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武王”的称呼,为何让姜子牙小心翼翼?

 小刘侃封神 2021-09-19

纣王无恶不作,草菅人命,屠戮大臣,早已经不得人心,八百诸侯,反了八百!

纣王已经是孤家寡人一个了。

封神八十八回,武王白鱼跃龙舟,描述了八百诸侯会师孟津,共同商讨伐纣大业。

这时,武王姬发,乘坐在龙舟之上,忽然,一尾白鱼跳入船舱,把武王吓了一跳。

看到白鱼,姜子牙大喜,鱼跃龙舟,仿佛鲤鱼跳龙门一般,而这鱼,便代表着武王,代表武王跃入了龙门。

武王想把白鱼放生,但姜子牙不许!


一向一来,用直钩钓鱼的姜子牙,这时却十分果决的命人宰杀白鱼,烹饪之后给武王食用。

封神演义里,许多仙人都以天命来为自己开脱,比如元始天尊和太上老君以大欺小的杀死三霄,还有太乙真人杀石矶时以天命为自己的杀劫开脱!

既然是天命,所以,此刻的姜子牙一定要让武王吃了白鱼,否则,便是有违天命,而违背了天命的后果,便是武王失了气运,而纣王却得到了气运!

在封神演义里,天命和天数占据了一切道理,以大欺小是天数,派人送死是天数,见死不救也是天数。

所以,现在仔细想来,纣王失去江山是天数,跟纣王没什么关系,与纣王的好坏也没什么关系,或许纣王会说,失去江山这个锅,我不背。

姜子牙强硬的让武王吃了白鱼这个举动,并不代表武王就不能得到纣王江山,但最后姜子牙的一个举动,却的的确确的是保全了周家八百年的江山。

八十八回描述诸侯会师孟津时:

只见四百诸侯知周兵已至,打点前来迎接武王。子牙知武王乃仁德之主,岂肯欺君;恐众诸侯尊称武王,以致中馁,则大事去矣。

四百诸侯来迎接武王,但姜子牙知道武王是仁德之主,恐怕这四百诸侯称呼武王为武王,以致这么多的辛苦白费,会失去江山。


因此,为了不让诸侯们尊称武王为武王,姜子牙提前上岸,先吩咐了四百诸侯一番。

子牙先上了岸,率大队人马至孟津,立下营塞。众诸侯齐至中军,来见子牙。子牙迎接上帐,相叙礼毕,子牙曰:“列位君侯见武王不必深言其伐君吊民之故,只以观政于商为辞,俟破纣之后,再作商议。”众诸侯大喜,俱依子牙之言。

姜子牙提前上岸,见了各位诸侯,并对诸侯们说道,你们见了武王,不能说他是为了民众在讨伐纣王,而应该说他是为了纣王,想让纣王做一个好皇帝,他并不是在谋反。有什么事情,等攻破朝歌灭了纣王之后,再做商议。

姜子牙的这些所作所为,提前上岸吩咐四百诸侯,不让他们称呼武王为武王,目的是在为了保全周家即将到手的纣王江山!


可一个称呼能改变什么呢?

此刻的纣王江山已经去了十之八九,而且纣王还不得人心,姜子牙为何还这么小心翼翼的提前上岸来吩咐四百诸侯呢?只是一个武王的称呼,为何让姜子牙这么小心呢?

一个称呼,却能让武王唾手可得的江山失去,姜子牙是不是有些危言耸听呢?

小刘分析,有几个原因:


一,封神演义里,似乎所有的一切都包含着天数,也就是天命!

纣王题亵渎女娲的淫诗,惹的女娲娘娘大怒,女娲当时就要杀了纣王,但掐指一算,纣王杀不得,不高兴的回了行宫,这才有了派出狐狸精祸害纣王江山的事情!

女娲娘娘是何许人?她都不敢违背天命,姜子牙敢吗?

还有土行孙被张奎杀死的时候,他的师傅俱留孙就在一旁看着却不救土行孙,美其名曰天命!

天命是如此的重要而不可违背,所以,没有人敢违背天命,圣人不敢,姜子牙也不敢。

这时的纣王虽然已经快要败了,但天命让他败、让他死的时间还不到,所以,此刻的姬发不能称为武王,因为他还不是整个天下的王。

他可以在西岐称为武王,他也是西岐的武王,但不是整个天下的武王。

如果四百诸侯也称呼武王为武王,那就代表武王成了全天下的武王。

这和天命就相违背了,违背了天命的后果,确实是得不到江山。

因此,姜子牙必须十分慎重的嘱咐四百诸侯,武王做皇帝的时间还不到,必须再忍耐,等灭了纣王时再说。

二,西岐的治国方针是仁德,而武王一直一来,所做的事情都是得人心、顺天命的事。

姬昌死的时候,姜子牙虽然自立姬发为武王,但这个武王,可依旧是纣王商朝的诸侯国,还是商朝的臣子,并不是反商为王,武王可以说是继承了姬昌西伯侯的王位。

而且姬昌的王位,还是当初纣王放姬昌归国的时候,听了费仲和尤浑的话,给他加封的王爵。这是名正言顺的王位。

只有一点是姬昌死后,姬发没有经过纣王的册封而直接继承了王位。

如果没有战争,其实纣王的册封也就是走个过场,大家都心知肚明。

但如果此刻孟津城的四百诸侯称呼武王为武王,那这四百诸侯就代表着臣服了西岐,那是强行把武王推到了皇帝的位置,就证明武王是反了的武王,已经不再是商朝的臣子!

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天下百姓如此多,武王反了商朝,自立为皇帝,是不是西岐早就谋划着反了呢?纣王残暴,是不是西岐制造的一种假象呢?

商朝时的百姓,都是善良的,容易被舆论左右的,假如武王此刻以皇帝的名义去攻打商朝,一定会引得普通百姓的反感,他们会以为,这是高层间的争权夺利,是姬发为了做皇帝,而惹的天下生灵涂炭,更是把他们平民当作了炮灰。

那么如此一来,西岐制造出的仁德形象会在这一刻瞬间崩塌,原来西岐和商朝是一样的,狗咬狗,一嘴毛!


三,原文有描述:子牙知武王乃仁德之主,岂肯欺君?

所以,这时的姜子牙已经想到了,武王绝对不会为了自己得到商朝的江山而去攻打纣王,更不会欺君。

如果孟津城的四百诸侯尊敬的称呼武王为武王,那么姬发便会知道,原来,姜子牙背后做的这些事情,是要他取纣王而代之,是让他做大逆不道的事,还会让他成为一个夺权的谋反者,那么武王一定不会再听从姜子牙,甚至是不再信任他,更甚至会带兵回西岐。

而且在姬昌临死之前,还特意叮嘱武王不能反商。

如果真到了那个时候,姜子牙以及元始天尊等人所做的一切谋划都会成为梦幻泡影。

就仿佛是西游记里,要取经,必须要李世民颁下圣旨,别人谁说也没用,否则就名不正言不顺。

所以,姜子牙才特意上岸,让四百诸侯不能说伐君吊民,而是说观政于商。

所以,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武王打败了纣王之后,纣王自焚,然后商朝灭亡,天下诸侯共推武王为王,武王这才无奈的做了天下共主。

所以,武王只能被迫的为王。

因此,姜子牙才会对四百诸侯的一个称呼这么上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