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年人最好的生活状态:有事做,有书读

 布衣粗食68 2021-09-17

有句话说:世人慌慌张张,只图碎银几两;偏偏碎银几两,能解万种惆怅。

人到中年,更是觉得这句话是如此贴切。曾经住在“象牙塔”里的男男女女,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夹层中,豁出去赚钱成为唯一的出路。

撕开理想与现实生活中最后的面纱,曾经“谈钱伤感情”的不食人间烟火,被朋友圈里各种“熟人经济”所取代。

在生活的熔炉里,没有谁能够“免俗”。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油腻的大叔、大妈,越来越多的人,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只是,当看到身边条件差不多的人,在一地鸡毛的苟且之外,还能静下心来,从书籍中找到心灵的慰藉,在平淡的生活中,活出一份超然和洒脱,便又情不自禁地羡慕起来。

或许,成年最好的生活方式便是:有空多赚钱,没事多读书,在嘈杂喧嚣的现实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01

赚钱,是安身立命之本。

早些天,我回乡下老家看望父母,也顺道去了伯伯家,给他也送上了米、肉和油。虽然爸妈骂我多事,可我还是不合时宜地表示了心意。

爸妈的理由很简单,伯伯有儿子,用不着外人操心他们的衣食住行。

伯伯的儿子比我大一岁,自小,我们一起放牛,一起上学,只不过,他是独生子,家里条件好,所以,读书只当是好玩,初中毕业之后就打工去了。

堂哥辗转开过货车、做过模具,也有手艺在身,也曾赚了钱。可迷上赌博之后,输个精光,老婆孩子也走了,他只得灰溜溜地回到老家,过着“啃老”的日子。

我们的交流仅限于打招呼,见过一面之后,他就出门去了,躲着不再见我了。

也是,我们能聊什么呢?

人到中年,养家糊口的重任在肩,谁都不容易。可堂哥对于生活的逃避,把所有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这种无所事事的状态更让人有说不出的压抑。

赚钱,赚到的不仅仅是生活,还有生活下去的希望和信心。

伯伯无不感慨地说:哪怕他一天只能赚一块钱也好呀!

这让我想起《活着》中的男主角福贵,输掉万贯家财之后的他,不得不和母亲住进了废弃的房子,开始租地过活,苦、累、穷的生活境遇里,他反而变得安稳、沉静。

因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只要还有活可干,生活就还能继续。

所以,中年人不会喊苦喊累,他们很清楚,赚钱才是安身立命之本。除此之外,一切都如同肥皂泡,再好看,也一吹就破了。

只有经历了生活的“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取得生活的真经:哪怕最后只能维持温饱,也再也不会徒劳地羡慕旁人。按部就班地过自己的日子,人生才算踏上了正轨。

02

读书,是治愈灵魂的良药。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想来,并不是现代人,才有如此感慨,古往今来,每一个“当家的”中年人,或许都曾有个这样的苦恼:生活,如何活下去,还要活出心中的桃花源。

北宋词人苏轼或许给了人们一个完美的启示:

才华横溢的苏轼,学而优则仕,可因为政治见解屡屡与当权者相悖,仕途也跌宕起伏。他曾写下诗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道尽无限凄凉。

然而,屡屡被贬谪的仕途遭遇,并不曾泯灭苏轼乐天好学的本性。

每到一处,苏轼都心系百姓,造福一方。

在黄州,面对自己拖家带口衣食不饱的窘境,在好不容易得来一块荒地之后,他也爽快地脱下文人的长袍,穿上农人的短打,带领家人“生产自救”。

在文人看来,这等有辱斯文的事情太不体面,但苏轼不仅干得热火朝天,还给这块地取名“东坡”,自称“居士”。若不是饱读诗书,怎有如此豁达潇洒?

一路走来,他颠沛流离,却又从悲苦的生活中,撷取诗意的人生。他既能与文人学士吟诗作赋,又能与市井百姓相谈甚欢,还能与友人畅享清风明月。比如,他所写的《记承天寺夜游》,就讲述了他被贬谪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

因为月色迷人,苏轼便披衣而起,想要无人一同欣赏,便不由地来到承天寺找好友张怀民,而似乎心有灵犀“怀民亦未寝”。于是,两人漫步于庭院中,徜徉在月光和竹影的诗情画意里。

纵然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但只要一个人还能从书中找到慰藉,藉由文学的力量启迪智慧、涤荡心灵,那么,肉体上的苦,便不觉是苦了。

03

结束语:

中年人最好的生活状态,莫过于有事做,有心读书。

我们在火热的生活里奔波,也在书中的世界里得到放松。

有底气,也不失灵气,任周遭一片嘈杂,心中始终有一方净土,不再慌张,也不再迷茫。

看淡一切,然后继续用心用情用力地过好属于自己的日子,这不就是幸福吗?

作者:如风轻似云淡。

您的幸福,我的祝福。

图片源自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