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央视纪录片《布衣中国》,爱你如衣

 Daweb_YN 2021-09-17


《舌尖上的中国》风靡之时,一部五集纪录片《布衣中国》开始筹备,并于今年九月登陆央视,却似乎不如美食更能引起观众的追捧。如果说《舌尖上的中国》表达的是“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主题,那么《布衣中国》的主旋律大概是“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吧。作为一名服装设计公司里的小设计师,总要怀着点儿复杂的心情,或许挑刺儿或许汲取或许就是想打发下公选课时间,我就这么刻意地和它相遇了。

被认真敬业的小编催稿,草草看完,便开始起笔分享一些小小的观后感。术业有专攻,不熟悉纪录片制作,也就没有什么资本对其制作大发议论,在浓浓的央视儿味里,吸引我的是它传达的精神和理念。

惜物与唯一


每一朵经过汗水的棉花,最终成为一块温暖的布,开始衣被天下的旅程

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集的“养牛族”。去猜测一件四十多年前的牛仔服的经历,去细品一条牛仔裤与时间摩擦的痕迹,“猫须”、“火车轨”、“蜂窝”,那些有玩味儿的肌理,体现的是一个“养牛人”的惜物之心。“养牛”是和时间玩游戏,只要足够耐心,裤子自会用时光雕刻出来的独一无二来报答你的不离不弃,那是搭上自己烙印的独一无二的牛仔裤,它不会有一模一样的再现。我之前,不知它属于谁,我之后,不知它属于谁,我是它的一个过程,它有了些我的痕迹。

86岁的王玉先老奶奶是当地最后的百家衣手工艺人,为了收集各色碎布头,她以前都是跑遍城区的裁缝铺。看似拼凑随意的百家衣,其实要考虑碎布形状大小色彩、图案等因素,自在有序协调地拼接。布料选取,色彩搭配,缝纫技艺及整体裁制,都是决定一件百家衣品质的关键。一袋废弃的碎布就在老奶奶精巧的手下变成了一件趣味盎然的百家衣。“穿上压灾,长命百岁”,几个月的小孙子穿着满怀奶奶爱意的百家衣,充满了生命的喜悦和灵巧。


农业社会的百家衣,与国际流行的拼布艺术撞衫

百家衣唤起了我小时候的记忆,那时妈妈为我缝制的小棉袄小裙子,每一件都是不重复的唯一。而当它们承载不了我日益长大的身体时,又会传递给我的妹妹承担起保护她的温柔使命。

一朵棉花,一粒蚕茧,从经由一双双温暖的手变成一件衣服,到属于你,是一趟玄妙的充满缘分的旅程。“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愿每一件衣服都伴你久远。

老铺与匠人

产于偏僻高原,却备受欧美奢侈大牌青睐的牦牛细绒

“一件完美的中山装领角、前胸和后肩,既要贴合身体的弧度,又不能有丝毫不自然的堆积,袖子前要圆,后要扽,口袋平整服帖,丝缕平直……”红都集团的师傅们做出来的一件衣服像一件艺术品一样,针针计较。

大到为国家领导人定制的红都集团的老裁缝,小到南京小区门口脚踩一台几十年的缝纫机为居民修裤脚修拉链的老大爷,都在以小小的针线、熨斗、剪刀、卷尺丈量着黄昏里的匠人手艺和式微的职人精神。还有那些古镇里存在一百多年的染坊,或许只剩下一名老工人,却仍有一颗对手工制作的虔诚之心相伴。

最近为16年春夏设计的一个系列,需要用到产生于清代的一个工艺。清代距今不久,而我只能在网上的两三篇论文里找到对它的只言片语和一条仅有33个字的百度百科。略感灰心之余,决心从“旁门左道”里找到实现我设计效果的方法。从工业设计专业小伙伴辛苦地建模,到考虑3D打印,折了许多纸,缝了许多针,询问了许多面料商,许多许多之后,做出了一个只存在于博物馆中的小样(权当它是赝品吧,笑)。有点小小的骄傲,但看到《布衣中国》里那些的“匠人”,看到自己可以用指节数过来的年岁还不及他们对技艺研究年数的一半,又顿觉惭愧。我想到了日本匠人们最喜欢用来形容自己的两个词,一是“一生悬命”,另一是“一筋”,顾名思义。

乌黑油亮的莨绸,设计师试图让其焕发新的生命力

机械化流水线生产的时代,化学染料提高效率和产量的今天,不知什么时候一项古老工艺就寂静消失的每分每秒,那些执着于自己技艺的老匠人们确是我们的人间国宝。

传承与创新

皮尔·卡丹先生在中国举办的时装秀 

“我想我们的衣服不纯粹是物质,它是我们精神的延伸,或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的表达。”服装设计师杜娟如是说。她清雅恬淡的服装风格源自她崇尚自然的生活态度,色彩以原始面料自然的颜色为主,即使偶尔有色彩需求,也要用植物、矿物等天然染料手工浸染。“只有简单,才能品味复杂的人生。”杜娟望向窗外,更像是一个来自远古的恬静女子,“那儿以前有很多树”。

不仅是愿与自然共生的杜娟,还有穿着汉服的一家四口穿梭在上海的街头巷尾,身着海派旗袍却年过半百的优雅女人们聚在旗袍沙龙,全然是泰然自若的东方气度。我们看到,传统正在和时尚并行不悖。

有着3000多年种植史的海岛棉,黎锦筒裙

对环境和色彩的感知不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服饰。“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的惠安女,重绣花和银饰的苗族女,在各自文化和人生中妩媚多姿,熠熠生辉。海南村庄里奶奶和母亲为小女儿织做一条黎锦筒裙是一次对传统的牵挂,完成了对三代人的言传身教;丝绸中的上品,莨绸,另有一个美丽的名字——香云纱,却几乎一度失传。

服饰日益被外界同化,也许再过50年,许多民族服饰会彻底消失。我们不断求新的同时,怀古何不?那儿于我是肥沃的文化土壤和不竭的灵感源泉。

以东巴纸为材质的时装,为了存档这一古老的自然遗产

当然,在这里也想借下《布衣中国》的追光灯说说自己的品牌。她叫RosaBene,是我的孩子,她已经落了户口,成为了RosaBene™,却还没和大家见面。大概是因为她有一群崇尚完美主义的父母们,竟然还都是慢性子!我承认,一次次从主题立项到调研分析,从结构设计到面料设计,本该进入生产阶段,却被项目否定四个字夭折。是的,我们过分追求完美。CEO鼓气道,“如果艺术与商业有冲突,我选择艺术”。(嗯没错有CEO撑腰我不怕)“人在设计中返回心灵的自然”,于是我们又重复这个过程并去享受它。历尽重重困难,RosaBene16年春夏季度的发布已提上日程,我们希望您初见她时,她就是美丽的。

在国外长大的华人,穿上中国嫁衣出嫁

“文明流淌在一个人的衣服,一个民族的千万件衣服上,个体的人以个体的方式装扮自己,往小处看是自由,往大处看,还是自由。”服装只是一个载体,你亦可以从插花、茶艺、香薰、或者只是裱一幅画,从文学、从历史、从哲学、从一首歌,凡你所爱,你都可从中获得自由。文字苍白,不期望短短千字能真的完全表达出我所想,却但愿能吸引一部分人去了解中国服饰,跨过这个小的门槛儿进入博大精深的中国服饰文化世界,去体会中国古典精神中对美对善的追求。主题曲《爱你如衣》歌词道:“等风起,爱你如衣……冷暖不弃,爱你如一。”细想这真是绝妙的概括。只是何必等风起,我向来爱你如衣。

一遍不足以传情,写完这里我打算重新点击播放键。

感谢你看到了最后,下面安利一段主题曲《爱你如衣》视频。所谓,华夏江湖,春风雨露,杂粮五谷,布衣华服,且看我春蚕破茧歌,且看我霓裳云羽舞,一根丝,一块布,一个筚路蓝缕的民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