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大暑前后,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间,也是农作物生长最快的时期,民间称之为农忙。 大暑前后,在炊食上有哪些习俗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伏姜是起源于我国的山西,河南等地。做法:在三伏天时,取适量的生姜切片或榨汁后,加入少许红糖拌匀后装入容器中,蒙上纱布,于太阳底下晾晒。待其充分融合后食用。 食用功效:伏姜中的姜辣素能有效地治疗吃寒凉食物过多而引起的腹胀、腹痛、腹泻、呕吐等,同时对老胃寒伤风咳嗽等有奇效。对于外出雨淋或久坐空调的上班族来讲,喝杯伏姜能及时消除因肌体寒重造成的不适。 伏茶,顾名思义,就是三伏天喝的茶。相传古代从农历六月初到八月末,各地农村的凉亭里放着茶水,免费给来往的路人喝,这便是最早的伏茶。目前,在我国的温州仍然保留这样的习俗。做法:荷叶1份,淡竹叶1份,夏枯草1份,菊花1份,生甘草半份,佩兰1份,加水煎即可炊用。 食用功效:清凉祛暑 大暑期间,我国的台湾有吃凤梨的习俗,椐说是这个时节的凤梨最为好吃。加上凤梨在闽南语发音与“旺来”相来,被民间用祈求平安吉祥,生意兴隆的象征。中医认为,凤梨(又称波箩)其色,味皆入脾经,具有补脾益气,消暑开胃,生津止渴的功效。推荐做法:咕噜肉。 食材: 凤梨半只,里脊肉250,青椒半只,红椒半只, 调料: 番茄酱、白糖、生粉、油各适量,盐1小勺,料酒1小勺,胡椒粉少许,鸡蛋1个。 做法: 1、里脊肉切小块,加入料酒,盐,胡椒粉,抓匀。 2、打入鸡蛋,加入生粉拌匀后,放入冰箱冷藏30分钟。 3、风梨从中间切开,取一半切十字花刀,四周与底部不要切穿。 4、用勺子将果肉取出待用,挖干净果肉的凤梨壳做成容器待用。 5、青、红椒洗净,切小片。 6、锅中加入油,烧热,放入腌好的肉块中火炸熟,捞出。 7、油再次烧,放入肉块复炸至表面酥脆后捞出。 8、锅中留底油,放入青红椒片煸炒至断生,盛出。 9、锅中加少许油,加人番茄酱小火翻炒十几秒。 10、倒入肉块,凤梨块,白糖,少许的盐,少许的清水,大火翻炒至汤汁浓稠。 11、加入青红椒炒匀即可装盘。 在我国的华北地区,在大暑这一天有喝暑羊(即喝羊肉汤)的习俗。在众多的羊肉汤中,以山西壶关的“郭氏羊汤”最为有名。在2010被我国授予“中华老字号”称号,并被列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下面与大家分享羊肉汤的家常做法。 食材: 羊肉300克,党参10克,当归10克,黄芪20克,枸杞子10克,红枣10枚。 调料: 生姜20克,盐、料酒各适量。 做法: 1、羊肉清洗干净切块,用开水焯烫,去血水。 2、生姜洗净,去皮,切成片状。 3、将所有药材清洗干净,放入锅内,加水并将羊肉与生姜片加入。 4、然后用小火炖煮80分钟。 5、加入料酒、盐调味即可。
在《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仙人冻,一名凉粉草。出广中,茎叶秀丽,香犹藿檀,以汁和米粉食之止饥,山人种之连亩,当暑售之”。由此可见,我国古代早已将仙草作为消暑佳品。推荐做法:仙草凉粉。 食材: 鲜仙草1把,粘米粉适量,白糖适量。 做法: 1、取新鲜的仙草,择洗干净,后放入沸水锅中,煮烂。 3、用过滤袋将煮烂的凉粉草过滤并挤净,即成仙草液。 4、将粘米粉用清水拌匀成糊状。 5、净锅,倒入仙草液,加入米糊,开火,边煮边搅拌,直至煮开,关火。 6、将煮好的水倒入容器中,晾凉,后用刀切成小块,即成凉粉。 7、在食用时可拌入糖水和水果食用,冰镇后效果更佳。 都说吃在广州,这话一点都不假。在这个夏季,如有你所有的鸡都尝过了,不妨试试这个粤式风味的炸子鸡。 食材: 鸡1只(约750克),姜1片。 调料: 盐3小勺,姜汁1小勺,花椒1小勺,八角1颗,陈皮1片,桂皮1片,草果1个,料酒3大勺,白糖1大勺,白醋2小勺,淀粉1大勺,白酒1大勺,油5碗。 做法: 1、鸡洗净,用1小勺盐和姜汁擦匀鸡腔。 2、锅中倒入10碗水,将花椒、八角、陈皮、桂皮、姜、草果用布袋装好,放入水中烧20分钟取出,水留用。 3、在煮好的水中加入1小勺盐和料酒,放入鸡,小火煮至鸡皮凸起,捞出,汤汁备用。 4、白糖、白醋、淀粉、白酒混合拌匀,隔水蒸至白糖融化,将糖醋汁均匀涂在鸡身上。 5、将步骤3的汤汁涂在鸡腔,将鸡挂在通风处,鸡皮略干再涂糖醋汁。重复5次。 6、鸡干透后下油锅炸至表面金黄,捞出滗油,斩件装盘即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