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宝贝童书馆 在这里,我们一起交流育儿知识,做个好妈妈! 文 | 阳光妈妈 资料来源 | 新爱婴早研社 我们不可能每次都在场帮孩子处理问题,但你可以教会孩子怎么面对突发情况。 ——阳光妈妈 hello各位家长好,孩子被霸凌该怎么办? 案例分享 关键字:霸凌 案例分析 霸凌是相当沉重的话题,不管是校园霸凌还是家庭、社会、职场霸凌;我们知道对于肉体上的霸凌其实易复原,但是心理上的霸凌恐怕要伴随一生乃至从此改变一个人! 相信很多人或多或少都有被欺负的经历,或者我们也都曾经是霸凌的旁观者! 小时候被哥哥姐姐或者同学邻居欺负后,经常会幻想自己拥有超能力,有盖世的武功,轻轻一点,用想象力打败欺负ta的人。 但想象力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上面这位提问的家长孩子才5岁,现在在幼儿园里出现的这些情况在大人眼里也只是小孩子之间的小打小闹,只要不危及到孩子生命安全,有的家长也就想想算了,就当孩子在接受磨练了。 这个想法是错误的! 要知道,现在孩子5岁就不会大声说不,那么到以后校园霸凌高峰的中学,孩子还能会很好的处理校园霸凌、被欺负这件事情吗? 只要一想到,万一孩子以后面临的将是网上、电影里看到的,半大的孩子在学校被强迫下跪、被扇耳光、被拳打脚踢这样的事,相信每位家长都会坐立难安。 图 | 电影《少年的你》片段 这并不是在杞人忧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报告显示:全世界每3个学生中就有1个曾遭霸凌。 没错,就是这么常见。 而且无论是好学校还是差学校,公立还是私立,国内还是国外,都无法完全杜绝青少年校园霸凌的发生。 最可怕的是,就算事件得到解决,孩子身体上留下的痛是暂时的,但心理上的阴影会尾随一生,并很有可能因此完全毁掉一个孩子。 作为家长我们要 如何教孩子保护自己? 如何培养孩子同理心,不伤害他人和环境? 如何引导孩子敢于求助? ...... 首先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什么类型的孩子更容易被霸凌。 相比外在的客观因素而言,「内因」对孩子是否会被霸凌的影响更大。 CEPS(中国教育追踪调查)也提出,学生的个体特征只在「轻度和中度」欺凌中有差异,而在「重度」欺凌上,个体特征基本上都无显著的影响,主要原因还是来自家庭和学校,尤其是家庭。 受父母养育方式的影响,这4类孩子更容易成为校园霸凌的对象。 缺乏父母关爱的孩子 调查数据显示: 由于种种原因,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 有将近四分之一(24.8%)没有与父母双方住在一起。而没能受到父母双方的照料,大大增加了孩子被霸凌的可能性,他们遭受过校园欺凌的比例高达83.3%,其中重度比例则为6.9%;而与父母双方住在一起的学生的比例为72.6%,遭受重度霸凌的比例为3.2%。 当然,父母的关爱,不仅仅体现在是否住一起,更包括父母对孩子的关注程度,亲子关系的和谐程度等等。这让我们不禁想起了电影《悲伤逆流成河》和《少年的你》。 这两部电影都是在讲中学生遭遇校园霸凌的事情,而其中的故事背景却不谋而合,就是两位主人公都是生活在单亲(只有母亲)的家庭里,对孩子的照顾、关爱也少之又少。 电影本就源于生活,《少年的你》便是根据真实案例改编。当孩子许多琐事都不被关注,甚至被打都没被发现,也没有人做出任何反应,这就等于给了施暴者一个信号:就连最亲近的家人都不关心和帮助他,这个孩子可以任意被欺负和践踏,因为这样做,我并不会受到惩罚。 图 | 电影《少年的你》片段 被忽视的孩子,当面临生活问题时,他总会高估其中的困难,而低估自己应付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并且认定:“我就算说了、做了也没有用,因为没人在乎我……” 缺失的爱,让他们没有力量自救、更不会求救,最终的结果只会是任其霸凌,愈演愈烈。 一味被要求听话的孩子 美国教育发展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64%的孩子被霸凌后选择沉默,不向父母、老师求救。 当事情发展到极其恶劣,问起最初的原因时,他们几乎给出了一致的答案:被霸凌者的恐吓控制住了。 他们认为,我要听话才能存活,才能免遭更严重的伤害和痛苦。而这样的孩子,多半都有着相同的家庭养育环境:“一味被要求听话”。这样的孩子,在与父母长期反复较量的成长过程中,领悟出一个道理:面对强者,为了避免更严厉的惩罚、为了避免更大的痛苦,就得妥协和听话。 随着他长大,比他强大的人物会不断发生转变,由父母变为老师、变为领导、甚至变为班上很厉害的同学。就不难想象,为什么被校园凌霸的孩子,不敢反抗。因为每当这种时候,他就会自动切换为与生命之初第一个强者——“父母”相处的模式,有冲突就妥协。 我们不可能要求一个在家屡战屡败、被打压到不敢反抗的孩子,出门能生出巨大的勇气拒绝另一个厉害角色(孩子眼中的)。 不被尊重的孩子 如果从父母那里都得不到尊重,那么孩子很难学会捍卫自己的权益。 最常见的: 被小朋友抢走玩具很生气,父母:“别那么小气,大家都是好朋友,让小朋友先玩会儿。” 被邻居哥哥恶作剧揪小辫子发脾气,父母:“哥哥逗你玩呢,怎么这么较真。” 孩子有最天然的感受力,如果他的原始感受是权益被侵犯,而父母却总先入为主的替孩子做出“没关系”这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决定。那么给孩子最直接的感觉就是:我的感受不重要。 他就会偏向于习惯忍耐,这其实相当于变相鼓励“欺凌”。等孩子真正受欺负的时候,他甚至会想到父母的“教导”——忍、躲、不跟他们计较。 但通常,孩子忍了,对方却不会见好就收,反而会变本加厉!如果从一开始父母就尊重孩子天然的感受力,那么孩子就会很有底气,在刚开始感觉被侵犯的时候,他就会严肃的拒绝,制止更严重的欺凌发生。 哪怕对方的行为不是故意的,也不要一直跟孩子强调没关系,只要孩子心理上有不舒服,就应该认同他,开导他。让他知道,他的每一个感受你都很在乎。 不被聆听的孩子 很多父母跟孩子的交流方式——孩子一开口,如果是好消息那自然高兴,如果有负面消息,就忍不住教育甚至批评。 什么?有人打你了?他道歉了没?你打回去没? 什么?老师今天让你罚站了?老师也是为你好,你别总是调皮捣蛋。 孩子也很聪明啊,久而久之,知道你专爱听好消息,他很快就能学会报喜不报忧。 这就是很多人都不能理解,为什么长期被凌霸的孩子不会采取看上去最简单的自救方式——告诉父母! 因为很多时候,告诉过父母,他们不听啊,不仅不听,甚至还要被教训!另一种不被聆听很隐性,那就是跟孩子不同频道: 同桌总是说你胖? 不要在意别人的评价,你要自信点!别理他、咱不跟他一般见识。 楼下爷爷说你没有弟弟聪明? 你管别人说什么,你得有自己的判断,不能别人说啥信啥! 这些评价,孩子听完明明很在意,你却告诉他别在意。听上去是开导,其实是无意中忽视甚至蔑视了他的感受。 开导也需要同频,不妨告诉孩子: 被这么说很难过吧,想哭就哭,妈妈陪着。 哭完了再告诉他: 虽然别人那么说,但是妈妈不认同那个评价,妈妈觉得你胖得很可爱,妈妈觉得你跟弟弟各有千秋,他擅长记忆,可你擅长表达。 智慧的父母都是先真诚地倾听,而不是急着去否定、去评价、去教育、去讲道理。被聆听的的孩子,才会有自己的主张,也才愿意把他的经历分享给你听。 孩子被人欺负了,正确做法是?
安抚孩子受的伤
先接纳孩子的情绪永远是第一步,然后才是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再解决问题。
![]() 永远不要觉得孩子“不争气”
老一辈人的育儿理念存在许多问题和局限性,我们不能批评她的对错,但我们应该以此为鉴。
![]() “打回去”有用吗? 有用。
![]() 家长们可以采取这些具体操作 我们不可能每次都在场帮孩子处理问题,但你可以教会孩子怎么面对突发情况。我们整理了几条适合3-6岁孩子面对冲突时的做法,家长们完全可以把下面这些方法,直接教给你的孩子: 一个字:跑 如果你马上要被人欺负了,你不想跟他打架,或者对方很高大你打不过,那就跑。跑到老师或者爸爸妈妈身边。同时要大声叫“XXX(对方小朋友的名字)打人啦”,让周围人都能听到。
如果你想的话,还手打他 注意,这里一定要把选择权留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决定是否要还手。并且要告诉孩子,如果对方小朋友明显不想打了,就要停下来。
![]() 最后要谈和 无论孩子怎么处理矛盾冲突,最后总是要恢复平静的。这时候如何和对方谈和就显得格外重要。 首先教给孩子如何摆明态度:“是你先欺负我的,肯定是你不对!”其次如果孩子还手的话要说:“但我也打了,打人都不对,我也有错。”之后把事情说开,杜绝再发:“你为什么要欺负我,你能告诉我原因吗?”最后保持自尊的同时去求和:“你先跟我说对不起,我也跟你说对不起,我们以后还是好朋友好吗?”
家长们的事后教育 到这里你可以试着给孩子讲讲道理,做个复盘了。
|
|
来自: 杨创xhjuwhb9qb > 《养生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