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前的父母,其实是家里的帝王

 where5 2021-09-20

图片

    伯陵说:    

要事先声明一下,

本文里的孝顺和亲情,

只是理论概念,

不是说以前的人就没有感情,

大家别误解了。


1

中秋是团圆的日子,难免想到一些关于家庭的话题,和大家简单聊聊。

马大爷说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中国以前的家庭关系,也是建立在农业社会生产关系之上的。

例如农村的小户家庭有几亩薄田,几乎所有的家庭收入,都是来自于田地。而田地的所有权和分配权都属于父亲,那么父亲对于家庭,便有绝对的支配权。

这也是父权的来源。

当然了,如果母亲凶悍的话,也能分享父亲的家庭权力。

田地要产出粮食就需要劳动力,对于父亲来说,最廉价的劳动力便是子女,于是父亲要想办法控制子女的人身自由。

怎么控制呢?

其一是来自田地的经济产出,这个自然不需要多说,其二是用道德枷锁来约束子女,这个就产生了“愚孝”的概念。

也就说,不管父亲做的对不对,子女都要无条件服从父亲,《弟子规》做为封建糟粕的集大成者,开篇就不厌其烦的灌输: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看到了吧,不允许有任何反驳,只要乖乖听话就行。这背后的逻辑,便是封建文人构建意识形态,给父亲做武器来控制子女的。

既然父亲要在经济和道德上控制子女,子女是不是要无条件服从呢?

当然要服从。

因为田地几乎是家庭唯一的经济来源,掌握田地所有权和分配权的父亲,便是子女唯一的生存依靠,即便将来分遗产,也得由父亲生前做主。

哪个儿子得宠,可以多分点。哪个女儿不听话,一个子都没有,以后找婆家要去。

不论是现在或者将来,子女为了经济利益和生存保障,都要无条件的讨好父亲。

一方想控制,一方想被控制,结果就是在落后的经济基础上,完成上层建筑的搭建,一个其乐融融、父慈子孝的家庭便出来了。

所以农业时代的中国家庭关系,其实是上级和下级、地方和中央、领导和员工的关系。


2

家庭是国家的根基,家庭的关系,直接影响了国家的政治和意识形态。

于是就出现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忠孝两全”的观念。


在这个观念里,国家是大家庭,家庭是小国家。

皇帝是全国人民的政治君主,也是全国人民的道德父亲,所以皇帝的别名是君父。

父亲是子女的血缘父亲,同时也是子女的家庭君主,所以父亲在家庭里一言九鼎。

所谓家国一体,基本是这个意思。

总有人说,以前的人很孝顺,现在的人忘本,这不废话么,你敢不服从单位的领导吗?


3



破除农业经济基础的家庭关系,中国走了很长的路。

教员领导的革命,以及此后一系列教育运动,其中一个目标就是改变农村的经济关系,同时破除依附于农业经济之上的父权。

年轻人被组织起来,有了改天换地的勇气,便在精神上解放了生产力。

而教员时代和改革开放持续不断的工业化,则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经济基础,并且重塑了上层建筑。

田地,不再是唯一的经济来源。

只要子女愿意,随时可以离开田地,到工厂求职谋生,或者到大城市闯荡。

他们的经济不再来自父亲赐予,而是变成发工资的老板,以及发放社会福利的国家。

那几亩田地的微薄收入,还重要吗?

于是呢,子女不需要无条件服从父亲,父亲也失去对子女的控制。父亲做为家庭君主,彻底被拉下王座,回归成单纯的血缘父亲。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无条件愚孝、号泣随挞无怨等封建古训,怎么看都觉得特别荒唐。

这个家庭关系重组的过程,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近20年才基本完成。

近20年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已经习惯了。

但有些从农业社会过来的老人不习惯,他们抱怨现在的年轻人不孝顺、家庭没有人情味了。

其实不是年轻人不孝顺,更不是家庭没有人情味。

而是有些老人依然留在旧时代的王座上,抱怨说,你们怎么不听话了,怎么还不来给我磕头呢?

时代已经变了。

除了豪门权贵以外,现在的大部分家庭,已经回归为真正的家庭,只论亲情,不论权力。

你生我养我,那我也养你照顾你。你对我付出多少爱,我就对你回报多少爱。

父母和子女,从单项的控制和服从,变成双向的付出和回馈。

怎么就不正常呢?

我反而觉得,现在的家庭关系更健康,也更有人情味了。

毕竟以前的孝顺奉承,其中有多少是无奈的表演?现在的家庭团圆,每一张笑脸,起码都是真诚的。

中秋节到了,祝大家节日快乐、阖家团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