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09第九篇  如何感悟中华文化
2021-09-17 | 阅:  转:  |  分享 
  
第九篇?如何感悟中华文化主题?如何感悟、理解、传承中华文化。关键词悟?心视野?心态西游记方法引经据典?咬文嚼字提问题?
举事例?讲故事?明事理悟之理心之态解悟西游在第三篇中,我提到,要感悟中华文化,必须要有正确的立场、观点、视野、心态、方
法。那一大段话,非常重要,尤其关于我们应该用什么视野?什么心态对待中华文化?很有深意。请读者认真品读,相关文字本篇不再重述。本篇着
重讨论“悟,悟性”,“心,心态”这两个概念。并通过解读《西游记》来加深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我作了《悟之理》、《心之态》、《解悟西游
记》,对本篇内容进行了概括。悟之理悟乃吾心之觉醒,感性理性有悟性;古今名贤俱讲悟,感悟领悟至觉悟。黄帝问道广成子,窈冥昏默悟阴阳;
石猴学道须菩提,打破顽空须悟空;尹喜潼关求老子,楼观台传道德经;伯阳周易参同契,紫阳编撰悟真篇;陈抟睡卧华山顶,邵雍传承得心学
。释迦拈花传佛道,二祖微笑参悟禅;达摩面壁创禅宗,惠能解悟成六祖。禅偈语妙不可言,直指人心可了悟。横渠悟道有四句,阳明悟道创心学。
共产党员有觉悟,全心全意为人民。悟什么?悟理,悟道,悟真。学原著,悟原理;问苍天,悟大道;寻本质,悟真谛。悟人生,学做人;悟世故
,学做事。悟静,悟能,悟空。怎么悟?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问思辨,身体力行,知行合一,学以
致用。心之态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心也。身心一体不可分,身有五脏六腑,心肺脾胃肠,心为君,主神明。心田为思,心之官则思,心相为想
,多想出智慧。心生谓性,心性是神明。人人俱有心性,儒家曰存心养性,道家曰修心炼性,佛家曰明心见性,心性学乃中华魂。心青谓情,心情最
玄妙,心大一点是态,心态决定命运。心态好,心情好,幸福愉快。心安,平和、乐观;心静,明志、致远。心态不好,坏心情,生活悲惨。忧愁
、悲恐、惊慌、怨恨,恼怒、烦躁,都是人生的毒丸。扩展视野,调整心态,仰视,敬畏心、尊重心、感恩心;平视,平常心、平和心、赤子心;
俯视,自信心、事业心、慈善心;透视,探究心,好奇心,进取心。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有心要有:雄心、信心、决心、热心、专心、虚心、
细心、恒心、诚心、好心。雄心铸就辉煌;信心增加力量;决心排除万难;热心带来温暖;专心走向成功;虚心使人进步;细心防止错漏;恒心打破
坚冰;诚心获得神灵;好心终得好报。树立公心,摒弃私心;正心诚意,歪心至邪;事要关心,不用操心;让人放心,不能耽心。心物关系,需要深
思。唯物唯心,孰是孰非?哲学思辨,有所特指,简单划分,无限扩展,物是心非,必有偏颇。解悟西游记西游故事传千载,世上几人得真诠?作者
之谜今未解,主旨是何仍争议。悟净能空师玄奘,妖魔鬼怪斗圣佛,西游人物寓意深!古典名著须解悟。一、悟首先要明确“悟”的概念。本段
重点讨论感悟,觉悟,悟性等概念。说文解字(悟)?覺也。見部覺下曰。悟也。是爲轉注。按古書多用寤爲之。从心。吾聲。五故切。五部。
古文咬文嚼字悟(wù)??“悟”,形声字,从心,吾声。悟((五目)、(五五心)、(悟),悟,觉也。从心,吾声。(五五心),
古文悟。基本解释悟?wù?理解,明白,觉醒,醒悟。领悟。参(c乶)悟。感悟。觉悟。大彻大悟。“悟”就是“觉”,就是“寤”,就
是“寐觉”,也就是睡醒了的意思。“悟”中之“吾”是悟的主体,强调靠自己的本心去领悟、开悟、觉悟,是自己真心之体悟。?主要词语感
悟领悟醒悟觉悟顿悟省悟悟性憬悟颖悟参悟恍然大悟大彻大悟幡然悔悟执迷不悟翻然悔悟豁然顿悟颖悟绝伦憬
然有悟。感悟感悟是人们对特定事物或经历所产生的感想与体悟。真正的感悟来源于人们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有的是渐渐的领悟(渐悟),有的
则是瞬间的开悟(顿悟)。正是不断的感悟使人们对人生、对事物以及对世界的看法发生改变。感悟在人的一生之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有感悟
的人生是多姿多彩的!5、觉悟醒悟明白,由迷惑而明白,由模糊而认清,也指对道理的认识,进入到一种清醒的或有知觉的新的状态。觉悟就是对
事物及其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一个人觉悟的高低决定了其能动地参与自身及社会活动的方式和方法,从而最终决定其社会活动效率
和成果。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也可以说觉悟就是态度、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觉悟也是佛教教义名词,梵文意译为无上正真道、无上正等正觉等。
由于人的个体经验积累途径和认识活动等等方面存在差异,觉悟也存在个性差异。觉,人或动物的器官受刺激后对事物的感受辨别感觉、知觉、触觉
、视觉、觉察。二、悟性关于悟性(觉悟)的几个典故中华传统文化,关于悟性有非常多的典故,儒道佛的重要人物都有“觉悟”的经典故事流传。
如黄帝问道广成子,释迦摩尼捻花不语传道,达摩在少林寺面壁悟道,禅宗六祖慧能出道,王阳明龙场悟道等等,都是悟性的经典故事。本篇介绍《
西游记》中,悟空学道菩提祖师的故事。·西游记,悟空学道菩提祖师在“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中传道。摘录西游记的几段原文樵夫曰:“
不远不远,此山名叫灵台方寸山,山有座斜月三星洞,洞中有个神仙,称名须菩提祖师”。祖师道:“我门中有十二个字,分派起名,到你乃第十辈
之小徒矣。”猴王道:“那十二个字?”祖师道:“乃‘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十二字。排到你,正当‘悟’字。与你起个法名叫做‘孙悟空
’,好么?”猴王笑道:“好,好,好!自今就叫做孙悟空也!”正是:鸿蒙初辟原无姓,打破顽空须悟空。祖师闻言,咄的一声,跳下高台,手持
戒尺,指定悟空道:“你这猢狲,这般不学,那般不学,却待怎么?”走上前,将悟空头上打了三下,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撇下大众
而去。唬得那一班听讲的,人人惊惧,皆怨悟空道:“你这泼猴,十分无状!师父传你道法,如何不学,却与师父顶嘴!这番冲撞了他,不知几时才
出来呵!”此时俱甚报怨他,又鄙贱嫌恶他。悟空一些儿也不恼,只是满脸陪笑。原来那猴王已打破盘中之谜,暗暗在心。所以不与众人争竞,只是
忍耐无言。祖师打他三下者,教他三更时分存心;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上者,教他从后门进步,秘处传他道也。难,难,难!道最玄,莫把
金丹作等闲。不遇至人传妙诀,空言口困舌头干!悟空应声叫道:“师父,弟子在此跪候多时。”祖师闻得声音是悟空,即起披衣盘坐,喝道:“
这猢狲!你不在前边去睡,却来我这后边作甚?”悟空道:“师父昨日坛前对众相允,教弟子三更时候,从后门里传我道理,故此大胆径拜老爷榻下
。”祖师听说,十分欢喜,暗自寻思道:“这厮果然是个天地生成的,不然,何就打破我盘中之暗谜也?”悟空道:“此间更无六耳,止只弟子一人
,望师父大舍慈悲,传与我长生之道罢,永不忘恩!”祖师道:“你今有缘,我亦喜说。既识得盘中暗谜,你近前来,仔细听之,当传与你长生之妙
道也。”悟空叩头谢了,洗耳用心,跪于榻下。祖师云:显密圆通真妙诀,惜修性命无他说。都来总是精气神,谨固牢藏休漏泄。休漏泄,体中
藏,汝受吾传道自昌。口诀记来多有益,屏除邪欲得清凉。得清凉,光皎洁,好向丹台赏明月。月藏玉兔日藏乌,自有龟蛇相盘结。相盘结,性
命坚,却能火里种金莲。攒簇五行颠倒用,功完随作佛和仙。此时说破根源,悟空心灵福至。说明(我的感悟):西游记的要义是“悟”。第一回“
灵根孕育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第二回“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是西游记的主旨。菩提就是大彻大悟。“灵台方寸山,斜月三
星洞”,字谜是“心”。悟空学道就是真心悟天心。西游记,起名“孙悟空”,大有深意。菩提的十二字,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
悟、圆、觉,是佛法之要领。智慧最广大,性海最真实,圆觉要明悟。悟即吾心,我有了心,就是清醒。“吾心空”是佛境,“空吾心”是佛路。后
面取经五人的名字。唐三藏,奘之名玄;三个徒弟空、能、净之名悟;兼佛、道之谓。举儒家之道一以贯之,悟之所以贞夫一也。悟,是心领神会,
能打破哑谜。菩提祖师在悟空头上仅仅敲了三下,只字未提,他就明白了是什么意思,结果半夜三更从后门溜过去拜师学艺,只用了三年功夫就学会
了长生不老术,七十二变法和筋斗云的本领,以有限的学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融会一炉。西游记的这个“哑谜”故事,在历史确有其事。即下述
的“禅宗六祖出道”。·禅宗六祖出道南北朝时,禅宗第五祖弘忍大师,拟寻继承人。神秀写了“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
埃。”。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而这时,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则写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
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弘忍看到后,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
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禅诗,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
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慧
能,让慧能连夜逃走。于是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成为禅宗第六祖。·菩提“菩提”一词是梵文Bo
dhi的音译,指觉悟的境界。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梵语bod
hi,巴利语同。意译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
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实相菩提),悟实相理之真性菩提;实
智菩提(清净菩提),悟契合理之智慧;方便菩提(究竟菩提),悟自在教化众生之作用。菩提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证得了最后的光明的自性。
也就是达到了涅盘的程度。涅盘对凡夫来讲是人死了,实际上就是达到了无上菩提。“西游记”中的须菩提祖师,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佛教中有佛(
佛陀。觉者,自觉、觉他、觉性圆满)、菩萨(菩提萨埵。觉悟、有情众生)、罗汉,和尚等。没有“须菩提”这个提法。对悟性的理解(一)为什
么要悟,为什么要强调悟性?悟是灵性,是心性。悟性是一种超常的直觉,是触类旁通的思维方式,主要有五种表现形式: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去
伪存真、心有灵犀、未卜先知。悟性是一种特別的颖悟。是一种豁然开朗的视野,也是一种蓦然回首的发现。是对自我毫不犹豫地否定,也是对现实
的透彻和超越现实的一种明白。人的学习有三种境界:感性、理性和悟性。三种不同境界的学习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感性认识获得的是“知”;理性
认识获得的是“真”,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悟性阶段获得的是“通”,即博古通今、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和心有灵犀一点通、一通百通等,“通”
才是学习的最高追求。中华文化是一种悟性文化,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下,生活,工作,学习,处世无不透露“悟性”二字。“道可道,非常道”。仰
观天,俯察地,人类社会最初的技能,不是从书本中学到的,而是从大自然中、从实践中悟到的。感悟可以求得真理,真理可以促人成功。一个渴望
走向成功的人,一定要有悟性。一个没有悟性的人,则如枯木,既不会开花,更不会结果。一个有悟性的人,多是大智大度之人,既会为人处世,又
能有谋略地开展工作。有学问的人,不见得有悟性,“悟性”是一种心境,可以心向往之,却未必如愿得之。悟性绝不靠想,一想即非,往往作茧自
缚;也不同猜,一猜便歪,结果背道而驰;还不能量,一量就错,导致天壤之别;更不必找,一找反丢,最终枉费心机。想通了,猜着了,量准了,
找到了,不等于就真正觉悟了。悟是于平凡中见不凡。有悟性的人可以马上领会到别人无法领会的妙处。需要“悟”的对象,不是事物的外表,而是
事物的本质,是内里的东西。非“悟”,难以参透,就像一道无形的门槛,跨越不过,就不能入室登堂。往“精深玄妙”里悟,才能明白是什么意思
,以有限的学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融会一炉。悟性是突然开窍的豁然通达,更是日积月累的厚积薄发。来源于先天,也来源于后天。“拳打千遍
功自成”。悟性,基于平日的学习、积累,逐渐形成一种潜在能力,迸发出智慧与力量的火花。“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敏于观察,勤于思考
,悟性更多的要依靠自身的体会、感受和心得。真正的醒悟不是越学越复杂,而是越活越简单,不是越来越烦恼,而是越来越轻松。人生,是一个不
断悟的过程。看到的,往往是外在;悟得的,方是真知。(二)悟什么·悟理?悟道?悟真学原著,悟原理;问苍天,悟大道;寻本质,悟真谛
。·性要悟,命要传。悟性是性命之学,就是《系辞》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既讲了悟什么,也讲了怎么悟。穷理,达到理论的圆通,能触
类旁通,举一反三,就是解悟。尽性,性即心、即空、即灵魂。尽性,达到心性的通透,使心态平和,心情舒畅,就是领悟。以至于命。命是身体、
是命运、是规律。以至于,是过程、是方法、是境界。达到以至于命,就是大彻大悟。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运筹帷幄的灵感、把握命运的本领
。儒道佛,都是性命之学。儒侧重‘穷理’,佛到了‘穷理尽性’的层次,道还需完成‘以至于命’。总之‘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是悟性之学,是
中国传统文化性命之学的核心。·悟静,悟能,悟空。悟有三个层次?静、能、空。西游记有“悟净”、“悟能”、“悟空”。我在第七篇笔记中
,从境界的角度着重剖析了“静”。在第八篇着重剖析了“能”,本篇就不再重复了。这里,对“空”进行一些分析。·从字义上说:空说文原文
:竅也。从穴工聲。空?基本解释kōng?不包含什么,没有内容:?空洞(a.没有内容的;b.物体内部的窟窿)。?空泛。?空话。?空
旷。?空乏。?空?空如也。?空前绝后。凭?空(无根据)。真?空(没有任何东西)。没有结果的,白白地:?空跑了一趟。?空口无凭。离开
地面的,在地上面的地方:?空军。?空气。?空投。?空运。?·从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上说:老子道德经,空就是虚无、玄妙、恍恍惚惚。黄帝
问道广成子,空就是杳杳冥冥,昏昏默默。陈抟《观空篇》,道出空有五个境界,顽空、性空、法空、真空、不空。佛之心经,“色即是空,空即
是色”。·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空”,相对于“实”。凡概念、本质、规律等虚的东西,都属于“空”。哲学、科学、美学等,有抽象、现象、形
象、意象等,这个“象”,就是“空”。实事求是的“是”,就是事物的规律性,讲的也是“空”。(三)怎么悟如何培育悟性呢?博学之,审问之
,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第一,博学之。博学强记,善于积累。这是悟性赖以生成的基础。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没有丰厚的知识
积累,悟性就是无源之水。积累的方法主要是多读、多看、多听。读得多了,见得多了,听得多了,视野必然开阔,思想自然灵活。第二,审问之。
善于观察,大胆提问。这是悟性赖以生成的重点。要有问题意识,以问题为导向。问题始于观察,没有对事物的观察,就不可能提出问题。观察得越
仔细,提出的问题就越多。掌握了观察的方法,问题就会由浅入深。问题的提出是成功的一半。要大胆地质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要
从不同的视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联想得越广泛,产生的问题就越多;思考得越细致,发现的问题就越深刻。第三,慎思之。勤于思考,谦虚谨慎。
这是悟性赖以生成的核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心之官则思,多想出智慧。第四,明辨之。用心体验,明辨性质。这是悟性赖以生成的关
键。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悟”中之“吾”是悟的主体。悟性是自心、自性所至,而非外力所为。悟是靠自己的本心去领悟、开悟、觉悟。都
是自己真心之体验。一般而言,本质是指决定事物性质、功能、发展趋势的根本属性;现象是指事物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事物外部的、形象的表现
,可以直接感知。透过现象看本质,不光要看透表象,更要看透本质。要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思考问题,从定量分析中把握事物发展趋势,从
量变的积累中把握发展的本质,整体、动态地分析事物,近看其姿,远看其势,小中见大,平中见奇,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提出一点与众不同的见解
,把一些分散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和概括,把抽象的概念、定义形象化、具体化。第五,笃行之。身体力行,学以致用。这是悟性赖以生成的原因。
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真正的学问必定来自“闻、思、修”,亦即:好学、深思、力行。这是必须持续一生的功夫,绝无侥幸之理。三心心态
本节主要阐述心、心态、有心等概念。心的概念·本义:心脏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
。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字义:【词典】心1.人和高等动物体内主管血液循环的器官(通称“心脏
”):~包。~律。~衰。~悸。2.中央,枢纽,主要的:~腹。中~。3.习惯上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情况,感情等:~理。~曲。~魄。
~地。~扉。衷~。~旷神怡。人~惟危。·释义(详细字义)在线词典,对“心”字的详细释义有十六条。简述如下:(1)心脏;(2)心,人
心也。(3)心腹之病(致命之祸;隐患)。(4)内心(5)心悦情服(真心乐意地情愿或服从)(6)心中。心里。(7)古代人以心为思维器
官,故后沿用为脑的代称。(8)心猿智慧(喻头脑机敏灵活)。(9)思想。(10)心量(志气;抱负);心体(指思想);心识(意识);心
想(思想;感情);心裁(指思想,主意);心用(思想行为)。(11)精神(心神)。如:心神恍惚不安等。(12)心绪;心情。(13)思
虑;谋划。如:心重、心趄、心模(揣测;估量)等。(14)中心,中央。(15)当心画波心荡。—宋·?姜夔《扬州慢》(16)心号(兵
卒上衣前后的标志符号);心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的简称。心的词语《汉语词典》中,含心字的词语,有上百个,如爱心、真心、孝心、良心
、诚心、决心、唯心信心、贪心、红心,心愿、心情、心潮、心思、心神、心态、心坎、心理、心神等。在网上搜索,以心,竖心(礻)为偏旁的
字,有上千个,以这些字,组成的词语,则有成千上万。中医所讲的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中,都用“心”字作为偏旁部首(喜
也可以写做憙)。竖心旁的字有很多,大约有1200多字,比如:怕、慌、情、忙、憎、恨、悔、愉、悦、愧、愤、怡、忧、快、慢等。还有思
、虑、感、想、意、志、忘、惑、息、愿、恋、惠、忐、忑、忿、恚、悲、愁、恐、怒、怨、愿、慰、慧等。这些字共同组成了人类丰富的思维、
情感表达。仅带“心”字的成语,就有1472条(见《在线成语词典》)。如何理解、把握心的概念对心的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与其相关概
念的关系,来理解、把握。1)心身关系。中国古人认为心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身体有五脏六腑,五脏为心肺脾胃肠。其中心为君,主神明。由
此认为心是性,是人体最高的主宰。身心就是性命,关系密切,不能分开。中国最早的词典《尔雅》解释:“心,纤也。所识纤微,无物不贯心也”
。心认识事物是细致入微的,人的任何思想活动都要通过心。《黄帝内经》“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孟子·告子篇》“耳目之官不思…
心之官则思”,肯定心具有思维的功能。《管子》《心术》“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荀子·解蔽》“心者形之君也,而
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明代医学家张介宾说“心为一身之君主,禀虚灵而含造化,具一理以应万几,脏腑百骸,惟所是命,聪明智能,莫
不由之”,心藏神,神统帅形体,协调人体脏腑,统帅四肢百骸,人的聪明才智、智慧能力,都由心主导。2)心物关系心与物的关系问题,文明史
上一直是个核心和根本问题,几千年来争论不休。心物关系,需要深思。唯物唯心,孰是孰非?需要分析。唯物论和唯心论是哲学的思辨问题,讲的
是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即谁决定谁的问题。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是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强调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我们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指得是,要有科学的世界观,要有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即站在人民的立场,有客观全面发展联系
的观点,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而唯心主义,则是用神、人性等概念解释一切,认为心是第一性,是意识决定一切。是唯上、唯书,从主观愿
望出发。因此,要反对唯物主义。不能把物与心的关系,简单地分为两个阵营,无限扩展。认为重视实物,就是唯物,就是正确的。讲心性,就是唯
心,就是错误的。这种说法,必有偏颇。我们研究心性学,强调要有觉悟,要有好的心态,指的是人生的视野、态度,是自觉能动性。总之,是否强
调心性,就是唯心?就是错误?这是一个大问题,还需认真学习、讨论,本篇不详论。位置关系几何学、摄影构图学的角度。圆心。中心对称。内心
、外心。主从关系管理学、成功学的角度。中心、核心。这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四个意识中,就有“核心意识”。小至一个团体、一个单位,大至一
个政党、一个国家,必须有核心,否则就是一盘散沙。事物的发展,有其本质、有其中心,要抓住中心。这后两种角度,不涉及心性的概念,本篇也
不详述。心态心态是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和状态的总和,是人对周围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反映和体验,对一个人的思想、情感、需求、欲望有着决定性
的影响。心态好,心情好,幸福愉快。心安,平和、乐观;心静,明志、致远。心态不好,坏心情,包括忧愁、悲恐、惊慌、怨恨,恼怒、烦躁,
都是人生的毒丸,生活悲惨。心态决定命运。决定命运的不是什么环境。不是什么能力,也不是什么机遇。而取决于什么样的心态。一个人对待工作
、生活的心态,决定了他事业成就的大小和生活世界的颜色。心态决定一个人的财富、事业、幸福、健康,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就
有什么样的命运。积极的心态孕育成功的果实,消极的心态孕育失败的萌芽。关于心态的名言:“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要么你去驾驭生
命,要么就是生命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师”。“人与人之间没有太大区别,只有积极的心态与消极的心态这一细微区别,但正是
这一点点区别决定了20年后两个人生活的巨大差异”拿破仑·希尔。“心态改变,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跟着
改变;性格改变,命运就跟着改变”马斯洛”什么是好心态?面对失败,不消极;面对责任,不抱怨。生活再难,也能释怀;日子再苦,也能微笑。
人不能选择命运,但可以选择心态,如何选择好心态?关键是:扩展视野、调整心态要仰视,培养敬畏心、尊重心、感恩心;要平视,培养平常心、
平和心、赤子心;要俯视,培养自信心、事业心、慈善心;?要透视,培养探究心、好奇心、进取心。有心人俗语说。“事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佛教也说“佛度有心人”。什么叫做有心人,怎样去衡量人的价值观念。怎样的日常生活才能让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态?关键的是怎么样才能保持
一颗平常心,让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走的稳当?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出自明·王骥德《韩夫人题红记·花阴私祝》:“天下无难事,
只怕有心人。”其整体解释为“指只要有志向,有毅力,没有什么办不到的事情。”“有心”指一个人在做事情时“有志向,有毅力”而“有心人”
则指“有志向,有毅力的人”。有心要有:雄心、信心、决心、热心、专心、虚心、细心、恒心、诚心、好心。雄心铸就辉煌;信心增加力量;决心
排除万难;热心带来温暖;专心走向成功;虚心使人进步;细心防止错漏;恒心打破坚冰;诚心获得神灵;好心终得好报。正心诚意,歪心至邪;树
立公心,摒弃私心;事要关心,不用操心;让人放心,不能耽心。佛度有心人,其“有心”指的是:人在生活中是否幸福、快乐、成功,很大程度上
由心灵决定,由心灵的修炼程度决定。要想享受真正的成功与恒久的快乐,就要重视修心。修心,就是“有心”,包括心安、心慈、心正、心明、
心定、心诚、心宽、心谦。四心学(心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智慧系统,在各种“经史子集”文献的背后,都有对“人何以成
为正确的人”的不断拷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所有人共同应有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正确内涵的把握;是在思想的根源处——“心性”上
发问并进行源头活水的思考、觉醒和呈现。必须对诸子百家就心性之精微、广大、高明、中和、德性等的玄妙作用做通贯的梳理和体悟。1、中华传
统文化儒道佛关于悟性(心学、心性)的一些重要观点·易经讲“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仰观、俯察而觉悟,是我
们祖先的思维方式,并由此演绎衍生出中华文化的一系列特质。易经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讲的是“性命之学”,讲了悟什么、如何悟,这是中华
文化儒道佛之心性学的核心。·儒家在历史上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并
称为孔、孟、朱、王,都是悟性大师,都对儒家的心性学有重大贡献。孔子《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孟子:恻
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大学》有三纲八目七字诀。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齐治平”。古文《尚书·大禹谟》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就是儒家经典的“十六字心传”,据传是源于尧舜禹
禅让的故事。《荀子·解蔽篇》有引注,朱熹在《中庸章句集注》中也有注释。邵雍与张载、周敦颐、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他创立了宋明
理学“心学派”,是集合了道儒两家的心性学。他在《观易吟》中讲,“天向一中分体用,人于心上起经纶”。《心安吟》:“心安身自安,身安室
自宽。心与身俱安,何事能相干。谁谓一身小,其安若泰山。谁谓一室小,宽如天地间”。宋儒张载曾有四句心法:“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
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即“横渠四句”。这是宋明理学中具有代表性的“心性”概说,是宋、元、明、清以来儒门问学者极其重视的价值维
度,成为后代学人奉行的参修路径和行动指南。明之王守仁,别号阳明。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阳明先生一生所创的心学,堪称儒家心
性学说在历史长河中的新发展。其心学博大,理论纷纭,要义是“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明阳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
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等。是儒家的心性学的高峰。·道家的心性学,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玄妙”;“道法自然
”等,讲的就是悟性。“道德经”,就是道家的“心性学”。自然本性、无为、心性、虚静、逍遥、素朴等等,关乎的就是心性。直接的言说上,老
子的无常心、浑其心、无知无欲,庄子的丧我、无情、用心若镜等等。庄子强调“积德通灵,集义生气,唯道集虚”。提出“心斋”:“颜回曰:
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
心斋也。”《庄子·人世间》最能体现道家心性之学特质的,是“心为神明居”的说法。《淮南子》中说“栖神于心”,《悟真篇》中说“神藏于心
”。道是物性客观和心性主观的一体,从物性层面说就是“气”,从心性层面说就是“神”,气感而应,虚明通神。道家带“心”的修心经文有:《
四言修心口诀》、《玉皇心印经》(心印经),《静心诀》、《清心诀》、《冰心诀》、《定心心经》等。·佛家强调“明心见性”,讲“参禅觉悟
”。“菩提”就是意思是觉悟、智慧。“佛”就是“觉悟的人”。佛家的“心”字表示非常浓缩的、原则性的东西。佛的经典三藏十二部,总的来
说,核心就是般若。《大般若经》六百卷,是三藏十二部的核心。而《心经》又是《大般若经》里边的核心。《华严经》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
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华严经认为大乘菩萨行者从初发菩提心到修行圆满成佛的阶位,有五十二个等级,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
十地、等觉、妙觉。十信有:1)信心、2)念心、3)精进心、4)慧心、5)定心、6)不退心、7)护法心、8)回向心、9)戒心、10)
愿心。《华严经》强调“三世一切诸如来,靡不护念初发心”。通俗的说就是:诸佛菩萨,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禅宗强调“直指人心”。佛祖释
迦摩尼传道时“捻花不语”,唯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悟了佛法的真谛,传承了“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
別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二十八世弟子达摩到中原后,又与儒道学说结合,面壁九年,创立了禅宗。禅宗是汉传佛教的主流。禅诗佛偈都
是“直指人心”,是悟性的精华。·中华养生的丹道学,也是强调悟性,其经典著作是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紫阳真人编撰的《悟真篇》。其要
义是“参同”、“悟真”。参就是悟,同就是玄。“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德经》。现代哲学,同,即“同一性,普遍性”;“悟真
”:真就是真善美、真理、真心。《周易参同契》:“证验自推移,心专不纵横。寝寐神相抱,觉悟候存亡”《关键三宝章》。唐·吕洞宾《百字铭
》“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宋·陈抟睡卧华山顶《蛰龙法》“龙归元海,阳潜于阴。人曰蛰龙,我却蛰心。默藏
其用,息之深深。白云高卧,世无知音”。明·张三丰《打坐歌》“性要悟,命要传,休将火候当等闲”。·中华文化的精华,包括琴棋书画,都强
调“意境”,都讲究“悟性”。中华历史上的文学名著,包括楚辞漢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的名著,都是真情妙悟的结果。不同的读者,也
会有不同的体悟。例如《西游记》,有学者用一个字概括,就是一个“悟”字。共产党人的心学、关于觉悟的观点共产党人有自己的心学,也强调觉
悟,特别是自觉能动性。党章中强调的思想路线,就是强调自觉能动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
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
。”(第二条)·毛泽东对悟性、觉悟、心性等有许多论述。包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等。毛泽东关于认识论、方法论、群众路线等的深刻阐述,如强调“从实践到感性认识
,再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的道理,“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讲“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以及“实
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等等。都是从本质上讲悟性。他特别强调要“动脑筋”,用“放下包袱,开动机器”的形象语言:孟子说“:心之
官则思。他对脑筋的作”用下了正确的定义。凡事应该用脑筋好好想一想。俗话说“: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就是说多想出智慧。要去掉我们党内
浓厚的盲目性,必须提倡思索,学会分析事物的方法,养成分析的习惯。这种习惯,在我们党内是太不够了。如果我们既放下了包袱,又开动了机器
,既是轻装,又会思索,那我们就会胜利。《学习与时局》毛泽东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中,特别强调“除了我们的觉悟,无产
阶级先锋队的觉悟问题以外,还有一个人民群众的觉悟问题。”“人民的觉悟不是容易的,要去掉人民脑子中的错误思想,需要我们做很多切切实实
的工作。”·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有高度的自觉性,要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用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干部要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等基本观点。在十九大上,提出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并部署
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五从《西游记》说起本段从《西游记》说起,探讨如何通过文学名著感悟中华文化。中国古代的
文学作品,包括楚辞、漢赋、唐诗、宋词、元曲、戏剧、明清小说等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这些作品,就能感悟中华文化的精髓。但不
同的人,对同一部作品的解读是不一样的。如一部红楼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才子看到缠绵、酒徒看到美色,文学家看到文采,史学家看到兴衰。有
学者用一个字概括四大名著,水浒是义,三国是争,红楼是情,西游是悟。概述西游记,说的是唐朝玄奘取经的故事。明朝百回本《西游记》横空
出世。这部作品一经产生,就以它巨大的思想内涵和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征服了文学界。可以说“取经故事”,已流传千年,被大众认知最广泛。特
别在现代,随着《电视剧西游记》的传播,国人无人不知。近年来,《西游记研究》在学界,已超过了《红楼梦研究》。也有激烈的争论,主要议题
可以分为三大类:《西游记》作者之争;小说《西游记》主题之争;《西游记》人物之争。作者《西游记》诞生以来,有关该书作者之争就未曾停
歇。代表性观点有丘处机、陈元之、华阳洞天主人、李春芳、吴承恩等诸说。自鲁迅、胡适等论证,作者是吴承恩后,成为主流说法。近年来,有学
者考证,不是吴承恩。许多学者多次就此书作者有所讨论,但仍聚讼纷纭,未成定论,即《西游记》作者,还是个“谜”。3.主旨西游记的主旨(
主题思想)是什么?是最有争议的一个核心问题。自“西游记”问世的几百年来,一直是众说纷纭,答案千奇百怪,到底是什么?大致有如
下几种说法:·是一部阐发心性之学的“寓言”。明、清两代的主流研究者,大都认为,《西游记》是一部阐发心性之学的“寓言”。也就是说,
《西游记》是对的心学解读。总观明清时期的《西游记》序跋评点,可见他们对《西游记》的儒释道内涵用力甚巨,以为《西游记》是一部修心的寓
言,既包括儒家的“存心养性之学”,也包括道家的“修心炼性之功”和佛家的“明心见性之旨”(语见清人尤侗的《西游真诠序》·是富有哲理的
悟书。明代谢肇制在其《五杂俎》中说:“《西游记》曼延虚诞,而其纵横变化,以猿为心之神,以猪为意之驰,其始之放纵,上天下地,莫能禁制
,而归于紧箍一咒,能使心猿驯伏,至死靡他,盖亦求其放心之喻,非浪作也。”稍后李贽对《西游记》加以评点,也说小说在“游戏中暗藏密谛”
。明末清初的袁于令,号幔亭过客,于《西游记》题辞中说:“文不幻不文,幻不极不幻。是知天下极幻之事,乃极真之事;极幻之理,乃极真之理
……此《西游记》之所以作也,说者以为寓五行生克之理,玄门修炼之道。”清初的张潮在《幽梦影》中也说:“《西游记》是一部悟书。”·是
一部滑稽搞笑的神话小说,并没有什么寓意。如胡适说“《西游记》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他并没有什么微妙的意思,他
至多不过有一点爱骂人的玩世主义。这点玩世主义也是很明白的;他并不隐藏,我们也不用深求”。胡适在《西游记考证》文中说:“《西游记》被
这三四百年来的无数道士和尚秀才弄坏了。道士说,这部书是一部金丹妙诀,和尚说,这部书是禅门心法,秀才说,这部书是一部正心诚意的理学书
”,尽管胡适持批判态度,但从另一个角度可以看到历来人们对《西游记》主题思想的认识。鲁迅说,“然作者虽儒生,此书实出于游戏,亦非语道
,故全书仅偶见五行生克之常谈,尤未学佛,故末回至有荒唐无稽之经目,特缘混同之教,流行来久,故其著作,乃亦释迦与老君同流,真性与原神
杂出,使三教之徒,皆得随宜附会而已。”胡适、鲁迅评论之后,几十年内很少有人再提起《西游记》之主题。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李安纲先生提
出了全新的见解,但也在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金丹学主旨说。明代就有人认为《西游记》是一部阐明金丹理法的书。在明世德堂本卷首陈元之序
中说“旧有叙……故魔以心生,亦以心摄。是故摄心以摄魔,摄魔以还理,还理以归太初,即心无可摄”;后来的袁于令认为,陈元之说的不过是“
寓五行生克之理,玄门修炼之道”,他认为《西游记》是“三教已括于一部”。清刻汪澹漪本《西游证道书》,刘一明本《西游原旨》、陈士斌本《
西游真诠》和张含章的《通易西游正旨》等都认为《西游记》讲“金丹大道”,“专在养性修真,炼成内丹,以证大道而登仙籍”,“…其书阐三教
一家之理,传性命双修之道”,“…《西游》之大义,乃明三教一源”。李安纲在《论〈西游记〉诗词韵文的金丹学主旨》一文中,批评了“鲁迅、
胡适等人‘滑稽说’的错误”,以及“不知何所据而云”的“讽世的说法”之后,则肯定地指出的《西游记》的目的是“表现金丹学主旨”,“不仅
在表现着内丹学,更且体现着以心性为金丹的全真道后期思想”。·是战胜心魔的成功学西游记以神话观照现实,在神怪世界的背后,隐含着当时社会上一种普遍的文化心理。从西游记中孙悟空的西行路上的遭遇来看,降妖伏魔归根结底还是降服心魔。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孙悟空西行取经就是摄服自己心魔、净化自身习气的过程,一路向西而行,一意向心而求。·是一部深刻的哲学小说。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金岱老师,提出《西游记》,是中国理性主义的启蒙之作。其观点是,“《西游记》其实是一部深刻的哲学小说。在中国,它是一部相当于传承了庄子这一脉诗化哲学和寓言文学的伟大作品。与西方照应,它相当于莎士比亚、但丁,与笛卡尔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地位相似。佛教传入中国后产生了三大文化成就,在宗教上的成就是禅宗思想,在哲学上的成就是心学,而在文学上的成就就是《西游记》”。·林林总总的说法近几年来致力于《西游记》研究已有,超“红学”的趋势,关于“西游记”主旨的说法更多。或言之儒道释三教合一,或言之儒教主导,或言之独尊佛教,或言之道家抡魁,或言之情理说,或言之心性说。有人说她表现的是作者的人才观,有说表现的是流氓无赖意识,还有人说再现了荣格的精神分析学说,也有人说它否定的是妖魔,揶揄的是神佛,颂扬的是孙悟空的“异端”思想与战斗精神。是讽刺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歌颂孙悟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畏强权、乐观向上的精神。林林总总,不一而足。4.人物西游记中的人物,有三类:主角是唐僧师徒;神仙佛;妖魔鬼怪。西游记中的每一个人,包括其姓名均有深意。有学者说,“然则奘之名玄也;空、能、净之名悟也;兼佛、老之谓也。举夫子之道一以贯之,悟之所以贞夫一也”。对这些人物的理解,也是众说纷纭,争议不断。原型说。对孙悟空的原型,就有多种说法。甚至,须菩提是谁,都在考证。寓意说,如认为唐僧师徒五人,“书中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这五位合起来就是一个人。孙悟空就是唐僧的心”。还有人认为唐僧师徒,象征信仰、理性和欲望的和谐。唐僧象征信仰之心,悟空象征心猿,八戒象征欲望,沙僧象征形体,白马,就是“心猿意马”中的“意马”,是情绪、情感的象征5.我的感悟流传越广的著作,人们对它的误解越多;造诣越高的著作,人们对它的不解越多。《西游记》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人们对它的认识、研究也是越来越多。我们普通读者,看《西游记》,能够开启悟性。往往是,少年时看的是热闹、是神话;中年看的是道佛学说。当真正读懂《西游记》,看的是人生,就可进行自己的创造活动。如何看懂“西游记”?要参考研究者的看法,更重要的是认真读原著,结合自己的阅历,感悟、解悟。1
献花(0)
+1
(本文系guanghua421...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