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荆浩和《匡芦图》

 三清书屋 2021-09-18

荆浩,字浩然,活动于唐朝末年和五代后梁时期,早年间在唐朝担任小官,晚年因躲避战乱,隐居于太行山洪谷中,号洪谷子。

荆浩山水师从张璪张璪继承了王维的水墨画风,擅长画松石,提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师造化”理论,对荆浩的绘画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太行山脉雄伟刚健,气势磅礴,自北而南绵延八百里,被称为中华之脊,其南部诸峰更是风光旖旎,气象万千。

荆浩和《匡芦图》

雪景山水图(传) 后梁 荆浩

荆浩曾言:“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又言:”随类赋彩,自古有能;如水晕墨章,兴我唐代“。从这两句话中,可以大概了解其艺术特色。

荆浩之前的山水画,很少见到表现雄伟壮阔的大山大水及全景式布局。由于太行山气势磅礴,使他的审美眼光发生重要变化,认识到“山水之象,气势相生”。由于他放眼于广阔空间的雄伟气势,终于创立了“开图千里”的新格局。

荆浩和《匡芦图》

渔乐图(传) 后梁 荆浩

北宋米芾评价荆浩的画时说”(荆浩)善为云中山顶,四面峻厚”;又说“山顶好作密林,水际作突兀大石”;清代李佐贤说:“(荆浩)皴用小斧劈,树石勾勒,笔如篆籀”;布颜图说:“(荆浩)将右丞(王维)之芝麻皴少(稍)为伸张,改为小披麻”;孙承泽说:“其山与树皆以秃笔细写,形如古篆隶,苍古之甚”。

荆浩的山水画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一次大突破。他所作的全景式山水画奠定了稍后由关仝、李成、范宽等人加以完成的全景山水画的格局,推动了山水画走向空前未有的全盛期。对于北宋前期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历代评论家对他的艺术成就极为推崇,元代汤垕在《画鉴》中将其称为“唐末之冠”,董其昌称其为北派山水之祖。

荆浩和《匡芦图》

匡芦图 后梁 荆浩

《宣和画谱》载荆浩的画作有蜀山图一,山水图一,瀑布图一,秋山楼观图二,秋山瑞霭图二,秋山渔父图三,山阴燕兰亭图三,白萍洲五亭图一,写楚襄王遇神女图四等,可惜这些画大都亡轶了。

《匡芦图》是荆浩现存作品中比较可信的真作之一,图上有南宋高宗赵构所书“荆浩真迹神品”六字,另有元人韩屿和柯九思两人题诗。全图由下而上,由近至远,大致可分为近景、中景、远景三个层次,境界上也从“有人之境”渐入“无人之境” 近景处于侧面下端,一泓涧水间,有船夫悠然地撑着一叶扁舟欲停船靠岸,顺石坡而行,山麓中有屋宇院落筑立其间,竹篱树木环绕。屋后石径环山逶迤而上,长堤板桥,赶驴行人都被画家一一摄入笔端。中景里面,两崖之间有瀑布飞倾而下,击石溅花,轰然作响。瀑布之下座木桥横亘于溪涧之巅,一路上危壁嶙峋,松柏参差,这其间还坐落一方庭院,可见画家幽居深隐的情感趋向。最高处的景致虽然深远,却格外醒目:画面中轴有主峰赫然而立,直入云霄,浩渺烟岚,尽出其下,远近如屏的诸峰环拥相簇,映衬着主峰的高险与威仪。群峦之间,一条白练般的瀑布直落山涧。

荆浩和《匡芦图》
荆浩和《匡芦图》
荆浩和《匡芦图》
荆浩和《匡芦图》

匡芦图(局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