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座城市的记忆

 江北大汉 2021-09-19
日前,在“西祠胡同”网站“如皋老乡会”论坛上,一位网友所发的帖子《请大家讨论:如皋文物保护单位“公立医院”只能被拆吗?》引发了众多网友的热议。大家几乎一面倒地对如皋这一在过去10多年大拆大建浪潮中幸存下来的,不是唯一,但肯定是少数之一的地方性文物保护单位又将面临被拆除的命运唏嘘不已,对过去我们对地方文物保护不够十分痛心。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如此唏嘘、如此痛惜?应该与一座城市的记忆总是与相关建筑或者其它历史遗迹相联系有关。比如说,过去,作为如皋人的我们假如身处异乡,一旦乡愁来袭,首先想到的往往就是自家的门堂、天井、猫头屋檐、格子门等熟悉的事物,以及定慧寺、大成殿、灵威观、中山钟楼、燕桥、冒家桥、水绘园等地方标志性建筑等等。但十分不幸的是,这些东西要么在文革惨遭破坏,要么在过去10多年的我们城市的大拆迁中彻底消失,或者是因为异地重建与修旧如新而失去了它们的文化价值,让年轻一班小城人关于如皋的记忆彻底颠覆。


对于地方性历史文物,我们到底该如何认识?
有人也许会说,如皋就连三线城市也算不上,那些古旧建筑有什么保护价值?君不见,就是北京、苏州这些中心城市或者一二线城市,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都免不了“破坏”!我以为,这话有一定道理,但与此同时我们可曾注意到,对于过去在城市规模急剧扩张、城市建设快马加鞭的过程中犯下的类似错误,这些城市已经幡然醒悟?不仅是对具有重大文化和历史意义的建筑的保护高度重视,就是对具有一定历史普通民居的拆除如今也相当谨慎?
当然,我们不能不说的另一点是,如皋虽然就历史和城市地位远不能跟这些城市相提并论,但我们不能忘记的是,如皋是我们的家乡,对于这座城市,我们有着集体性的记忆;这些记忆,不仅指向抽象的“如皋”二字,而且更多地指向属于“具象”的,记录着我们的先辈创造的,具有历史与文化价值的定慧寺、大成殿、灵威观、中山楼等等。所以,我们是不是该万分珍惜这些属于“物质”性质的文化遗产?
不仅如此。在我们打造的如皋的四张名片中,“历史文化古城”乃是其中的一张。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我们不能只有“历史记载”以及若干异地重建的“仿古建筑”,而且还应该有一定数量的留在我们这片土地上的货真价实的“历史遗存”——名副其实的,具有“文物”性质的古建筑。在名副其实的古建筑屈指可数的情况下,我们对已经有仅百年历史的“具有历史意义和民国中西风格的建筑”——如皋公立医院是不是可以考虑高抬贵手、手下留情?
所以,假如我们能够考虑到小城的“历史文化名城”的美名委实需要更多的“论据”,能够考虑到如皋能够摆得上桌面、称得上“文物”的建筑已经少得可怜,能够考虑散居在各地、包括海外的“天下如皋人”假如回到如皋还能多少有些亲切感以及避免美籍华裔博士李昌钰那样“抱砖”而归的遗憾,为了增加我们这座城市的凝聚力、向心力、吸引力,那么,我以为我们在对公立医院到底是“拆”还是“保”的问题上应该慎重一些,努力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 在日趋“千城一面”的今天,也不仅仅是如皋,我们其它很多城市也正在面临着失去自己的记忆的危险。因此,有朝一日我们向我们的后代介绍自己的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试图让他们建立起相关认识和印象的时候,恐怕只有诉诸典籍或者影像等一类媒介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