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和孔子希望的理想社会是怎样的

 背后国文 2021-09-20

在《论语·季氏篇第十六·一》,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犊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白话意思是,季氏准备攻打颛臾,冉有与子路一起来见孔子说:“季氏准备对颛臾用兵了。”孔子说:“求,难道这不该责怪你吗?这个颛臾,古代君主在这里举行东蒙山的祭祀,并且领地在鲁国的国境中,是鲁国的附庸藩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冉有说:“是季孙想要这么做的,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赞同。” 孔子说:“求,周任说过一句话:'能够贡献力量,才去就任职位;做不到的人就下台。’看到盲者遇到危险而不去保护,快要摔倒而不去扶持,那么这样的助手又有什么用呢?你的话真是说错了。老虎与野牛逃出了栅栏,龟壳与美玉在柜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失呢?”冉有说:“眼前这个颛臾,城墙牢固并且离季氏的采邑费地很近。现在不占据它,将来一定会给子孙留下后患。”孔子说:“求,君子就讨厌那种不说自己贪心而一定要找借口的人。我听说过,诸侯与大夫不担心人民贫穷,只担心财富不均;不担心人口太少,只担心社会不安。因为如果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人民和谐相处,就不会觉得人少;社会安定,就不会倾危。能做到这样,远方的人如果还不顺服,就致力于礼乐教化,使他们自动来归。来归之后,就要安顿他们。现在由与求二人辅助季孙,远方的人不顺服,却没有办法让他们自动来归;国家分崩离析,却没有办法保全:反而想在国境内发动战争。我恐怕季孙所忧虑的不在颛臾,而在鲁君啊。”

孔子希望执政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样才能形成“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的良好局面。另外在《论语·公治长篇第五·二五》,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说得更直接,他希望天下“使老年人都得到安养,使朋友们都互相信赖,使青少年都得到照顾。”这是孔子希望希望的理想社会,人人安宁、健康和友爱。

我们看一下老子的理想社会是怎样的,在《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白话意思是,天道的微妙的情况,就好象拉开弓箭准备射击。目标在高的地方,弓弦就要往下拉;目标在低的地方,弓弦就要往上拉。有余的亏损它,不足的弥补它。天道亏损自满的人,而弥补不足的人。但现在世人不是这样的,他们亏损不足的人,而奉承满盈的人。有谁能够将有余的精力与财力,奉献给天下贫困的人呢?我想只有有道德的人,才做得到吧!所以圣人体悟大道,不敢仗恃自己的能力,顺天行道也不想自居其功。圣人不愿意处处夸耀自己的能力,而将自己的长处,去补助天下百姓的不足。

老子希望理想社会的状态应该是“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他一直强调要“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顺任自然,不过多干预,“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使万事万物回归到它们的本性和秩序。

当然,对于统治者,老子说“无为”,孔子说“德政”有异曲同工之效,但社会状态,社会形态的决定力量应该是由一种正确的“道”的领导,能够关照万物,俯瞰人间,照顾天下黎民百姓,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走共同富裕,共同发展的道路。这正和我国现任领导人的思想不谋而合,也正是全人类共同的追求。

我们离理想社会还有多远?任重而道远,但这一天终会来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