回到了多少年前,眼前的一切熟悉又陌生,街头小摊的老人,大树下,戴着有年头的石头眼镜,摊前放些老书、老物件,他不是在兜售商品,而是在观察行人。

有了年头的东西散落地放在古玩店的桌子上,服装店里挂着民族风格的服装,感觉在古街似乎被历史牵绊着,向后退多少年。

那些巷里的老院子,青砖碧瓦,讲风水的建筑,永远没有一眼看到头的院落。家家户户的门楣题字、对联、壁刻,“太史第”、“孝弟慈”这些言必称圣贤,语必出六经的文字,内容丰富多彩,寓意深刻。

古城的人们儿,没有匆忙,散淡地生活,倒是游人,脚步匆快,着急着想去把每个景点看完。

在古城“雪芹说史”的工作室,初识仰慕已久的贾雪芹老师,低调不张扬,内涵不外放,却自有一股独特的魅力和气场,听了她和孩子们的一堂课,又在心悦读书会韩城分会场的工作室听了她一个半小时激情澎湃的《史记》分享,我才知道,历史原来可以这样生动地讲解。

不得不惭愧于自己的孤陋寡闻了。史马迁的《史记》不仅仅有他忍辱负重的坚强,更是他肩负重任的担当精神,他有着厉害的老师孔安国、董仲舒,他在《史记》那些简洁生动的描写,是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实录”......

文化使者余秋雨说:“在中国文化史上,让我佩服的人很多,让我感动的人很少。”“我早就确认司马迁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让我感动的人。”“两千年前就把文史熔于一炉的这位伟人,其实也就是把真、善、美一起熔炼了,熔炼在那些不真、不善、不美的夜晚。熔炉就是那盏小油灯。难道,它真的熄灭了?”

当然没有,路程,既衡量着文化体质,又衡量着文化责任,余秋雨先生用他的旅程,成为一个向读者和世界,讲述中华文化的人。看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正在看他的《千年一叹》,那些简洁明快,语言精炼的哲理性散文,不正是《史记》的延续么?

韩城的文化使者贾雪芹老师也在延续,传播着历史文化,传承着司马迁精神,“因为这里有一个人、一本书、一条河、一座城、一尾鱼……去过的心潮澎湃、听到的心神向往、没去过的顶礼膜拜……”,那个小油灯没有熄灭!绵延的五千年中华文化就是最好的见证。

古城里那弯曲的巷道里竹子翠绿笔直;老建筑门口妖媚的三角梅,在金色的阳光下,像一簇簇火焰在燃烧着,怒放着;还有凌霄花,妖妖娆娆的攀附着已驳落的砖墙,恣意的开放着,显露出几分傲气,美得大方而惊艳,美得精致而华贵;最喜那秋日阳光下,从院落中攀延而出的丝瓜花花,敞开黄色花瓣,姿意地享受着;一树桂花,满树金黄细小的花儿,香气扑鼻,沁人肺腑....

还有城市街道上的柳树,都被环卫工人剪成齐齐的青年式“齐流海的短发”,呵,这样有文化的城市!

这个秋天,我来过,微看,韩城这个城市,因为一个人,喜欢一座城。

作者简介高晓茜,渭南市作协会员、大荔县作协会员,偶有文章发表纸媒和网络平台。喜欢简单生活,想用简略小笔,书写世间美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