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那么多银子,现在为什么消失不见了?考古学家:有这4点原因

 Quchi 2021-09-19
说到银子,多数人第一时间想起的就是影视剧中的桥段,那些江湖豪杰一出手就是几十上百两的白银,让人说不出的羡慕,甚至也想体验一下那种快意恩仇的江湖。但放眼现代,我们却很少能看到影视剧中所谓的古代银子,这是为什么呢?
图片
古代那么多银子,现在为什么消失不见了?考古学家:有这4点原因
一、你看到的都是假象
很多人都听过一句话,叫“艺术源于生活”,就是说艺术创作都是来自于生活中的;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下一句“但高于生活”。以影视剧为例,我们在荧幕上看到的桥段,都是编剧大大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场景想象出来的,因此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将影视剧和生活画上等号。
古代银子分为官银和市银,前者是要用来入库的,在大小、重量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官银主要用在军饷,官薪,宫用,各地建设,赈灾等支出上,任何民间或官员,私人或组织都不得使用官银,否者就是杀头的大罪。
图片
市银在大小、重量上没有严格的要求,有散碎的银子,也有以银锭形式而出现的,是古代民间可以放心使用的银子。
在影视剧中,我们经常能看到白花花的银锭被用来消费,但事实上,古代用来消费的白银并不像我们看到的那么干净和工整,除了上述说的官银外,大多数民间流通的银子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看,甚至会让人觉得丑陋。
对于古代百姓来说,鉴定白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牙咬,如果能咬出来痕迹,那么就是真的银子,反之就是假的,因此历史上真正流通于市井的银子,大多是遍布牙痕的。
图片
除了银子的样子外,在银子的价值上我们也受到了影视剧的误导,虽然银子是能够在市井之中流通的,但一般的普通老板姓可是消费不起银子,一般来说市井之中最为常见的还是铜板。
以唐朝为例,假设一个普通的五口之家,每人每年能吃500斤米或面,那么一年就是消耗2500斤粮食,约等于20石(1石≈125斤);每人每年做4套衣服,每套用布3米,合计60米布,约等于2匹布(1匹=33.33米)。
在没有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唐朝1两银子能买1石米,中等质量的布2两银子1匹,做衣服的棉花按照1两银子算,如果日常其余开销在25两银子的话,这一个五口之家一年的支出大概是50两银子。那唐朝普通百姓的收入水平是怎么样的呢?
在《太平广记》卷第二十三之《冯俊》中写到:
唐贞元初,广陵人冯俊,以佣工资生,多力而愚直,故易售。常遇一道士,于市买药,置一囊,重百余斤,募能独负者,当倍酬其直。俊乃请行,至六合,约酬一千文,至彼取资。俊乃归告其妻而后从之。
在唐朝,扬州是仅次于长安、洛阳的大都会。冯俊在扬州城靠卖苦力为生,他和一个道士谈好,送一包百来斤的药材到六合后,道士给他1贯钱(1000文=1两银子)的报酬。扬州至六合,约130里路,平均每天走45里,往返一趟不超过6天。即使回来时没生意,他平均每天的工钱也超过160文。
假设冯俊每天都有活干的话,那么他一个月的收入大概是5两银子左右,一年下来就是60两银子,除去生活开支的话,还能剩下来十两银子,而这还是在理想情况下才有的可能,所以在日常交易中,古代百姓几乎不会用到银子如此大的“面额”,就算有银子,也会被储存在家中。
从这一点来看,我们之所以会觉得古代使用银子是很普遍的事情,主要来自于影视剧的误导,实际上古代民间主要流通的货币还是铜板,你在影视剧中看到的都是假象。
图片
二、有钱就是任性
从古至今都存在着贫富差距,普通老百姓用不起的真金白银,在乡绅富豪之家却多的是,那他们拿这些银子干什么去了呢?除了家族的开支和使用外,有钱人家的银子还很有可能被他们带进了墓室。
在古代,陪葬是一个非常流行的方式,他们以器物、牲畜或人与佣同死者葬入墓穴,以保证死者亡魂的冥福,大多数有钱人会选择把自己有生之年保存的白银和珠宝带到坟墓里,希望生不带来,但死能带去。
看到盗墓类影视剧或书籍的小伙伴此时一定能说上几句,毕竟但凡古代帝王,他们的墓葬中一定少不了你真金白银、奇珍异宝,很多甚至是你连听都没有听说过的宝贝。就拿慈禧来说,她的陵墓仅仅是修建就花掉了3000多两黄金。
图片
据传慈禧在安葬过程中,送葬队伍走了整整4天。安葬时,像翡翠西瓜、玉石莲花和口中的夜明珠等奇珍异宝不计其数,棺椁中有大珍珠420颗、小珍珠1500颗,陪葬品中玛瑙、玉器、金器等更是不可或缺,就算保守估计,慈禧的陪葬品如果以白银来衡量的话,绝对要以亿为单位了。
即便不算王侯将相等贵族,我国历史上也有300多位皇帝,可以想象他们带入地下的银子得有多少,让笔者都不得不感叹一句“有钱就是任性”。
三、近现代的流失
但凡上过初中的人,一定知道晚清时签订的种种不平等条约,抛开其中割地、权益等不谈,仅白花花的银子都赔了十几个亿,其中1895年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赔偿白银2亿两;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付清,本息合计9.8亿两!
图片
到了民国时期,白银价格上涨,许多银行使用银元作为共同货币,市面上银元也是主要流通的货币,而此时美国为了刺激本国经济,宣布白银国有化,并大量采购国际上的白银,因此国内大量银元流向海外,甚至造成了国内通货紧缩和金融危机。
除了上述流失的白银外,蒋介石也带走了不少真金白银。《人民日报》根据历史资料称:国民党撤离大陆前,先后3批实际运去台湾的黄金共277.5万市两,银元1520万元。
资源是有限的,由于历史上无节制的开采,到了清朝时期已经没有可以开采的银矿,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后,曾大量回收白银,作为建设使用,因此民间的最后一点白银也不复存在了。
四、白银就在我们身边
虽然白银不再以货币的形式存在于民间,但在我们身边其实一直都有银的存在,比如常见的各种银饰品。
我们听说最多的应该是925银,是指在做首饰时在银中加入7.5%的铜。这种含银92.5%、含铜7.5%的合金,国际上称为标准银,一般分为素银、泰银、苗银、藏银4种,但大家在买925银时千万不要被骗了。
图片
在景区我们遇到比较多的是藏银,传统的藏银是采用30%的银,70%的铜,但目前市场上的藏银大多是采用白铜替代,为了躲过珠宝部门的鉴定,无良商家会在商品外层镀了一层薄薄的925银。
建议大家检验银饰的时候,把银饰从中间切割一个断面,检测中间最里层的部分。
由于银的导热性和导电性在金属中名列前茅,在各类电子材料中白银的使用量位居金属用量榜首,我们手中的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有很多部件就采用的银作为导电材料。
此外,银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感光材料,卤化银感光材料是用银量最大的领域之一。X光机、荧光信息记录片、电子显微镜照相软片和印刷胶片等都需要银。
图片
总结:虽然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体验到影视剧里的快意恩仇,也不能随手甩出一锭银子作为打赏店小二的小费,但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通过银来实现更多历史上无法做到的事情,而白银也永远不会被贬值。
总的来说,我们之所以会觉得古代那么多银子,现在却消失不见了,主要就是我们的认知被影视剧所误导,然后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导致的流失,以及银使用形式的转变。
除了上述这4点原因外,你觉得银子“消失不见”的原因还有哪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