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正武:在典籍中,与古人对话——走进台州文献⑤

 窗前有树905 2021-09-17

走进台州文献⑤

胡正武:在典籍中,与古人对话

本报记者吴世渊文/摄

胡正武满头华发。这位61岁的教授,平日除了给学生上课,就是坐在台州学院广文书院里,静静地研读古籍。

古籍,繁体字、无标点,语法与今天的书面语亦有所不同,读起来难免有隔阂。对胡正武而言,这种隔阂已然不存在。他少年时,就酷爱读古书,往后去杭州大学念中文系,回台州师专教授古汉语,都延续着这种爱好。可以说,他与古籍打了一辈子交道。

“读古书,仿佛与古人对话,能与这么多'有趣的灵魂’交谈,是一件幸福的事。”胡正武说。

2012年,台州文献丛书古籍编辑部成立,胡正武担任副主编。9年间,他挑了几回“大梁”。例如,他领衔点校喻长霖的《民国台州府志》和王棻的《台学统》,前者一百四十卷,后者一百卷,都是当之无愧的“大部头”。

2015年到2017年,胡正武点校齐召南的《水道提纲》。这是一段痛苦的经历,当时,他的腰椎、颈椎兼痛,埋首故纸堆,难免要忍受病痛的折磨。这也是一段快乐的经历,正因点校的契机,他才能与清代的台州学者齐召南,进行一场深度的对话。

齐召南(1703-1768),字次风,天台人,清代著名的经学家、史学家和地理学家。他自幼聪颖,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乡人誉之为“神童”。雍正十一年(1733),朝廷重开博学鸿词科(科举考试制科的一种),齐召南被举荐。三年后,他参加廷试,钦定二等,在翰林院任庶吉士,后担任检讨。

仕途之初,齐召南参与修编《大清一统志》《明鉴纲目》等。这过程中,他以深厚的朴学修养,秉持无征不信的治学原则,展现出超越侪辈的学术功底。乾隆六年(1741),他撰写《外蕃书》完毕,凡边塞以外,路程远近、山川状况、地名沿革原委等,都详细完备。乾隆皇帝带着这本书,北上拜谒祖陵,凡车马所经之处,查核此书,无不准确,便称赞说:“齐召南之博学,一至是乎!”

然而,乾隆十四年(1749),齐召南遭遇一场几乎要命的事故。他不小心从马上摔下,伤到了头颅。乾隆派御医(一位蒙古医生)抢救,总算保住了他的性命。半年后,齐召南以脑伤未愈为由,坚决请求辞官,回籍养疴。获准后,他回到浙江,专事讲学和著述,曾掌教绍兴蕺山书院和杭州敷文书院十多年。

《水道提纲》是齐召南毕生经营之作,前后编纂约三十年,直到他临终前才完稿。该书共二十八卷,海为纲,支流为目,通过纲举目张的方式,把各条河流进行了系统的记录和说明,也将18世纪中叶我国辽阔的疆域,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该书问世后,起初以抄本形式流传。乾隆四十一年(1776),齐召南的学生戴殿海、戴殿泗兄弟,为该书做了初刻本(简称“戴本”)。乾隆朝上马编纂《四库全书》时,齐召南之子齐式迁,将该书缮写本送往书局,编入《四库全书》中(简称“四库本”)。因而,《水道提纲》流传有“戴本”和“四库本”两大版本系统。

为了让该书的点校工作尽善尽美,胡正武跑遍了台州各地的图书馆、博物馆,找到了几套珍贵的刻本。经过筛选,他把依据“戴本”重刻的“霞城精舍藏板本”作为底本,把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水道提纲》作为校本,涵盖两大版本系统。全书点校完毕后,他又获得上海古香阁书局本《水道提纲》,就对本书校点稿再进行校勘。

《水道提纲》是一本地理学著作,胡正武是文科教授,在点校过程中,难免遇到有点“隔行”的疑惑。“只能翻看相似的地理书,并勤查字典词典和专门辞书,让点校尽可能准确、严谨。”胡正武说。

点校同时也是深度阅读。两年间,胡正武仿佛跟着齐召南一起,游历了清朝鼎盛时期,中国的五湖四海、山川河流。

“《水道提纲》为中国以及周边国家,提供了不可替代、不可更改的历史资料,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本书的价值会越来越凸显。”胡正武说,譬如在国境线的划分、国际谈判的重要场合,这本书应当出席,并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希望有识之士,可以推广、利用这本书。”

通过点校,胡正武似乎也明白了,当年齐召南重伤之后,执意辞官的心理:与其待在风云变幻的官场,不如急流勇退,专心治学,为后世留下真正有价值的学术成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