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祠堂是怎么发展来的?

 阿族 2021-09-18

 中国祠堂文化历史悠久,其滥觞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79 年。孔子去世后,他的学生们在墓旁搭盖简易的小屋居住,以守护坟墓并寄托哀思。学生们守护三年便散去,唯有子贡在小屋又守护了三年,这种守墓的形式后人称为"庐墓"。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泗水》: "今泗水南有夫子家”,"即子贡庐墓处也"。古时人们也常会在父母或师长死后在墓旁盖屋守墓。这种"庐墓"的小屋建筑也叫做"墓庐"。因此我们可以说,早期的墓庐就是祠堂的早期形式。后来二者分家,各自发展,形成各自的特点。下面仅就"祠堂"文化浅谈一二 二。

  祠堂的修建在南宋时期开始大量增加,朱熹的《家礼》问世之后,家庭礼教和立祠之制被人们广泛尊崇,从此多称"家庙”为"祠堂"。但修建祠堂要有等级之分,只有帝王、诸侯、大夫才能自设宗庙,普通百姓家不准立祠。直到明嘉靖年间(1522年~ 1566 年)才有了新规定,允许民间建祠立庙,但是又规定只有做过皇帝或封过侯的姓氏才可称为"家庙”,余的则称"宗祠"。最早的祠堂多择家族聚居地或其附近而建,初期先置祠于宅中,随着财富的积累、族丁的繁衍发达,才开始另择吉壤,逐渐建立专门的宗祠乃至支祠,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祠堂式"建筑。封建社会,家族观念深厚,百姓往往不杂姓而居,一村仅一姓、一族,年长日久,才有可能发展成几个家族,于是开始谋建本族本姓的家庙来祭祀祖先。


  历史上,祭祀祖先的习俗在南方更为盛行,几乎村村建祠堂。有的家族财力雄厚、繁衍迅速、人丁兴旺,分堂分房,别派别支,除了总祠以外,派有派祠,堂有堂祠,房有房祠,支有支祠,形成了支、房、堂、派、总的宝塔式祠堂结构,加上朝廷赐建的个人专祠和旌表修建的节孝祠等,祠堂有可能多达数十个。祠堂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几千年前开始萌芽,到宋代形成较完备的体系,明、清时期发展到了高峰。从某种意义上说,祠堂文化的繁荣兴衰从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丁兴旺、家族和谐,是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体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