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盏、紫砂壶、盖碗…从古至今最受欢迎的茶具,你pick哪些?

 建盏 2021-09-17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饮茶方式不断变革,不同材质、不同器形、不同外观的茶具也应运而生。

不同的饮茶习俗与当时的工艺水平,决定了每一个时代最流行的茶具

这场兴于唐,盛于宋,变革于元代,极简于明清,百家齐放于今日,跨越几千年的茶具演变之路到底是怎样的呢?
而今天的你,又喜欢怎样的茶具呢?
▲剧集《长安十二时辰》中展现煎茶法

国人饮茶最开始以药用或食用为主,故而最早的饮茶方式是煮茶。

在唐代以前,饮茶并未形成独特的文化,因此茶具也一般与食器、酒器混用。

晋代文学家左思(约公元250年~305年)《娇女诗》里有“止为荼菽据,吹嘘对鼎䥶”。这“鼎䥶”在这虽用来盛茶,但当时是食器不是专用的茶具

陆羽《茶经·七之事》引用晋人卢琳《四王起事》中记载的晋惠帝饮茶事迹:“惠帝蒙塵還洛陽,黃門以瓦盂盛茶上至尊。”可见“瓦盂”也可盛茶,但当时主要还是盛食物

唐代:茶圣陆羽著《茶经》,以越窑青瓷为煎茶最佳

茶文化于唐代开始兴起,饮茶不仅成为重要的休闲方式,也是重要的社交方式。饮茶的方式也开始统一,并且对茶具有了要求。

唐朝人茶圣陆羽(公元773年~804年)历时20余年,著成第一本茶书《茶经》,并在《茶经·四之器》中提到含茶碗、风炉、茶碾等煎茶步骤所需的所有茶具,共计25种。


▼煎茶法主要步骤

陆羽著书立说之后,煎茶法在全国大为流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还影响了多次派遣唐使来学习的日本。

煎茶法是有明确步骤和器具要求的饮茶方式,因此如何挑选最合适的茶具,陆羽也有论述。

当时中国的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的局面,邢窑白瓷与越窑青瓷茶碗各有拥趸

▲ 唐·白釉煮茶器,此套白釉茶具出土于河南洛阳,系明器,由茶碾、茶炉、茶釜及茶盏托组合而成。

但陆羽在《茶经》中明确提出,越窑青瓷碗才是最适合煎茶的茶碗。

他在《茶经·四之器》中写道,“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认为越窑“青则益茶”,故而“邢不如越”。

▲唐·越窑青釉带托盏。唐代越州一带也是重要的产茶区,越窑生产大量的茶具,仅茶盏托的造型就达十多种,这只是其中一种。

▲五代·越窑秘色瓷莲花碗,碗高8.9厘米,口径13.9厘米,盏托高6.6厘米,底径9.3厘米,通高13.5厘米,1956年在苏州虎丘云岩寺塔第三层发现,藏于苏州博物馆。

煎茶法的茶碗以越窑青瓷为上,其他步骤用器如茶碾、都篮等,则使用不同材质,宫中偏好金银器。

▼法门寺出土唐代宫廷茶具,与陆羽的记载相印证。

陆羽著《茶经》后成为茶学权威,故而他推崇的越窑青瓷也成为唐代煎茶的最佳瓷器。不过到了宋代,茶碗的挑选标准又产生变化。

宋代:蔡襄著《茶录》,认为点茶法“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纹如兔毫……出他处者,皆不及也”

中国茶文化兴于唐,盛于宋。宋代人推崇以北苑贡茶为代表的建茶,点茶法代替煎茶法成为主流,相应的茶具也以建窑黑釉盏为尊。

蔡襄《茶录》:

“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

宋徽宗《大观茶论》:

“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

南宋陈均《皇朝编年纲目备要·政和二年·夏四月蔡京內苑》:

“上(徽宗)酌酒以赐,命皇太子嘉王楷宣劝,又以惠山泉、建溪异毫、命烹新贡太平佳瑞茶饮之。”
可见两宋士大夫对建茶与建盏的推崇。
南宋时甚至诞生了第一本配白描插图的茶具专书《茶具图赞》。作者审安老人以拟人化的方式,赋予茶具官职、名字号和个性,统称“十二先生”。

《茶具图赞》中的茶具为十二种,看着比陆羽在《茶经》中所列的少,但精细和讲究的程度并未降低。

宋代茶具已经由唐代的古朴趋向富丽,唐时煎水用具“鍑”已由体态较小的“汤瓶”代替,首选茶器从越窑青瓷的带托茶碗变为建窑黑釉盏+剔犀盏托

宋代流行斗茶,斗茶时,需要比较茶汤白的程度水痕形成的快慢。因此对盏是否正黑不偏色,以及保温性能和器形是否适宜击拂都有要求。建盏从各方面而言都是首选,盏底深利于发茶,盏底宽则便于茶筅搅拌击拂,胎厚则茶不易冷却。

▼南宋建窑油滴束口盏,日本根津美术馆藏

▼南宋建窑兔毫束口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宋代黑釉执壶

点茶与斗茶的需要,令黑釉瓷技艺在宋代蓬勃发展,令宋代制瓷业格局从唐代的“南青北白”转变为青、白、黑三足鼎立。

茶碗之外,盏托也有大量需求。各瓷窑亦烧制盏托。虽然以漆艺制成,轻便隔热的剔犀盏托是《茶具图赞》中最为推崇的,瓷器盏托也有用武之地。此外还有金属盏托出土。

▲宋代剔犀盏托与建盏,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藏

▲北宋汝窑天青釉茶盏托,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藏

▲北宋定窑白釉划花回纹盏托,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鎏金银盏托,1990年福州茶园许峻墓出土

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说到“瓶宜金银”,宋代宫廷点茶用的“汤瓶”就喜金银器。

元明:点茶法向散泡法演变,白瓷杯与紫砂壶流行

公元1279年,元灭宋,对经济文化都造成打击。元人的饮茶方式也逐渐发生变化。虽然点茶法与团饼贡茶仍在,但已有衰退之势

元末明初的文人陶宗仪(1329-1410年)曾撰诗云:越笺题句披蝉翼,建盏行茶沃兔毫。元代新安沉船也有出水出口至日本的建盏,但船上的建盏已多有使用痕迹,非新烧盏。

元代·道士冯道真壁画墓中出土的《童子侍茶图》壁画

▼新安沉船出水的一只盏沿有缺的建盏,这只盏曾于浙江省博物馆展出。

元代·青花釉里红开光缕花茶叶罐。1964年出土于河北保定元代窖藏,元青花瓷器中的上品。

1368年,朱元璋灭元,建明朝,年号洪武。朱元璋因龙团凤饼过于靡费,下令罢贡,点茶法和建盏便淡出中国人的茶桌。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正式下诏:“罢造龙团,唯采芽茶以进”。君王正式“废团改散”、“废蒸改炒”,舍去古法繁杂工序,普遍饮用芽茶,由前人的煎煮、点茶转变为沸水泡饮,也就是现代人熟悉的饮茶方式。

茶方式删繁就简、返璞归真之后,明代茶具的风格也不再崇金贵银,而是回归自然 , 陶瓷茶具得到进一步发展,紫砂茶具也异军突起,形成世界闻名的景德瓷具和宜兴陶壶两大系统 。

此后 , 饮茶的最基本茶具就是茶盏和茶壶两件

▲图为明万历·青花折枝花纹提梁壶

明代起,人们对茶本质的追求更为凸显,重视茶汤本色,因此“ 白如玉 , 薄如纸 , 明如镜,音如罄 ”的白瓷与茶汤色调遥相呼应, 既典雅又丰富 、清丽和谐 。

而紫砂壶因传热缓慢、提携不烫手、泡茶不走味、 贮茶不变色的实用性能,开始风行,至今长盛不衰。

明末清初·紫砂提梁壶

清代:六大茶类形成,盖碗盛行

明朝开始,茶文化已经向我们熟知的方向演变。而清朝的茶叶种类和茶器则更为亲切。

清代的茶叶种类有了很大的发展,除绿茶外,又出现了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和黄茶,形成了六大茶类。而饮茶方式则沿袭明朝的散泡法。

清代的茶具并没有产生翻天覆地的变革,最大的改变可能就是“盖碗”的出现了。

清乾隆·矾红三托盖碗,中国茶叶博物馆藏

盖碗就是就是上加盖、下加拖的茶碗 ,也是现代人熟知的茶器。

左手托起茶托 , 右手即可揭盖饮用;盖不仅可作拨去浮在茶汤上的茶叶末 ,盏上加盖 , 可使被沸水冲泡的茶叶迅速下沉 , 更好地保全茶之色、香、味

▲清光绪·粉彩过枝瓜瓞纹盖碗,中国茶叶博物馆藏

清王朝的饮用方式较之明代,虽仅仅稍微变化,由明代的“壶泡法”增加了“盖碗式”喝法,但因彩绘瓷工艺的精进,茶具的装饰手法多种多样。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景德镇御窑所烧制的茶具最为精美,其瓷质轻巧 , 造型别致 , 釉色清明,被世界各大博物馆珍藏。

▲ 清康熙·青花花蝶纹铃铛杯,中国茶叶博物馆藏

铃铛杯也叫仰钟杯、金钟杯、磬式杯,是明清时期流行的杯式之一。

▲清乾隆·青花釉里红山水人物纹茶叶瓶

瓶呈四方体,圆直口,涩胎无釉,平肩,平底。瓶体四面绘两组主题纹饰,其中两面绘山水人物纹,另两面绘山石花卉纹。

▲清·黃地粉彩花卉開光山水書法壶,香港茶具文物馆藏

纵观中国茶具的演变历史,不仅是技术与艺术的兼收并蓄,也是实用与观赏的相辅相成,还能窥见古人的生活情趣与审美风格,包含科技史,艺术史以及生活史。

现代人的饮茶方式基本沿袭明清,茶具选择上则并不单一,材料上也较古时更为丰富,瓷器、金属器外还有玻璃器等。

同一个人可以喜欢唐朝的茶具、宋朝的茶具、明朝的茶具,即使是建盏等曾经淡出国人视野的茶具也迎来第二春,茶具进入百家争鸣的时代。你喜欢的又是哪种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