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名家王厚孝的笔墨人生

 书中淘乐 2021-09-17

■乌海文化人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乌海,一座人杰地灵的城市。

作为一座移民城市,黄河文化、书法文化、赏石文化等在这里风云际会,沉淀且绽放出熠熠生辉的“本土文化”。

厚重的文化土壤也孕育出一批优秀文艺工作者。在他们中间,有书法家,有画家,有作家,有舞蹈家,有摄影家,有曲艺家,有工艺美术大师……他们造诣精深,成就斐然,是专业上的佼佼者,也是城市文化的传播者。

见贤思齐,为了向榜样学习,本报推出“乌海文化人”系列访谈,以专访的形式走进文化人物的华彩人生,去努力探寻他们执着向上、砥砺前行的人生轨迹,近距离倾听和深层次挖掘他们生命中的闪光点,借此给人以启迪,激发出催人奋进、永不言败的正能量!

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书法家协会理事、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王厚孝将喜怒哀乐寓于书,挥毫泼墨写人生。

矿山成长起来的书法少年

1968年,王厚孝出生于老石旦矿区一个煤矿工人家庭。早年的老石旦矿区,企业文化搞得红火热闹,研习书法者众多。逢年过节,书法爱好者都会为居民义务写春联。“那些书法爱好者,动作是那么潇洒,神态是那么投入,每每看到这样的场景,我心中便充满了羡慕。”王厚孝说,从那时起,他就暗下决心,有朝一日自己也要写出一手好字来。

于是,王厚孝加入练习书法的队伍中,但由于家庭经济极为拮据,为了节省纸和墨,他收集了很多旧报纸,装订成本子用来练字,用的墨汁也是当时市面上最便宜的,还要加水兑成淡墨,淡墨用完了,他就用水写,旧报纸用完了,他便索性蘸水在水泥地或墙上练习。

王厚孝还记得,他使用的第一支毛笔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虽然这支笔是别人淘汰的,但他还是特别高兴,拿这笔练了很久。可是练楷体时,他总也写不出“钩”来,这令他很是纳闷。有一次书法家白占荣到家里来做客,王厚孝便向他请教,白占荣随手一试,发现根本不是笔法的问题,而是毛笔的问题。

当时,在老石旦矿区,陈昭明、王文斌、王宇虎三人的书法最有名气。王厚孝非常仰慕,很想借来他们的作品临摹,但又不敢上门求字,于是他想出个“馊主意”:过年时,许多人家贴的春联就是这几位写的,他白天看好哪家的春联字好,晚上就跑去悄悄撕下来,回家制成字帖,用于平时临摹练习。这个做法很快就被人发现了,为防“坏小子”撕春联,人家再贴春联时就会涂很多糨糊,粘得死死的,怎么撕也撕不下来。

小学五年级时,王厚孝家的经济状况有所好转,父亲第一次给他买了用来练字的白麻纸,能在白麻纸上练字让王厚孝感到无比幸福。一次,王厚孝看到报纸上有一则书法征稿启事,就试投了一幅作品。不久后的一天,加班至半夜方回的父亲,给他带回来一个厚厚的大信封,王厚孝惊喜交加,以为寄出的作品获了奖,激动地拆开一看,却发现是原作被退回来了。

“爬沟过坎”的勤勉岁月

1985年,海勃湾矿务局工会在我市创办书法函授大学分校,王厚孝揣着50元钱跑去报了名。当时,50元不算小数目,为此他都没敢告诉父母,生怕家人反对。

上函大后,王厚孝得到了系统的学习,这才发现自己以前走了弯路。“此前我临了5年柳公权的帖子,结果临出一堆毛病,原来柳体法度比较严谨,不宜初学者临习。”王厚孝说。3年的函大学习,给王厚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9年,他的作品就入选了自治区第二届书法展,同年便被内蒙古书协吸纳为会员。

1986年,王厚孝在老石旦矿成为一名矿工。矿工的日子是劳碌清苦的,但尽管如此,每天下井归来,他仍坚持练习书法。1994年,王厚孝患了哮喘病,经常住院,偏又遇单位效益不佳,夫妻二人收入微薄,日子过得十分拮据。在这种情况下,王厚孝仍以超人的毅力坚持练字,没有写字台,就在土坯房里的砖头垛上支块板子练,妻子为了省钱给他买纸墨,不舍得给自己添一件新衣服。

病痛使得王厚孝体重骤减,1米77的个头,体重却不到60公斤。为此,白占荣给他刻了一枚闲章,篆“人长寿(取“瘦”的谐音)”三字,形容他当时皮包骨的样子。

1998年,王厚孝离开老石旦煤矿到市实验小学当了书法老师,工资交了房租后所剩无几。

2003年,王厚孝办起了书法班,很快,慕名而来的学生就挤满了课堂,而他却有了深深的危机感,他觉得自己学识闭塞,后劲不足,难以胜任为人师表的工作,应该先去充电学习。于是,2005年,他用买断工龄的钱加上借款,凑足7万元学费,前往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深造。此后的几年里,他系统学习了文化课、书法理论、史学、文字学等等,受到名书家秦永龙、张同印、郑晓华、王镛等人的指点,眼界开阔起来。

学成归来,王厚孝开始在中国书法界崭露头角,作品频频获奖。

书道漫漫上下求索

在研习书法的过程中,王厚孝始终坚守碑帖兼容的艺术理念。他长期临习“二王”,由于“二王”的学究气与专业性太浓重,他又从《平复帖》中寻找章草的古雅、奇倔,从于右任的草书中寻找用笔的简洁与空灵,从墓志、造像、汉隶中寻找用笔结字的方法,努力寻找一条碑、帖结合的路子。“碑帖之学,虽各有所重,却一脉同宗。”他说,“在深入学习传统的同时,要充分彰显个性,从而形成独有的书风。”

王厚孝十分赞同“学者书法”。“因为书法到一定的程度,必须以文化素养作为后盾,否则很难提高艺术水准和格调。”他说。同理,如果书法离开了书法家的生活,这种艺术肯定是伪艺术,只是一种技巧或者工匠技术。

随着年岁的增加,王厚孝开始追求艺术风格的转变。他说:“喜欢哪种书法风格与自身的性情是密不可分的,我生活在内蒙古,受到地域的影响,内心对博大、雄浑、朴茂、苍茫、壮美等风格有着浓厚的感情。”

近些年,他更加注重作品的浑厚凝重、骨力遒劲,努力追寻高古苍浑、庙堂之气的正大气象;用大量时间去学习体会颜真卿的圆润强健、篆籀之气;苏轼的藏巧于拙、气象雍容;米芾的跌宕跳跃,在临习时深思揣摩,化为己用。

有书法相伴的人生是快意的,不管是掩卷回味,还是书罢置笔,身边所有的琐事、烦心事就都化为乌有。王厚孝表示,他会一直坚持下去,在书法中觅得人生真谛。 (董巍巍)

人物小传

王厚孝,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书法家协会理事、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其作品曾入选首届、三届、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书法展;全国第九届、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全国第二届、第四届、第六届,第七届楹联书法展;全国第二届正书展;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等多项大展。

曾获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提名奖”;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提名奖”;中国文化部举办的2012年“群星奖”银奖;内蒙古自治区文艺创作最高奖“萨日纳”奖以及内蒙古文化厅“群星奖”金奖;部分作品被国家游泳中心奥运场馆(水立方)、内蒙古大学、中国文字博物馆收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