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假日学校课程教案】尹怡知:《中秋月》教学设计

 y读天下 2021-09-17

武胜清平初级中学     尹怡知

教学目标:

1、学习创新意象的写法;仿写。

2、初步了解中国十六行诗歌的特点;

3、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怀;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想象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学习创新意象的写法。

教学难点:学习创新意象的写法;仿写。

课前准备: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点拨法、讨论。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每当中秋节来临的时候,我们中国有一个传统习俗,大家知道是什么呢?就是赏月。普天之下,万千大众,一边赏月亮,一边吃月饼,那是多么的甜蜜温馨。然而,诗人尹才干在中秋夜里,望着月亮想的是什么?他的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别样创新的情怀?今天我们来学习尹才干的诗《中秋月》。

二、 新课学习

(一) 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中秋月》

尹才干

/

中秋月是一个饼

引诱多少游子的梦想

天下人都去咬一口

过了十五又缺了

/

中秋月是一坛酒

飘散多少岁月的芬芳

吴刚用桂花酿造的

大家一喝就醉了

/

中秋月是一枚纽扣

经历多少艰辛的风霜

扣在游子风衣上

温暖一个个冰凉之夜

/

中秋月是一盏灯

闪烁多少别离的彷徨

悬在遥远心空

照亮天涯回家路

/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课文中的生词。

(2)借助工具书,同桌互相解释词义。

(3)再读课文,初步思考这首诗的主题思想。

2.准确理解词语含义。

(1)让学生提出含义深刻的词语。

(2)师生予以讨论确定。

饼、咬、酒、纽扣、灯

    (二) 作者简介

尹才干(1962—  ),四川武胜人。当代作家、诗人、文艺评论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被誉为文趣学、语言陌生化、新打油诗、图像诗、十六行诗的开拓者。出版《文趣》《用多情的目光打水》《梦中的星空》《垂钓又一个春天》《尹才干图像诗选读》《尹才干打油诗集合》《尹才干诗话》等。数十篇作品被选入各类教材。创作概况及部分作品编入中国文学史《中国诗之最》及世界文学史《图像诗的翻译与传播》(英国劳特利奇出版社出版)。

(三)讲读感悟

1.学习第一节

(1)诗将中秋月比喻为什么?有什么含义?

从形状入手,将中秋月比喻为“饼”,吻合中秋佳节人们喜欢吃圆圆的糍粑、饼子的习俗等。

(2)人们面对中秋月,是怎样的去赏月?在构思上有什么创新?

“天下人都去咬一口/过了十五又缺了”两句,在构思、立意、达意上最为创新,最为巧妙。其中“天下人都去咬一口”一句可谓独辟蹊径,别开生面,别有趣味。诗句并没有直接写普天下的人如何赏月,而写的是普天下的人都在“咬”月,“咬”比“赏”自然进了一层。一个“咬”字,不仅是在“咬”月,而且是在“咬”团聚,“咬”亲情、友情、爱情,“咬”得境界全出,团聚欢乐、赏心悦目之意表达得淋漓尽致。

2.学习第二节

(1)诗将中秋月比喻为什么?在表达上有什么效果?

从情愫上入手,把中秋月比喻为“酒”,意义就更进一层,这种乡情酒,是世界上最醉人的酒。中秋月下喝的酒,可以说不是“酒”,是故乡“情”,是故乡“愁”。正所谓“劝君更尽一杯酒,明日别离不用愁。把酒对月常畅饮,故乡栖息在心头。”(尹才干《故乡栖息在心头》)

(2)引用了什么典故,起何作用?

“大家一喝就醒了”,醉,沉醉之意;醒,清醒之意。一醉,就是千年万年。诗中引出了神话人物吴刚,醇香之酒——桂花酒,丰富了内涵,厚重了诗意,增添了阅读趣味。

 3.学习第三节

(1)诗将中秋月比喻为什么?

从与故乡的关系上入手,把中秋月比喻为“纽扣”。这里“纽扣”,可以理解为“联系”“联结”“牵连”等。

(2)它有什么深刻含义?

故乡与游子永远情相连,意相牵。这枚“纽扣”连接起故乡情谊,可以为游子遮风挡雨,可为故乡人儿解相思之苦。

4.学习第四节

(1)诗将中秋月比喻为什么?它的意义是什么?

从精神作用上入手,把中秋月比喻为“灯”。这里“灯”,指“心灯”。思念故乡的情愫,将永远升腾在心空,将永远照亮天涯海角的归家之路。

(2)它的诗意暗合尹才干哪一首写中秋的打油诗?

正如诗人尹才干的一首打油诗所言,“悠悠中秋夜,关山千万重;自有心灯照,何处不相逢?”(尹才干《悠悠中秋夜》)

(四)创新感悟

1.内容创新感悟

(1)如何理解“咬”字的创新意义?

“天下人都去咬月,且把月亮咬缺”一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应该是首次出现。“过了十五又缺了”,一个“又”字乃神来之笔,读者读到此词,一种遗憾、失落、感伤之情立即涌上心头,情绪由高处一下子又跌落到低处了。正如尹才干打油诗曰:“人有阴晴时,月也有圆缺。中秋一夜短,何处不咬月?”(尹才干《何处不咬月》)“又”,意指月亮原来是缺的,圆少缺多,慨叹“此生此夜”多么短暂,正是“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包含了世间聚少离多的哀伤与感慨等,内涵丰富,意义广泛。

(2)还有哪些词,运用得很创新?找出来谈谈学习体会。

2.形式创新感悟

十六行诗有什么特点?

尹才干这首《中秋月》采用“十六行诗”的写法,中国新诗风格,形式特别,意味深长。

十六行诗,是四川武胜尹才干自1978年以来,在诗歌写作过程中,探索的一种每句字数不定、节数限定4节、行数限定十六行的新体诗歌,包括十六行新格律体诗歌、十六行新自由体诗歌。它是一种具有中华诗歌美学质地的、现实感强、生活感浓、短小精悍、明白晓畅、富有韵律、雅俗共赏的现代汉语诗歌。在创作上,不拘泥于古典诗歌的平仄对仗,但要讲究诗意的生成、意境的营造,要灵活运用大量的时代语言,适当运用中华新韵,要有节奏感和韵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记易诵。

3.版本创新感悟

尹才干这首《中秋月》,有两种版本,一首是12句,一首是16句。可以说,两种版本,各有千秋。你喜欢哪一首呢,为什么?

4.自主创新

眯上眼睛想一想,你可以把月亮想象成哪些创新的意象。

(五)拓展延伸

搜集有关月亮的说法,有关中秋的诗句。 

1、月亮的说法。

婵娟 蟾宫 玉桂 明镜 玉盘 清光 琼阙 秋影 素娥 白兔 白玉盘 冰轮 冰盘 广寒 桂宫 玉兔 冰壶 银盘 玉蟾等。

2、有关中秋的诗句。

1.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____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2.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____李商隐《嫦娥》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____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4.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____苏轼《阳关曲·中秋月》

5.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____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6.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____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7.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____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8.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____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9.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____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10.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____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六)课堂小结

1、这首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中秋月》这首小诗,创作于2000年9月。从题目便可推测,写的是中秋时节“人月两圆”的喜悦,“人月两缺”的感伤,尤其是创新性的“咬月”“缺月”,可谓是四川作家、诗人、评论家尹才干先生的又一妙作。作品一发表,立即引起读者广泛关注,被一些学校选作学生阅读教材。

整首诗从中秋月的“形状(饼)”诱人写到“情愫(酒)”的陶醉,从情意“牵连(纽扣)”再写到精神“神韵(灯)”的思念,由当年中秋之月夜,推想至之前之后的360多个日子,都是回归在中秋的路途中,由团聚情归结到离别情再归结到团聚情,即团聚——离别——团聚,回环往复,结构完整,浑然一体。诗歌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言清新,平易通俗,意味深长,感染力强。

2、诗中的哪个词用得特别创新?为什么?

尤其是创新意象“咬”,“咬”出了新意,咬出了境界,咬出了价值,咬出了诗歌的生命力。

三、作业布置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3.仿《中秋月》的写法,自己命题,写一首十六行新诗。

说明:此教学设计根据一芩《赏月年年有,咬月却稀罕——简析尹才干诗歌<中秋月>》一文的内容编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