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琪:幸福家庭的清华博士生

 关夫之 2021-09-18

7月6日,“中国梦幸福家”太原市政府首次命名表彰了60位幸福家庭,太重集团公司职工张晓锁、王伟夫妇一家获得了优育优教幸福家庭的称号。

和众多普通家庭一样,张晓锁夫妇上有老下有小,加上老人脑血栓偏瘫,夫妻两人肩上的担子并不轻松。然而,这个家庭不仅照顾老人尽心尽责,多年如一日,得到了很多人的称赞;而且在教育孩子方面也很成功,独生女儿张琪如今已是清华大学的博士生,去年还获得公派出国访学的资格,赴哈佛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学习。张琪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还参加了众多的学生志愿者公益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从2005年考入清华大学起,2006年她作为学生艺术团话剧队成员参演了 “永远的长征—首都大学生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晚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被遴选为 “首都高校骨干志愿者”,2009年是阅兵式清华方正组织者之一等等,张琪的优秀似乎很难简单陈述。

张晓锁说:“孩子是跟着父母学的,在教育孩子方面就是以身作则,尽量营造宽松愉快的家庭氛围,正面引导孩子,注重培养孩子的毅力和自信。”7月25日,记者见到张晓锁时,夫妻俩刚从哈佛回来。

小小的家满都是爱

1985年王伟过门的时候,婆婆就已经偏瘫了。1987年张琪的降临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很多快乐,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责任。那时,王伟的父母还未退休,丈夫上班忙,女儿全得王伟一人照看。即使丈夫下班了也要去照顾瘫痪的母亲。因为没人照看孩子,王伟产假一结束,5个月大的张琪就被送进了厂里的婴儿室。两口子的生活既甜蜜又辛苦,婆婆住的公寓楼没有暖气,到了冬天张晓锁夫妇索性就将母亲接到他们的单身宿舍一起过冬,小家虽然拥挤但是满满的都是爱。“我们家人没一个不说王伟好的。”说起王伟孝敬老人张晓锁先赞一个。一旁的王伟笑笑:“可能跟我的家庭有关,我刚过门那会,每次说回娘家,我妈先就问我你婆婆有没人给做饭。再说,那个时候我们离婆婆家最近,其他孩子离得远,我们就多承担一些。”“也可能是看到我们照顾老人很辛苦,张琪从小就特别懂事,很体谅父母的辛苦。现在不管她在哪里,总会给家人写信寄明信片,也常打电话回家。”说起女儿,张晓锁的眼里都是笑意和感动,“她从来不主动问我们要这要那,即使自己想要也不说。”

张晓锁回忆,那个时候住的房间虽然很小,但也有好处,女儿看电视、做作业,一举一动他们都看在眼里,能随时观察、引导孩子。随后,张晓锁讲了一件至今让他感动的事。

张琪小学二年级时,每天晚上放学后在床上一边做作业一边看新闻联播。有一次,张晓锁看见女儿一直盯着电视里的天安门在看,眼睛里的那种渴望满的要溢出来。为了激励女儿好好学习,张晓锁顺嘴跟张琪说:“快期末了,如果你能考好的话,爸爸就带你去北京,看天安门和长城。”张琪当时没吭气。直到有一天,张琪拿着期末试卷给张晓锁看,居然每门功课都是一百分,张晓锁很高兴可是答应女儿的事却不记得了。后来还是王伟提醒,他才记起。可是那个时候家里经济紧张,张晓锁就悄悄跟王伟商量:“你跟女儿说你有事走不开,我带她去北京玩上几天。”

当张晓锁告诉女儿已经买好去北京的火车票时,张琪一晚上激动得睡不着,那个高兴劲让张晓锁心里特别感慨:“答应孩子的事要做到,否则即使孩子不说,心里也会受到伤害。”到了北京,先去了长城,张晓锁发现张琪观察事物特别仔细,甚至连哪块砖磨损有多严重她都记住了。玩了四天,临走那天上午,又带着张琪去动物园。因为赶车着急,在北京站出地铁时,张晓锁不小心将给亲朋带的一大堆蜜饯盒子撒在地上,张琪说:“爸爸,把东西往边上收拾一下,不要影响到别人。放心,我们肯定能赶上。”女儿当时的话让他特别感动,小小年纪懂得凡事为他人着想,张晓锁特别欣慰。

引导孩子充满自信

张琪刚读一年级时,张晓锁就将孩子送到了太原市河西区少体校,最初他也是希望孩子能有个特长,没想到张琪很有毅力,一坚持就是五年。坚持的收获是,张琪获得学校女生组越野赛第一名。“说起在少体校那会,我们就心疼。女儿身体不舒服,回家也不跟我们说。”王伟接过话眼圈就红了,“张琪五年级时,训练她的老师找到我们说,带孩子去体检一下,看适不适合再训练。那会我们才知道张琪的腿肿了那么粗,可她回家硬是不吭一声。医生说,孩子正是长身体发育的时候,运动量过大导致的腿肿,建议放弃训练。”

为了转移张琪的注意力,王伟带着张琪去学电子琴,可是慢慢地发现孩子学得并不开心。因为没人辅导她,加上一家住在单身宿舍楼,晚上张琪一练琴,一栋楼的人就别想睡觉,所以每次去老师那里上课弹琴时表现并不好,渐渐地张琪变得很失落。王伟果断地决定让张琪放弃学琴。

不再学琴,张琪变得很快乐,和同学一起参加学校的奥数班等各种兴趣班。即使下课了,也忙着做自然课的很多动手作业,张琪很快从学琴的低落情绪中走了出来。王伟说,那个时候张琪的动手作业,她总会陪着女儿一起做,从找一片特别的树叶、植物种子到各种动植物实验等等,哪怕一直熬到晚上十一二点,她也总要让女儿将功课做好,这也为张琪的动手能力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让张晓锁夫妇没想到的是,张琪在六年级时居然获得了小学数学奥林匹克满分奖,也因此被山西省实验中学直接录取,后来张琪自己又考入了该校理科实验班。但是,进入初中,张琪又面临了新的困难,同学们大多都在校外参加各种兴趣班、奥数班,张琪却是一个课外补习班、兴趣班都没上,于是,她的竞赛成绩特别是奥数成绩明显低于别人。看着失落的女儿,王伟开导着:“别人是提前学了,如果你要是学了肯定不比别人差。”即使在女儿成绩最不好的时候,夫妻俩也只是开导她,从来不打击孩子。

张琪从小各项功底扎实,特别是动手能力强,她的化学等实验课的成绩将分数提了上来,慢慢地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张琪各科成绩再次赶了上来。中考时她的成绩居全太原市第四,加上获得过“省三好生”等各项荣誉额外加分,总分变成了第一名,顺利升入本校高中。高中时,张琪在各方面表现依然很优异,最终以山西省第十二名,省实验中学第二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

回首女儿的成长,张晓锁说:“好像我们慢慢地就不再管她那么多了,小学、初中那会她小,我们还注意在家里不说阴暗面,尽量传递给孩子正能量,让她有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到了高中她自己也大了,辨识能力也有了,做事情很有分寸。我们的引导更多是在她小的时候。上大学之后,她想做的事情,我们全力支持她。”

学习不是人生的全部

在别人眼中,张琪可谓特别优秀,然而她自己却说:“我觉得自己不属于特别机灵的那种孩子,我只是学习比较认真,从来不偷懒,可能100个心思,别人只花一半,我是90个心思都在学习上。”

张琪说她从小就比较要强、追求完美,只要学一个东西就想学好,慢慢地她自己觉得学习挺简单挺好玩,只要努力就有回报。说到各种竞赛,她坦言,其实那都是一种氛围,学校里的孩子们都在学,而且那些竞赛题只是比较活的题。她说自己其实挺简单的,就是很想做好,学习的时候就很投入很认真。

说起父母对自己的影响,张琪说最重要的是让她懂得了“感恩”。父母是家庭观念特别重的人,对待家人都是先为他人着想,她和父母在一起也是习惯彼此为对方着想。从小父母对她要求很高,但是从来不溺爱,他们即使遇到不顺心的事也不抱怨。

张琪的学习生涯看似非常顺利,其实也有波折,但是她始终认为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09年直博的时候,学校硬性规定导师前一年没有带本校博士生的不准带直博生,而张琪选择的导师恰好在列,这意味着她无法直博只能读硕士。周围很多老师都帮着她说情,后来学校最终同意和她面临同样困境的学生顺利直博。

说起这次出国访学,张琪很感慨。这一切都得益于一个人,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前任院长PeteRowe教授。PeteRowe教授曾在1992年至2004年期间担任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的院长,是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创立者之一。在一次PeteRowe教授来华考察城镇化建设时,因为翻译的临时缺席,张琪的导师让她担任PeteRowe教授的翻译,她出色的表现给对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2011年,张琪萌发了出国进修学习的念头,但她担心家里能否承担得起自费出国的学费。没想到,PeteRowe教授再次来到了清华,并主动询问她是否有意去哈佛学习,一切费用都不用她承担。张琪简直太开心了:“我梦寐以求的地方就是哈佛,非常乐意能过去学习。”PeteRowe教授回国之后很快发来了邀请函。2011年底,张琪出国事宜定了下来,再后来补办各项手续,直到2012年9月,张琪正式去了哈佛学习,为期一年。

2013年6月,就在张琪即将结束哈佛的学业之时,她特别想出去走走看看,她首先想到的是让父母也一起来转转。于是张晓锁、王伟签证20天来到了美国,和女儿一起游遍了美国东西部。

谈起为何能够在参加了很多志愿者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同时,学习成绩依然名列前茅时,她说:“压迫自己,将时间有效率地利用起来。我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可能自控能力好些吧,遇到事情就想做好。”

当记者请张琪给即将步入大学生活的学生一些建议时,她说:“我真不敢说。现在想想,其实学习是最简单最容易的,只要自己努力就能做到。我到现在一直是按部就班地顺其自然地走。妈妈也在担忧怕我成为只会学习的孩子,坦诚讲,大学其实挺辛苦的。我从没看过韩剧,也不知道综艺节目,更没有各种娱乐。我现在也在反省,学习其实不是人生的全部。”

张琪始终是优秀的、谦逊的。如果一切顺利,张琪将于明年取得博士学位顺利毕业。我们也祝福张琪能顺利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