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蔡康永情商课-为你自己活一次.docx
2021-09-18 | 阅:  转:  |  分享 
  
蔡康永的情商课——为你自己活一次觉得活着确实有活着的乐趣,但“意义”“快乐”“爱情”都被高估了,可以更放松,更恰当地看待这些事。活着的根本乐
趣之一,就是不确定,就是勘察与测量自己的内心。王国维说:“千门万户是耶非......唯有兹疑不可疑”只有疑过之后的明白,才是可以依
靠的明白。只有明白之后,自己才会出现。我希望你常常跟自己抬杠,常常跟世界抬杠。死命抬杠之后的明白,才是真的明白。糊涂不值得追求,豁
达才值得追求,而豁达可不等于糊涂。心里糊涂的人,不明白,豁达不了,内心也不会强大。别人为什么会跟我们抬杠?因为对方觉得我们糊涂,想
唤醒我们,才跟我们抬杠,(当然也有人就是为了抬杠而抬杠的,那些是不在意自己目标,随便挥霍心力的人,等他们明白了,就不会这样了。)让
自己尽可能变成一个明白的人,是非常过瘾,也非常值得的事。不管是透过抬杠,透过看书,透过闭关思考,透过生活的小打小闹或大起大落都可以
,只要能够变得明白,只要能够这一秒比上一秒明白,今天比昨天明白,就都是过瘾又值得的事。我自己还在练习,差得还远,但这就是一部分令我
有兴趣活下去的动力,不是缺憾。我乐于逐渐的,一步一步地“慢慢来”一步一步地慢慢来,有一天就能做到“刚刚好”明白自己,一步一步慢慢来
做自己,为我们自己活一次。我们已经渐渐把世界,风景,天气,别人都隔绝在外,而别人也看不到我们的面貌,别人看到的事密密麻麻的标签。当
我们觉得每件事都有个“应该”的样子,而这些事却都不对,都不和我们期望的时候,我们就唤来了许多“应战”的情绪:嫉妒,愤怒,自卑,猜忌
等。你要做自己,就要让你自己比这些标签,字条都重要,让它们只是点缀在你身上,而不是拖垮你,遮蔽你,你珍视的少数几个标签,值得好好打
造,随身珍藏,偶尔展示。我们任性唤出来的自尊,期待,鲁莽上场,呆立原地。不知从哪里来的情绪,就一定不知往哪里去。不知为什么而来的情
绪,就一定不知要拿什么去消化。这些没完没了的“应该”都是哪里来的?情商的唯一价值,也是它比智商重要的唯一原因,是探索情商的过程,就
是探寻自己的过程,所谓的“心”,虽然抽象,但真的存在,而且就是我们赖以度过一生的依据。智商不是智慧,智商有可能使拥有者更焦虑,更辛
苦,而不一定能得到自由与幸福。智商没办法处理“心”的事情,智慧才可以。而智慧的基础是“明白”世界充满了与我们无关的事,世界永远不会
属于我们,世界的强大,可能更令我们感受不到自己,但“心”可以,让每件事与我们有关如果我们认真想“做自己”,我们首先要真心地面对这件
事,就是“我们的感觉”我们人云亦云地推崇乐观,根本不管硬撑的乐观要付出什么代价。我们也盲从地逃避悲伤,根本不管悲伤在关键时刻有多么
重要的作用。我们常常瞧不起自己,又常常对自己生气。我们什么都想要,可是一旦要到了,又立刻觉得不够。我们对自己的各种感觉,习惯不观察
,不面对,不安置。我们忽略自己,背对自己,却同时缘木求鱼地想要做自己。如果情商渐渐变高,有一天我们可能会忽然领悟。分身所表现的专注
与节制,其实就是我们在日常该秉持的专注与节制。我们的分身,适合在情绪的狂潮袭来时,冷静而友善的问我们“为什么”表面看来没进展,但事
情会一步一步,变得不一样情商,从头到尾就是一件自己对自己的事,人生最根本的事没什么可以赖给别人,都是自己经历,自己得失,只是我们
有时候喜欢幻想别人能分担很多事罢了。自言自语,自说自话,自问自答,在大惊小怪的人群眼中,被当成一个人有毛病的征兆,然而所有努力要越
活越明智的人,每个都是一路自问自答而成长的。这些人自言自语时,是他们正在与一个温暖版的自己诉苦,正在与一个雄辩版的自己争论,或者,
正在与一个耐心版的自己核对,正在与一个狂野版的自己共舞。我们如果拒绝分身,孤身陷在现实的每日生活里,就会陷在过往经验里,也陷在既定
的人际关系里。我们很难逃脱此时此地给我们很多限制。内心混乱的人,立志要做自己的时候,会弄不清楚要做的那个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称职
的分身,不会为了人情世故讲场面话,不会跟我们相抱取暖,和稀泥。《二》我到现在都还记得他明明受到伤害,还是努力挤出了温暖的微笑面对之
后,才可能安放。不探索,就不会明白,心会积灰尘。要做好一个人,当然要能够辨认当下的自己,正处于什么样的情绪,从而渐渐了解自己,然后
一步一步的,具备安放情绪的能力只要她起心动念,把情绪记下,她就会对自己的情绪日渐熟悉。你可以想象一年前,她可能还不愿意面对这份回忆
中的罪恶感,现在她透过一部电影,一次落泪,弄清楚了,一直窝在心里的感受,这就是“面对”,面对之后,才可能安放。她距离那个传说的“对
自己诚实”又进了一步。如果一直以来,你都向往着做自己,却有点无头绪,不知道要从哪里开始,就从这里开始吧。认识自己的情绪,进而认识当
下的自己,然后就能认识长久以来的自己。安顿好自己的情绪,安顿好当下的自己,然后才可能安顿好自己的人生每秒流经你生命的水滴,就是你生
命的河流我们每秒在这些河中游泳,醒时,梦中都在游。我们偶尔要察觉这些包覆我们的水滴的存在,玩味这水,过滤这水。这趟游泳,就是这一生
啊。自己很抽象,但也如此扎实与重要,这个“自己”,是肉身与灵魂,而灵魂就是:回忆,想法,性格,感情。所有的回忆,想法,性格,感情,
都是从小到大,一步一步累积而成的,日渐形成我们生命的四条巨大的河流。相互交错,水质也相互影响,这条河清澈,那条河又混浊了,这条汹涌
,那条枯竭了。而情绪是什么?情绪是这四条河流之间出现的各种细细的支流,各种波纹,各种水中倒影,各种飞溅的水花,各种流经你的水滴与杂
质。情绪就是当下的自己。应该没人能完全的做自己吧,从国王到乞丐,大概每个人都觉得已经够委屈,够妥协了,为什么这世界还不满意?所以,
做不了自己吗?他说有的人做不到,有的人做到了,却不知道怎么可能有人做到了却不知道?因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自己”啊。我说。你知道吗
?什么是自己?心里有感觉,却说不出也讲不明,那是孩提时的苦。所以小孩常哭,除了哭,说不出。我们长大以后比较少哭,不是委屈的事变少了
,而是我们比较有能力分析情势,分析之后,如果发现值得生气但不值得哭,那就生气而不哭。如果发现值得哭,但哭了之后,恐怕会吓到同事或同
学,那我们就也不哭。大家心头都有这么多情绪,为什么有些人平静,有些人不安,混乱?因为有些人能够自修,同步成长,去辨认这些情绪,有些
人觉得反正学校没教,何必再自修,嫌麻烦,最后就像没学加减乘除的人看到教室那样,对自己的内心傻眼,无可奈何。情绪方面的知识,不会像学
校课本上的知识那样,考完试就被丢掉,而会累积在我们心里,累积成所谓的智慧。有出生就很聪明的人,但没有出生就有智慧的人,智慧,从辨认
自己的心开始,别容许自己变成一个对内心无可奈何的人。表达情绪不是在展示权利,那些买个东西,吃个餐馆,都可以对服务人员大发脾气的人,
恐怕就是误会了情绪的意义,以为谁有权,谁才可以有情绪。这很玄妙,当光波或声波遇到阻挡,要不就折射,要不就穿透,可是生气骂人的爸爸妈
妈,送出强烈的情绪波浪时,却要求小孩不能折射,也不能任其穿透,而是要求小孩“吸收”这些来自大人的情绪。小孩不但要亲身体验爸妈的情绪
,还要同事抹除自己的情绪。这样的教育,就是告诉小孩:情绪是一种特权,想有情绪?等你也熬成了大人再说吧。这样的养成,把表达情绪当成
了权利的展示,面对平等的人,我们的情绪该怎么办?他们的情绪又该怎么办?如果能够把表达情绪当成理所当然的事,而不是特权,才有可能把情
绪纳入日常生活,自在的活下去。心里学家高曼著作《EQ》,T他在序里提醒华语世界的父母,虽然善于督促小孩把考试考好,把公司要求的工作
做好,但在教养上,却非常忽略小孩创造自己人生的能力。只教学生对付头脑,不对付心灵。幸好这件事我们可以自己练习,都能感觉到这样练习的
收获:你越来越会安顿你的情绪,对重要的人懂得了在乎,对不相关的人也能不在乎,换句话说,如同河流容纳倒影与水滴,接纳情绪的存在,成为
情绪的主人,而不是莫名其妙地,一辈子当情绪的奴隶。即使太阳都需要下山,何况是人?想要一只热乎乎的人,一旦转为冷静,会遭遇质疑。到时
平常冷静的人,比较进可攻,退可守,等弄清楚谁值得你热情相待,在热起来也不迟。不要追求对人都唔差别的热情,没有亲疏之别,怎么对得起你
生活中那些重要的人?情绪,就是我们当下的自己,谁会没事当下就把衣服扯了,自己裸在对方面前?先不去管是否丢脸或失礼,没事就暴露自己
,是危险的事,即使兽类,都会小心地以麟甲或皮毛去面对陌生的对象。不只对待愤怒,就算对待快乐,悲伤,嫉妒,后悔,都先摸一摸,闻一闻,
嚼一嚼,在吞咽。别对情绪大惊小怪,河流怎么会对水大惊小怪?活着就会有情绪,别一遇到快乐,就像吸到毒品。也别一遇到悲伤,就像遇到鬼,
看都不看一眼。情绪是我们的一部分,冷静的面对他们。情绪不是我们的主人,不要卑微的求快乐,不要恐惧的躲避,别被愤怒控制,也别让热情成
为待人处事的重担。宁静有助于我们成为情绪的主人《三》人类就是什么都要找意义的动物没有黑影,你就感受不到亮光,没有黑影,你就会把亮光
视为理所当然。只有当你遇上了不公不义,才会懂公理正义的价值,只有当你遭到背叛,才会了解忠诚有多重要,只有感到孤单,才不会把朋友当成
现成的,只有遭到不幸,才会意识到我们有多依赖机会与运气。很多所谓“负面”的事,只是来自粗鲁的误会大部分人也是这般以讹传讹的看待所谓
的负面情绪,就跟对付细菌一样,越少越好,最好没有所以许愿的人,动不动就祈求,再也不会寂寞,再也没有痛苦,永远不要后悔,永远不要悲伤
。当你一直困在悲伤中,不断问着,为什么,却又始终得不到答案时,试着渐渐地每问一次“为什么”,就多问一句“怎么办”人生的奇妙之处在于
,一旦不让我们活了,我们立刻就舍不得了。死亡使活着有了意义,死亡就是这么简单明了地证明了它的身价,我们不喜欢死亡,如同我们不喜欢悲
伤,不幸,痛苦,但我们不会指称死亡很负面,死亡既不正面,也不负面。死亡在正面与负面之上硬要说死亡很负面,活着才正面,会显得很孩子气
。死亡与活着,都在正与负的上面,那是生命,不关正与负的事。正面或负面,乐观或悲观,那都只是我们看这件事的态度有大门,你才进得了这家
餐厅,时候到了,你也会推开这扇大门出去,你理不理这扇大门,大门都在那里,这就是生命。很多事情不必分正负,甚至不必分好坏,凡事定要分
好坏,凡事定要分好坏正负,使得许多人身上背负那么多累赘的标签,变得不自由,不自在,不自己。我们的心力有限,如果什么都要过一过脑子,
评论一下好坏对错,评论了一百件无关紧要的事,用光了心力,结果就没力气去感觉少数重要的事,对我们有什么意义了,这是因小失大啊。当花的
不是钱,而是比钱珍贵得多的“心力”时,我们却优先把心力花在外面,而不是里面。难道,我们的心,住在我们的外面,而不是里面吗?不评断,
已经成为非常困难的事,好像担心不发出点声音,别人就会看不见我们,直接从我们身上踩过去似的。我们不是人生的法官,而是领受人生这个礼物
的幸运儿,放下评断每件事的习惯,弄明白很多事没有对错好坏之分,但有其意义,想想老鹰抓兔子,花谢化作泥,这都是生老病死,生离死别,哪
有好坏对错?而我们有限的人生,不都为生命的种种经历深深着迷?容许分身在耳边提醒我们:“意义,别错过了他们的意义”然后,也许我们会发
现,情绪不用分正面或负面,只有我们看待这些情绪的态度,有正负之分,我们能够决定用什么态度,这就使我们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了。一个人,
越能够面对“失去”,就能活得越好因为活着,就是不断失去的过程,一路得到,一路失去有办法面对失去的人,会成长,没办法面对失去的人,会
渐渐枯萎是哪一种被标示为“负面”的情绪,一直含冤莫白的,载浮载沉的载着我们,度过各种深感失落的灰色时光呢?是悲伤.人类一直没有发展
出适合在悲伤中表达赞赏的方法,我们只能默默地用眼神向她致意为什么在爱情文艺电影这个类别里,最令人念念不忘,最被别人津津乐道的,永远
是赚人热泪悲剧,而不是让大家笑着立场,罗密欧与朱丽叶,或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些有情人最终不能在一起的爱情故事,反而更令我们推崇爱情的
力量因为,“失去”能带来震撼与启发,而“得到”不能这些失去,一定会带来某种不安或震撼,能够由这样的不安或震撼中渐渐恢复知觉,摸索出
接下去的方向,这就是生存。我们感受了失去的伤痛,但不必真的遭遇失去,这就是安全的冒险。我们每失去一个已经适应的状态,就是开始面对一
次人生的变化。这些失去,一定会带来某种不安或震撼。能够由这样的不安或震撼中渐渐恢复知觉,摸索出接下去的方向,这就是生存。当我们面对
失去,手足无措时,“悲伤”这一叶小舟,默默地出现。我们被打击到不知能说什么的时候,悲伤也贴心地帮我们准备了眼泪,让我们不开口也能表
达情绪,虽然我们对这个安排也不见得领情。悲伤的一个特质,悲伤压迫我们,纠缠我们,逼着我们想脱身,不断地促使我们提出质疑,问出“为什
么”以及“怎么办”遭逢变故,我们四顾茫然,于是悲伤占据我们的心思,引导我们敲打每面墙壁,找出路。就算你很努力,也没办法跳过悲伤,如
同树木没办法跳过年轮,他们会沉淀在你的身体里,如果有人想锯树那样,把你剖开,都还看得见。悲伤中渐渐少问“为什么”,多问“怎么办”那
才可能会听到答案,可以问身边的人,也可以问自己。问“怎么办”表示你已经愿意考虑采取行动,而不再只是用发问来发泄情绪了。问“为什么”
会一步一步迈向绝望,问怎么办比较可能一步一步迈向希望。失去之后,日子继续,如果能开始想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而不是“为什么还要
过”,也许会就此一步一步走出悲伤。隧道尽头,一定有光,就算没有光,你也可以想象那个光别问“为什么要想象有光”而是问:“怎么想象那个
光”一旦你开始这样问,有一天,你就能够回答你自己害羞与故弄玄虚,是两件事,害羞虽然也常常误事,但是是人类普遍情绪的一种,大家都能体
谅。故弄玄虚的表达方式,比较容易令人感觉这人以自我为中心,要求世界去摸索揣测,而以自我为中心正是低情商的关键成因。我一直不认为“诚
实”的核心是“说实话”,我认为“诚实”的核心是“面对事情的本质,而不在乎表象,“说实话”有时说的只是表象,不是本质。能够诚实的面对
自己的情绪,才可能诚实地回答自己的问题。消化情绪需要采取有效的行动,而选择有效行动的依据,是厘清自己的感受,所以,处理伤心事,别学
爱情片里故弄玄虚的表达方式,而要学战争片或动作片里的表达方式我们想要厘清感受,进而对自己下达指令时,朴素标准的表达方式,比较有帮助
有些情绪,确实还是很难承受的,也看不出什么功能,想沮丧,绝望,我都觉得很难承受,如果人生就像钨丝细细的电灯泡,那钨丝总有快要烧断的
时刻,灯泡也就跟着报销了,人生同样是如此吧,到了再也承受不了的时刻,也就报销了,熄灯了愤怒,就常常好像会把我的钨丝在几秒钟之内烧断
,他说面对一起工作,一起生活的人,慢一点才有反应,应该比当场口出恶言好得多。情商,常常是我们在内心跟自己玩的小游戏,小游戏难免幼稚
,但对我们的生活能帮大忙。怒这个字,上半边是奴,下半边是心,这个字的组成就是一个最好的提醒:“怒”会使“心被奴役”,被控制,这是
很大的代价,愤怒是很有力量的情绪,值得我们训练自己,成为能驾驭怒气的主人。《四》没有人不自卑差别只在于,你有没有把自卑太当回事恰如
其分的自卑,是一定要的啊他们没有把自卑,当成一块背不动的石头,他们不介意开自己的玩笑,让别人清楚地知道,他们自卑的点在哪里,即使是
藏在他们口袋里的那些自卑,也没有沉重到拖住他们无法起飞,反而可能促使他们更用力的展现自己。那些石头,一定曾经很重,重到小时候的他们
,被拖到举步维艰,但随着自己长高长大,相对地,那些口袋里的石头,就不那么重了关键在于:我们要长大,而不是让那些藏在口袋里的石头,越
长越大。你如果加入别人已经玩到一半的游戏,当然就要照别人的规矩,但你也可以开始一盘你自己的游戏啊,恋爱,本来就是一次开始的机会吧感
到自卑时,不要只检讨自身的条件,而不检讨别人评鉴你的标准,如果你只顾着检讨自身的条件,那是检讨不完的,因为只要评鉴的标准有问题,在
怎么好的人,也永远不够好。那个觉得自己永远不够好的标准,到底是谁定的?恐怕就是我们自己定的、感受生命的方式,没有标准范本,如果你以
为有标准范本,那是误会,既然没有标准范本,就不那么容易自卑了,我们还是可以常常自我检讨,但那是根据自己的目标,而检讨我们的活法,检
讨那是不是我们能替自己选出的,最能感受生命的活法。那是以“做自己”为标准,而不是以“完美理想”为标准的自我检讨,基于这样的检讨而产
生的不满,是有方向的不满,而不再是莫名的自卑了。这些种子埋在我们的心理,如人所愿的话,会养成一个有意志力的上进者,但也免不了,会同
时在这个上进者的心里,树立一个在怎么用力伸手,也永远够不着的完美标准,这个从小悬挂在我们脑中的完美标准,成为我们一辈子想要做到的“
理想的我”,只要跟这个理想的我一对照,我们就会发现自己的各种不够好:不够高,不够会赚钱,对人不够热络,皮肤不够白,生的孩子不够杰出
,名片上的头衔不够响亮,,,,,没完没了从小藏在脑中的那个“理想的我”,如果迫使我们永远觉得自己不够好,那我们就会同时收到鞭策与自
责,鞭策使我们一直努力,自责则终于演化为自卑。看着在圆轮里不断跑,没完没了地跑着的松鼠,我们会忍不住深思,直到我们领悟:我们是在看
自己我们是完整的人,不是超级市场里去了骨的肉片,我们有优点也有缺点,而且很可能缺点远多于优点。我们来活这一遭,是来感受生命,不是被
派来参加奥运或月入四十万的,如果我们在感受生命的同时,发现参加奥运或月入四十万,能令我们更强烈地感受生命,那我们就往这样的方向努力
,但如果吸引我们的,不是奥运金牌,不是四十万月薪,而是把别人打扮漂亮,或是想办法把海水变成可饮的淡水,那我们就往那样的方向努力。我
们脑中的那个“理想的我”,天晓得是小时候哪部动画或是哪个长辈,无意中塞进我们脑子里的,那很可能是异物,会引起身体排斥的。面对这样莫
名寄居体内的异物,不去检讨它,反而以它为标准,检讨我们自己,这当然不是“爱自己”也不是“做自己”这叫“接案子”“出任务”,它是合约
上的甲方,我们是乙方。自卑,是“做自己”的绊脚石,别再把这石头放在自己的口袋里了,丑大鸭自有丑大鸭的生命感受,不必得到天鹅们的了解
或认同。我当人喜欢开心,但我不再像小时候那么推崇开心了心灵细致但不开心,或是,心灵粗糙而开心,我一定选心灵精致。开心有时挺廉价的,
无助于享受生命。我有限的经验里,有助于享受生命的,是“乐趣”“喜悦”“宁静”完成事情的成就感比较起来“开心”没有么重要至于悲伤,恐
惧,后悔,这些不讨喜的情绪,绝对有助于我们体会生命,但有时会妨碍我们享受生命。“享年多少岁”而不是活了多少岁,“享受”了这些年的生
命。如果能够享受生命,那么死亡也就只是一趟值得的旅程在最后一定会出现的终点。情景可以催眠个人,群众可以感染个人,礼俗可以绑架个人,
在这些状况下“刻奇”这样的情绪都会出现我们以为,我们最懂自己,但当然不是这样我们熟悉的,只是我们曾经出现过的模样,曾经有过的反应,
而只要是还没有经历过,或是经历过但我们不想承认,不想记得的,我们就都会对自己感到陌生。说起“做自己”这事嘛,大概没办法像开着导航系
统那样,精准地这边左转那边右转地做自己,只能一边摸索不断变化的内在,一边像画油画那样东一笔西一笔地添补修改着。生命本来就不是印刷品
,而是每个人一笔一笔画出来的。对于我们的情绪,我们如果能认出它们的名字,而不要人云亦云地,错误地称呼它们,我们就迈出了第一步,可以
渐渐熟悉自己的各种情绪,知道它们由哪里来,可以把它们放到哪里去。人生就是不断地选择,但只要选了一边,就会后悔怎么没选另一边我们一边
后悔,一边活下去,因为后悔形成动力与方向,驱使我们要把人生过得更好,后悔提供我们校队人生方向的动力与机会。后悔不是绝望,后悔比绝望
多了一样宝贵的成分——后悔里面,有希望后悔是遗憾与惋惜,是但愿如此,是早知道,,就好了后悔提供我们校队人生方向的动力与机会不是沮丧
,沮丧会使我们浑身无力,心灰意懒,但不会使我们浑浑噩噩,也不是痛苦,痛苦有时反而刺激我们爆发,蛮横,胡乱挣扎会把灵魂抽走,使我们浑
噩的,是空虚感活着真无聊三不五时地感到空虚,在我看来是必须的。对任何事都从不怀疑,整个人像坦克车那样往前直冲,有屎蹍屎,有乌龟辗乌
龟的人,也许存在,但绝对不会是我能当朋友的人。人类要怀疑才会思索,思索才会找到自我先别管你的压力,你的任务,你的付出,你的收获,也
就是先别自己当成主角,先让自己当配角,当观众。很多时候,空虚感来自:努力了却毫无回报,念了书还是考不好,磕头了却还是没业绩,奉献了
所有却还是得不到爱,努力都白费,一场空,顿觉百无聊赖,不如睡觉。依照本能,我们把自己当成生活的主角,但想也知道,生活如果是舞台,我
们不可能是主角。但如果当配角,当临时演员,当观众,着眼的地方自然不同,只要暂时不当主角,就能置身事外。没有人事实不可替代的,很多事
,不是我们创造的,我们只是参与,只是成全。当我们认知自己不是主角,而是参与及成全的人,我们比较容易把目光放在过程,放在大家成全出来
的成果上,而不是放在个人收获上。西西弗斯的处境,就是我们大家生而为人的处境,日复一日,被逼着做同样的事,最后也无非是死,重来多少遍
都是一样,加缪借这个故事揭露人生的荒谬,主张必须去掉所有粉饰太平的所谓人生目标,或是对光明未来的廉价允诺,要硬碰硬地直接面对最原始
的生命面貌。加缪的用词是:‘世人终将找到荒谬之酒,疏离之食,来养成自身的伟大。如果能把目光放在“参与了什么”及“成全了什么”来看,
感觉会有不同。但如果他们能看到沿路所参与的别人的人生,所成全的别人的人生,感觉就会不一样,乐趣或者责任感,就是在这样日复一日的生活
中出现的。而乐趣与责任感,正是召唤力量,驱赶空虚的神奇咒语。乐趣与责任感,是赶走空虚感的重要咒语,这两样东西,未必来自明确的人生目
标,而更可能来自不可预料的过程,来自我们参与成全的,别人的人生。如果你自己的人生找不到意义,那么你在怎么把自己的人生奉献给他人,也
还是找不到意义,因为他人的人生,并不会比你的人生更容易找到意义。至于有没有人,已经彻底被空虚感击垮,而对任何寻找乐趣,提不起劲,我
知道确实有这样的人,且大有人在。只是那个人不是你,因为你还提的起劲翻看这篇文字,你的身与心,都比你以为的更不肯放弃,还是在期待,在
探寻值得你体会的乐趣与责任。我们该费心探寻我们内心真正想过的生活,而不是盲目追随外界的标准,来苛求我们自己,一旦做不到,就感到空虚
,这样太为难我们自己了。我们以为自己凭客观线索所做的判断,往往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主观想法,所以才会有两边的球迷都在抱怨裁判偏心敌对
的奇特现象。我们判断事情之前,虽然会搜集线索,可是我们搜集的能力有限,脑容量也有限,就会在所有线索中,优先选择那些我们一听就认同,
一看就顺眼的线索,然后依据这些线索做出来的判断,当然也就只会符合自己的偏好了。一直看同类的戏剧或书籍,一直吸收本来就知道的内容,一
直讨论本来就同意的事,等于一直活在同有一个房间里,辜负了世上这许多与我们不同的人,不同的想法。友直,有谅,有多闻没有人能追求“所有
的幸福”,这种东西不存在,只有一种东西,是“我”的幸福要幸福的人,要先拥有“我”,把“我”搞丢了,抽屉的锁就打不开,抽屉里的幸福就
永远拿不出来了。情商,是在追求我们情绪的平衡,社交礼仪的要求,与我们真正的感受不一样的时候,在当中找到平衡,我们才会平静。压抑的太
用力,又解放的太用力,只会恶性循环得更累。很多时候,所谓的“社会”,是人自己想象出来的,而想象出来的东西,当然会比真实存在的更难满
足,因为根本搞不清这东西是怎么回事。如果被自我期望日夜折磨,折磨到吃不消,难道还硬要扭曲自己,去符合这个自我期望吗?不要吧,既不应
该,也不必要,硬弄也弄不来啊,如果根本没弄清这样的自我期望是从哪里来的,那就打掉重练,修改这个自我期望吧很多自我期望的来源很荒谬,
却控制我们很长时间。还有一种自期,是故意设一个达不到的目标这在心理学上,叫“虚假期望”我们有情绪要表达时,最好只针对某件事表达情绪
,而不是对整个人宣判结论,不管是对别人或对自己,都试着这样做。当别人对我们释放情绪,而用了“你这种人怎么可能懂”或者“你就是猪”这
种完全否定整个人的说法时,我们要训练自己,把这样的完全否定切成小块,可以自责并反省自己为什么又约会迟到半小时或欠了别人钱忘记还,但
不要吞下整块的完全否定。倒不是担心你太脆弱,承受不了被骂是猪,而是一旦相信了这种完全否定式的指责,自己会失去改进的动力,顺理成章地
接受了所谓的宿命。我们觉得自己需要尊严,名声,爱情,安定。我们想要地位,金钱,幸福,成功这些都是我们的欲望,欲望得到满足,我们就觉
得过得很好,各种欲望不能满足,我们就觉得生不如死。不过因为我们的欲望实在没完没了,我们很难有一刻会觉得万事如意,心满意足,不枉此生
,夕死可矣,我们一直要,要更多。脑子呀,纪律呀,能力呀,机遇呀,什么的,要求一大堆,其次,认定成功的标准也很麻烦,你自己觉得成功了
,但在同一领域的人看起来,你并没有进入那个领域的前百分之十。我只是说,灵魂也不像鬼那么缥缈,灵魂就是每一秒都如此的真实的感觉,而只
要你搞定了感觉,你就得到了幸福了,超级方便的,比搞定鬼要容易太多了。成功,要被人认定,也要被自己认定,这既没办法偷工减料,有需要天
时地利。但幸福呢?幸福可省事了,幸福只需要“人和”——与人和,与自己和,而且最奇妙的是,如果一个人能够“与自己和”,就能“与别人和
”成功的标准,没办法由我自己说了算,但幸福的标准,我们可以自己说了算,说穿了,幸福只建立在一件事情上,就是我们的感觉。在幸福这件事
上面,所有人得到的机会竟是一样的,唯一要求的,是学习与练习,学习而对自己的感觉,练习面对自己的感觉。我们训练情商,追求的是什么?不
是追求冷漠,而是追求冷静,不是追求无情绪,而是追求给如其分的情绪,不是扭曲自己去讨人喜欢,而是因为做自己做的很自在,令身边的人也放
松了,而讨人喜欢。别人含混的表达,我们就含混地收下,含混地产生情绪,含混地自责,却不追究到底自己有什么可责备的。对自己真实够随便的
。如果不知道馒头怎么回事,怎么做得成馒头?如果不知道自己怎么回事,怎么做得成自己?只有一个角度比较合理:这个所谓“原来的我”,也是
每秒都在变化,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意思。它应该是指一个状态:在曾经活过的各种我当中,活得最自在的那个我。曾经活过的我当中,活得最自在的那个我......听起来是很不错,但也不必一辈子抓着不放吧。说穿了“原来的我”,就是一个已经知道活起来是什么滋味的,已知的我。把这样一个我,裱上金框,题匾曰“原来的我”,供在堂上,这不等于是故意要把一条河流拦成一洼死水吗?是的,人都不喜欢“未知”,原始人好不容易摸熟了一天安全的路,突然要试条新路,必须进入一个深不可测的森林,当然会不安。情商追求恰如其分,把“恐惧”调整为应有的份额,如果能把庞大的恐惧,缩小为可掌握的“不安”,就比较不会错过其中那份对未知的向往。我们并不恐惧“未知”,我们只是对“未知”感到不安而已,而这份不安当中,有强烈的向往:探索未知的自己,而不是固守幻想中所谓原本的自己。“生活”,是“生长”与“活动”,不是把自己裹成木乃伊,二十四小时挺尸啊。生活充满挫折,想要的东西,常常要不到,想做的事情,总是做不成。改变世界之前,我发现可以先改变自己,一瞬间我也觉得天地宽广,空气清新。自己身上可以改变的东西太多了:性格,心情,态度,观念,都可以改变,可以变得更明白,更舒缓,更恰如其分。我没有英明到大刀阔斧,只会摸索着,小步小步地改,只要越改越有感觉,那就表示方向对了。至于你要称呼它是情商,或是其他早于情商一词的古老称呼,都无所谓。一旦越走越有感觉,就会有力气继续走下去,而只要有路能走下去,那些本来觉得改变不了的生活,改变不了的世界,一定都会多多少少地跟着改变。你找到了新的路,路边的风景当然就会不同,路上遇到的人也会不同,别人看你的眼光也会不同,因为别人会感觉到:你不一样了,你不再人云亦云,不再把糊涂当豁达,不再轻易否定自己或别人......你在世上会找打新的位置。让上是山,让我们是自己,不是别人塑造的我们,而是我们塑造的自己。
献花(0)
+1
(本文系dave2groove...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