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棘手的问题不好办,那就先否定问题的存在,拖着再说!

 谋略那些事 2021-09-20
《资治通鉴》第33卷,汉纪二十五
汉哀帝建平元年(乙卯,公元前6年)

【原文】(可跳过直接看解析)

议郎耿育上疏言:“事不当时固争,防祸于未然,各随指阿从以求容媚;晏驾之后,尊号已定,万事已讫,乃探追不及之事,讦扬幽昧之过,此臣所深痛也!愿下有司议,即如臣言,宜宣布天下,使咸晓知先帝圣意所起。不然,空使谤议上及山陵,下流后世,远闻百蛮,近布海内,甚非先帝托后之意也。盖孝者,善述父之志,善成|人之事,唯陛下省察!”帝亦以为太子颇得赵太后力,遂不竟其事。傅太后恩赵太后,赵太后亦归心,故太皇太后及王氏皆怨之。

【译文】(可跳过直接看解析)

议郎耿育上书说:“事情发生时,不在当时坚持力争,防患于未然,反而各自顺从迎合,阿谀献媚。等到先帝去世后,尊号已定,万事都已完毕,才开始深究无法挽回的往事,攻击宣扬宫闱幽深昏暗处谁也说不清的过错,这实在令我深深痛心!希望陛下把这件事交付主管官署讨论,假如正如我所说,就应该公开向天下宣布,使小民都知道先帝神圣旨意的起因。不然的话,白白地让诽谤言论伤害到先帝坟陵,再流传到后世,远达边疆蛮族和外国,近则传遍海内,这与先帝将后事托付给陛下的本意,大相径庭了。孝顺的人,善于遵照先父的遗志,善于完成先人未竟的事业。请陛下考虑。”哀帝也认为,当年能被立为太子,赵太崐后出了大力,也就不再追究此事。傅太后感激赵太后当年的厚恩,赵太后也倾心相结,因此太皇太后以及王氏家族都感到怨恨。

解析】

上面这段材料如果要把前后相关的放上来太长了,所以有节选。

这个议郎耿育上书谈及的一事是关于汉成帝、赵飞燕的一桩大案。

都知道汉成帝没孩子,但是这个是真没孩子生不出,还是有其他原因造成生出的孩子早夭?

彼时的司隶校尉解光调查到,赵飞燕其中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这些孩子的早夭与其或多或少有关。

而汉成帝因为宠爱赵飞燕,在其中知而不管,甚至也间接参与其中。

这事一捅出来,立刻引起轩然大波,于是就有了议郎耿育上书这一段。

古人上书不像现代的“金字塔原理”结论先行,往往要扯一大段三皇五帝,再引经据典,最后说结论。

所以,议郎耿育的上书内容总结起来就是,当时大臣不劝谏,现在汉成帝死了名号定了,却都来翻案,殊不知这样搞会败坏汉成帝名声。

并且他建议,既然要议论那就满朝公卿都来说一说,把这件事说清楚。

按照议郎耿育的上书,其实存的三层意思。

第一,给这件事盖棺定论。

议郎耿育的上书中,其实已经旗帜鲜明地表现出一点。

汉成帝已死,现在查旧案毫无疑问是往他身上泼脏水,影响先定名声,这件事绝对要不得。

事情可以查,但是不能往汉成帝身上引,而且还要通过集体商议、讨论来把这件事情定性,避免损害汉成帝名声。

第二,把赵飞燕给搞下去

基于第一,继续引出这一点。

解光提出了这桩案件,赵飞燕在其中十分关键。

假如这事是假的、不存在,赵飞燕没事,且汉成帝的名声也不受影响。

假如这件事是真的,那么通过朝廷集体商议、讨论,将赵飞燕搞下来废掉,且把责任和罪名限定在赵飞燕身上,将汉成帝切割洗净。

第三,把解光搞下去

按照议郎耿育的意思,不管是真的还是假的,汉成帝的名声名誉都是重中之重,必须要好好维护。

反观之前解光调查这件事表现出来的一些做法,严重伤害到了汉成帝的名声。
因此,解光也要处理。

之所以要通过朝廷集体商议和讨论,一方面是将这件事定性,形成群体意见。另一方面是,一旦形成群体意见就能反过来,以此批判以及拿解光所作所为来发难了。

总之,这件事一定要有人出来背黑锅,要么就是赵飞燕、要么就是这个解光,总要死一个。

只不过这件事还有一些更有意思的地方。

注意看这一句:故太皇太后及王氏皆怨之。

太皇太后王政君怨恨什么?王氏家族又怨恨什么?

这其中原因比较复杂,涉及2个方面。

其一,对于王政君来说,汉成帝是他的儿子,没留下孙子是遗憾。

但是现在发现,自己不是没有孙子,而是生下来之后不明不白的早夭,而赵飞燕牵扯其中。

当汉哀帝决定这事不追究下去的时候,王政君有怨恨可以理解。

其二,对于王氏家族来说,之前还发生了一件事。

解光弹劾前任大司马王根、前前任大司马王商之子王况,在汉成帝去世服丧期间,与掖庭内宫女、贵人发生不可名状的关系。

汉哀帝借此将两人贬斥,并顺势将王根、王商当年提拔的人罢官免职。

表面上看是王根、王况没管住下半身,实际上是针对王氏外戚的一次权力争夺。

而解光在其中扮演了排头兵、点炮的角色,给汉哀帝提供了弹药和着力点。

所以借着议郎耿育上书把这事弄成集体讨论、决议,就是想以此把解光以损害先帝名誉为名给拉下来,报一箭之仇。

至于说王氏外戚们对那些出生没多久就死的外甥孙有多少感情,反正我是不信的。

【闲扯】

看着一段关键从什么角度去看,单纯从议郎耿育角度看,他上书或许没想那么多,就是就事论事。

背后之人却不这么想,想通过这事因势利导来实现个人目的。

这个和当年解光弹劾王况、王根,被汉哀帝利用清理王氏外戚一样。

你说议郎耿育和解光是有意还是无意,这个东西还真说不清。

再从王氏外戚和汉哀帝角度来看,当事情出现都起了顺势推波助澜以达成目的的心思。

讲实话,议郎耿育上书这事,其实也不新鲜,还是以前说的把水搅浑,把更多的人拉下来,让事情变得复杂、不可控。

而汉哀帝也看到了,假如真如议郎耿育所说,后面到底会查出什么事情来还真不知道,倒不如现在直接把问题给停这里面。

这也是之前所说,解决问题最快的办法就是否定问题的存在。

但是,问题并不会因为主观上的否定而消失,只会不断累积等待下一个爆发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