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能杀人,这是很多电影、功夫片里面出现的场景。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型武器也不断被研制出来,声音真的能做武器了! 图片来源new.qq.com 声音能做武器最初是怎么被发现的呢?这要追溯到冷战时期的一场怪病。 怪病发现了“死亡之声” “声音也可以杀人!” 50年前,当法国科学家弗拉基米尔·加夫雷奥提出这一设想时,几乎所有人都嗤之以鼻。但不久,加夫雷奥就让斥责他的人震惊了——声音竟然也可以成为武器! 20世纪50年代末,冷战时期,出生于俄罗斯的加夫雷奥被法国国防部委以重任:研发能打核战争的机器人。 1957年的一天,加夫雷奥带领着一群自动化科学家在马赛市的一栋大楼里为了研发机器人而忙的不可开交,突然,在场的所有人几乎同时感觉到恶心,而且不断有人呕吐,似乎大家都得了怪病。这个症状持续了好几个星期,医生和环保专家也束手无策。 两眼摸黑…… 停工彻查时,他们发现只要关上大楼的某几扇窗户,怪病就会自动消失。“是不是一些有毒气体顺着这几扇窗户进入室内,导致了怪病?”然而,检测结果显示大楼内的空气很干净,并没有什么有毒的化学物质。 最终,他们将目标锁定在了楼内的一台空调上。他们发现只要将这台空调关闭,怪病就会自动消失,而一旦打开,在场所有人都会感觉到不适。 加夫雷奥推测:“一定是马达发出的某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让人生了病,会不会是噪声呢?” 他组织科研人员对这个现象进行了试验,结果发现当马达运行到某一速度时,他们会恶心、呕吐。进一步的试验发现当马达所发出的声波频率小于20赫兹时,声波和人体器官的震动频率开始相近,两者于是产生了共振,导致人体出现不适。他们将这种人耳听不到的声波称为“次声波”。 于是,加夫雷奥认定他发现了一种全新的武器,那就是声波。 声波武器的面世和发展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加夫雷奥开始专注于秘密研发声波武器,他陆续研发出来的成果被列为法国军方的最高机密。 既然如此机密,声波武器又是如何被世人所知的呢?这就需要提到一次实验事故了。 1986年4月,加夫雷奥实验室由于技术上的失误,让次声波冲出了实验室,使实验室附近劳作、吃饭的居民在不知不觉中死亡,就是在这样的悲剧中,加夫雷奥声波武器的研究活动曝光了。 声波武器自曝光之日起,就引起了各个国家的关注,并积极投入研究。 那声武器究竟能不能致人死亡,目前的发展状况是什么样的呢? 声波武器的作用原理及发展 人听觉的形成与耳朵密不可分,声波通过外耳和中耳组成的传音系统传向内耳,由内耳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将声波带来的机械振动转变为听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听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图片来源奈特人体解剖彩色图谱 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在20-20000赫兹之间,低于20赫兹的声波为次声波,高于20000赫兹的是超声波。 对应声波的三个频率范围,人们通常把声波武器分为超声武器、噪声武器和次声武器三大类。 噪声武器是我们听得到的声音,主要是利用高分贝噪声刺激并影响人的身体、精神状态,噪音能使人烦躁不堪,甚至头晕耳鸣、心慌气乱,虽然不致命,也要了老命了。 超声波武器则要是利用高能超声波产生的强大声压或声学热效应冲击或毁伤人员,既可以是致命性的,也可以是非致命性的。 次声波武器又不一样,它是利用次声波与人体的神经系统或重要器官产生共振,达到杀伤于无形的效果。 人体的神经系统和各个器官工作时都有一个固定的节律或振动频率,称之为固有频率。人体各器官的固有频率主要在3-17赫兹之间,如腹部内脏的固有频率为4-8赫兹,头部的固有频率为8-12赫兹,心脏的固有频率为5赫兹等。 当与人体固有频率相同的高强次声波作用于人体时,会与人体的固有频率产生共振,从而对人员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轻者使人头痛、恶心、眩晕,重者呼吸困难、肌肉痉挛,甚至血管破裂、内脏损伤。 毋庸置疑,高强度次声波对人体内的器官具有很强的破坏能力,当次声波的强度足够大时,完全可以致人于死地。而产生强度足够大的次声波,也正是这类武器研发的难点之一。 次声波武器使用时有个问题,就是敌我不分,所有在场的人都会受到伤害,这也是限制次声波武器使用的一个重要因素。 目前研制的次声武器基本都是致命性声波武器,但次声波武器也可以用于非致命性攻击。 2004 年 6 月 10 日,部分加沙地带的犹太定居者,以武力抗拒政府要求他们撤离的命令。为了能将他们驱离,又不会伤害他们,以色列安全部队使用了次声波武器 ,最终使所有不愿搬走的定居者都离开。 随着科技的进步,声波武器会越来越先进。但事情都有两面性,武器越先进,其破坏力也越大。 [1]秦川. '声波武器之父'加夫雷奥 让声音成为杀人机器[J]. 环球人物, 2008, 000(004):P.42-44. [2]王群. 声波武器的现状和未来,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8. [3]戴火安, 胡庆洲. 一种发展中的新武器——次声波[J]. 现代兵器, 1992(03):28-28. [4]杜木. 现代声武器及其应用[J]. 现代兵器, 2002, 000(011):27-28. [5]高育红. 战场上的新式武器——声波[J]. 中国边防警察杂志, 2010. [6]乐骏. 武器的革命(下)[J]. 瞭望新闻周刊, 2004, 16:36-37. END 审核专家:罗会仟,中科院物理所副研究员 蝌蚪五线谱原创作品,转载注明来源 责编/心与纸 向左滑动,查看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新媒体传播体系
|
|
来自: 昵称UZWbF > 《军事、竞争、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