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大师曾经流浪过,比如卢梭。 16岁的卢梭离开瑞士,抵达法国,获华伦夫人恩宠,为情夫。此后数年,出身低微又为外乡人的卢梭,拼命往上挣扎,写成数部惊世哲学巨著,至今让我们称奇。 流浪不足为奇。卢梭的流浪是迫不得已,在法国的生存,他又不得不辛苦挣扎,得以走向上流社会。如果没有后面的传世著作,他不过是流浪过的外来户。 如今,一个个坐在流浪大师的旁边,打开手机电筒,大师开始频频说出金句,一部部手机开始同步直播,他是你们喜欢的哲学家,是你们需要的大师。 但是,我不需要坐车去遥远的外滩,那里的流浪汉讲着一口海派普通话,显得太温婉。家门口就有流浪汉,也许也是大师。 2007年,我第一次见到他,是在一条老街小路,是那种只容的下两个人并排走的小路。就我一个人,走在路上,鲜有人踪,突然,前方一个黑团映入眼帘,我吓一跳,仔细一看,是个人。他惊慌的看着我,我心里也忐忑不安。我们对视眼神后,他已窜入另一个小路。现在,他常常出现在我上班那条路上,甚至出现在楼下的草坪里拣烟头,一根根的收集好,蹲在墙角一根根认真的吸,烟雾云绕。 只是有一天,邻居城市传来消息说,流浪汉入室抢劫。下班回家,我久久的看着他,他对我轻轻一笑,慢慢要走开。我走过去,递上一只烟,他接过,点上火,我也点上一只,两个人开始吸烟,彼此并不说话。是的,他是人,我也是人,我无须知道他的过去,他的人生。他身后的故事,他的辛苦遭逢,都在烟雾中飘渺。 他从不需要我的怜悯,我也未曾需要他给我力量。 拿出手机,对焦大师,汹涌的人群在传播一个个的哲学,现身说法。大师对门徒开示,他无须支助,不需要钱,只想过平静的生活。 我能幸免不成为一位大师的门徒,是因为我不确定我成为门徒之后,我能从中获得什么?获的东西是不是我所期望的,我的付出是不是物超所值?得到是每一个人毕生追求,总觉得可以在未知中找到自己。更重要的原因是,我是人。那么,现在我有个问题,你觉得大师像《功夫2》的包租公,一场娱乐而已?还是他就是卢梭?像谁又怎么样,你是否愿意去流浪? 人类苦于匮乏,而人欲并非一成不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