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本《三国演义》,说破三等人

 新用户6516h3hB 2021-09-18

艺述史官方原创

 

你觉得对于你来说,是言语上更难,还是行动更难呢?吕不韦有句话,“言之易,行之难”,在古人眼中,行动从来都是一个决定你人生上限下限的依据,有失败的空想家,就有成功的实践者,不同的人都是怎么行动的呢?

今天我们从大家熟悉不过的《三国演义》来聊聊,智者、愚者和平庸的人是怎么行动的。

愚者的例子,我想到了刘备,失去结义兄弟后,被愤怒冲昏了头脑的刘备,不顾一众老臣的反对,起兵讨伐东吴,结果被东吴的大都督陆逊一把火逆转战局,蜀军死伤无数,多年积攒下来的力量几乎付之一炬,被个人情感主导了的刘备此时不再是那个雄主,反倒成了一个妄动的愚者,因为一时冲动奠定了人生败局。

第二个反面例子是吕布,勇猛无敌的吕布我觉得算不上愚者,更像是平庸之人,曹操率军来攻打吕布,谋士陈宫百般劝吕布出城扎营,这样能跟城内守军相呼应,也不至于被包围,结果因为生病的貂蝉吕布不愿意听从建议,于是曹操包围了城池,吕布果真是插翅难飞,贻误战机其实就是该行动的时候不懂,绝大多数平庸之人都是这样,不是缺乏行动力,更不是没有能力,而是总是该动时不动,拖延症、安于现状、畏葸不前,这些都是决定一个人平庸的原因。

那么智者是怎么行动的呢,曹操在这点上就有发言权了,其实纵观曹操的发家史,无不是总能抓住时机成就自己,最出名的谋略无非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十八路诸侯结盟讨伐董卓,董卓旧将李傕、郭汜作乱,汉献帝出逃,但是这些所谓的诸侯王各有各的心思,有的不想带上皇帝这个累赘,有的则是幻想自己坐上皇位,但是曹操在危难之后接纳了皇帝,这一举动不仅在当时赢得了民心,还有了以皇帝名义出征的借口,以此扫清了中原的阻碍,成就了自己的霸业。对比之下,像是袁绍、袁术、刘表那些昔日兵强马壮的诸侯无疑于错失机会的平庸之人,而善于分析局势,敢于行动的曹操就是为数不多的智者。

所以怎么区分智慧还是愚笨,用行动的选择就能清楚分出界限,容易冲动、后知后觉的就是愚笨的人,不愿意行动、喜欢观望的是平庸之人,善于分析形势、合理把握进退的是智慧之人,《三国志》有这么一句话,“圣人常顺时而动,智者必因机而发”,那些总能抓住时机行动的人往往更容易成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