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东作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曹秋芳

 齐鲁文学 2021-09-20

作者简介

曹秋芳,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济宁市作家协会会员,济宁市散文学会会员,嘉祥县作家协会会员,《齐鲁文学》编辑,幼儿教师。喜欢读书,热爱文学,诗歌、散文在多家报纸、杂志及网络平台发表,校园新闻稿及教育随笔在多家教育平台展现。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几场秋雨,天已渐凉,秋意越来越浓,正应了“一场秋雨一场寒”。大自然的变化总是这么惟妙惟肖,在无声中总能等到该来的。这个季节是忙碌、是收获、是喜悦、是厚重、是意义深远。在这样的季节里有一个特定的节日,让大人和孩子们向往期盼——中秋节。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雅士留下了歌颂中秋节的佳句绝对,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有举杯消愁,有邀月思亲,有赞美呕歌,有倾露心声……给后人留下的是一种文学美的享受,和把团圆给予在中秋夜明月里的一种渴望。
中国的传统习俗和古诗词中教给我们的中秋节就是团圆。小时候,父亲讲过一个关于“中秋节”的故事:
元朝末期,百姓不堪忍受残酷的统治,纷纷起义抗元。便有人想出一计策,把写有中秋节起义的纸条藏入月饼里面,以走亲访友的方式送到每家每户,联络群众。后来起义胜利,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中秋节的意义非凡,月饼作用重大。
天高云淡,秋风送爽,瓜果飘香,大自然给予的浓墨重彩都在秋天里呈现,有时感觉老天是不是对秋天偏爱了一点。如果用亲情来比喻的话,老天于秋天是亲妈,于冬天是狠心虐待的后妈。此时,不免想起着儿时学的儿歌,轻吟诵唱着“棉花朵朵白,大豆粒粒饱,高粱涨红了脸……”谁不期待秋天,谁不盼望秋的收获呢。
小时候,中秋节给我的感觉只是忙碌与丰收,而缺少了古诗词中中秋节的意境与雅兴。刚入八月便开始忙着拾棉花、掰玉米、割豆子,每天都是匆匆忙忙的,似乎忘记了那个与团圆有关的节日。直至中秋节的晚上,我们家小院子里还堆着满满的带玉米皮的玉米棒,这时候父亲拿出提前买好的月饼,对我们姐弟三个人说:“谁扒的玉米棒多,就分给谁的月饼多。”听了父亲的话,我和两个弟弟开始比赛。借着一轮高高悬挂于空中的皎洁的明月光,在小院子里扒棒子皮,满满的一院子玉米棒,需要做到深夜。露水逐渐打湿了玉米棒的皮,我们的小手上弄得脏兮兮的,一个个光滑滑、金烂烂的玉米棒从手里脱皮而出,一堆堆的像小山一样出现在眼前。金烂烂的小山在逐渐加大增高,带玉米皮的玉米棒在逐渐减少。困了,乏了,我和弟弟们回去睡觉,第二天早上等我们醒来的时候,院子里已经是干净一空了。在我们睡觉的时间,父亲把一院子的玉米棒都扛到了屋顶上。
连续好几年的中秋都是这样过的,我们没有赏月,没有品尝月饼,没有邀朋呼友,更没有像李白一样月下饮酒作诗,有的只是默默的劳动。然而今天却不同,在微微的秋风下,在凉凉的月色中,我们可以尽情的赏月,品月饼,呼朋唤友,共饮一杯,话家常叙亲情,浓浓的亲情在团圆的氛围内一直延展着。
小时候体会不到什么叫团圆,因为每一家都是团圆的,没有谁家里的人外出做工或上学。而现在,从“团圆”一词变成了“团聚”,团聚是可以偶尔的聚在一起,不知哪一刻又要分开,甚至彼此之间有了生分;而团圆却是时刻都能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随着时代的进步,高科技的发展。每家,甚至每个人,都有为了生活在外忙碌奔波,天南地北,国内国外。不要说团圆,就连团聚都变得吝啬。
记得有一首歌的歌词写得很好“月亮走我也走。”这首歌流行的时候我的年龄还小,不懂得什么意思。那年中秋节,浩月当空,我便借着皎洁的月光在村子里的街上漫步,寻找歌词里的意境。我走月亮也走,我走到哪里,月亮跟到哪里。我回到家问母亲,是不是我像传说中的嫦娥仙子一样,俘获了月亮呢?母亲含笑点头,我家的孩子是最漂亮的。长大了,从《地理》书上学习了一些知识,才明白了“月亮跟着人走”的道理。可为什么又有杜甫的“月是故乡明”之佳句呢?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我们总在中秋月明之夜思念已故的亲人,或在远方的亲人,在中秋总多了那么多的思绪与惆怅。
邀明月,为已故的亲人送一份怀念,为在外的游子捎一份平安,为家中的亲人寄一份牵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