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原始的切玉痕迹(线砂切玉法)

 古玉文化研究 2021-09-17

   古玉学习,切勿贪多,常言道 “吃多嚼不烂”,诸君学习任何一种事情,还是要学会溯源,万物皆有源头,站在源头往下看,一切因果皆明朗,古玉学习也是如此,古玉的第一道工序是什么?古玉第一道工序便是开料,那么古人在没有发明铁器的时代(文化期),古人又是如何迈出这第一步的呢。

     如上图所见,在文化期人们还以土墙茅草屋为居住地,甚至连烧陶技巧还没掌握的年代,人物制作一枚玉器,只能依靠最原始最简单的的工具,那么切玉最原始的工具,便是一根绳,您没有看错,就一根绳子,(我猜想古人用绳子磨玉应该是绳子佩戴贝壳或骨器在脖子间,绳会慢慢磨损贝壳或骨器而受到启发)于是古人突发奇想,拿绳磨一磨石头会怎样呢,结果发现绳磨石头绳子会断或发热,古人又小机灵一抖,加点水会怎样呢,水加上又太滑了,这个时候不知道哪个鬼才出现了,加点河泥砂吧,一试,果然,还真管用,于是绳切玉时需要加水与河沙共同作用这个雏形算是成型了。

    那么线砂切割的程序与步骤以及痕迹又应该是什么样的状态呢,下面我们就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学习探讨。

线砂切玉,再现了以柔克刚的真实性,探索古玉文化从不缺少有心人,而邓小平也曾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线切古玉的实现,再现古人切玉整个过程,更加直观与深度的了解古代线砂切玉工艺。

原石(叶蜡石)

筛出备用的河沙,黑砂

   第一步,首先我们找来一块非常原始的石料,文化期因为以地方玉或者石料为主,那么我们就高端一点,准备一块叶蜡石,原料有了,我们再把工具准备一下,黑沙(河流底部的沉泥中筛出来的黑河砂,用筛子把大的颗粒筛出,留下细小的备用)还有准备一壶水,一根细麻绳(文化期没有细线,只有麻绳),一切都按照当时最原始的状态还原,看一看到底能不能切开玉石

   实现结果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意料之中是按照古代玉谱的制玉方法是没有问题的,意料之外是没有想到如此顺利,犹如锯子锯树一般,在拉的过程中麻线之上要不断的添加黑砂和水,水是主要目的一是降温,绳子不至于发热磨断,砂遇见水会变成稀泥状,会沾染在绳子表面与内里,起到保护绳子的作用和增加阻力,这和锯子有锯齿是一个原因,阻力变成动力,起到切割的作用,如上图,横向切,因为蜡石的石质不均匀,麻绳在切割的过程中磨损也是相对比较厉害的,整体用时大概50分钟左右,麻绳断了41次,几乎达到一分钟换一次麻绳,每换一次麻绳都需要把绳子拿出来,这样就会形成错落的线痕,这也是鉴定真假的一个要点。

竖向线砂切割

第二种切割方式,既然可以横向切割,那么必然也有竖向切割,那么竖向切割又是如何呢?所谓竖向切割又叫直扣切割,切面为直径2.8*3.5厘米,切口宽度0.25厘米,由上而下用麻绳沾黑砂切割21分钟,线断一次,切割深度相当于横切的六分之五,如上图对比所见,斜着的是横切,直线的是竖切,用时更短,切坡面也更加美观。

那么实验的刀口结果又存在什么区别呢,我们掰开玉石的线切表面,作进一步的区分和学习。

横向切痕

如上图所见,是为横向切痕的痕迹,幅度非常大,切平面高低不平,线条与线条之间高低存在差异,这是因为麻绳更换的过程中,再放入的麻绳不能够准确的放入原麻绳的位置,在继续磨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错位,我们称之为基台,也叫基础作业面。

   竖向切割,因为麻绳的更换次数的减少,虽然也有孤痕,但是孤痕与孤痕之间的痕迹相对比较平缓,基台与基台之间几乎看不到有比较大的高低起伏,对于鉴定古代文化期的玉器线切痕迹,将起到鉴别的效果,拨开迷雾见青山。

方叶之

古玉学者敬呈

古玉鉴定
知识与灵魂碰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