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感】最后或最美的故事 ||尘清

 一犁_书馆 2021-09-21

作者:尘清


据说,人在弥留之际,会获得短暂的蒙太奇幻境,其精神和思维突然清晰通透,能把过往珍贵的、美好的、有价值的经历逐一闪回,生命得到了宽慰和总结。因此,弥留之际的将亡人都会从眼角流下两行苦涩的泪,表达对生命、爱、友情以及人世的不舍。

亡者最后的心境,活着的人终究无法体验。假若有一天真的体验了,又无法言说。

但是,据说人一旦到了晚年,一如秋风乍起,落叶萧萧,岁月渐成枯黄,四下了无生机。这时,回忆过去,就成了与时光相伴的重要事由。

人生这个现象,从常识上不难理解。因为人老了,不参加工作和社会活动了,与社会失去了联络,他们感知社会和自身存在的理由和价值,不就是那些坎坎坷坷的过往么?

很难想象,那些在街头巷陌拄仗独行的身影,那些独处一隅、清灯枯坐的老者,那些流连于公园小径,依凳而歇、向晚不归的迟暮人,他们晚年的生活,他们的余生竟然就是在日复一日的回望与慨叹中慢慢走完。

由此可见,青春年少之人偶尔回忆过去,是总结,是继往开来。而对将老之人,竟然是活下去的依赖和理由。

人的一生风风雨雨,沟沟坎坎,磕磕碰碰,甚至七灾八难,如同一部漫长的电视连续剧,有高潮也有低谷,有幸福也有痛苦,有得意也有悲怆。

那么问题来了。

究竟人到老年,生命进入沉默和沉寂的状态,萦绕于怀的过往中,到底有哪些人哪些事值得反复回味反复咀嚼并且在回味咀嚼中使身心慰籍和释然呢?

这是一个复杂且难以做出判断的话题。要回答这个话题,我们只能从唯物观念上去推测,进而作出一些推已及人的想定。

我是一个写字的人。确切地说,我是一个退休后才把文学创作作为后半生心灵相伴的人。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也要进入依靠回忆往事慰籍平生的生存状态,如果到那时我会怎样把自己的故事和剧情反复打磨,从而给自己结构一部自己喜欢的剧本,与日月晨昏反复播放呢?

从我目前的状态来看,写诗作文应该是我人生最后最美的故事了。因为从小热爱文学,读了很多文学作品,最大的梦想就是当一个作家。可是梦想照不进现实,从我16岁走出涟水县东北角的那座小村庄后,少年的梦就丢在了那座村庄上。至于为什么,说出来都是无奈。我写过两篇文章,一篇叫《流年岁月》,一篇叫《在季节里飘泊》,平凡人生的磕磕绊绊全写在那里了。

2015年某一天,上级领导找我谈话,说组织决定让我退二线,实际上就是不再有工作了。我走回办公室,面对将要告别的工作环境,人却突然醒悟过来了,就是那种从梦中惊醒的感觉。

归去来兮。想想这些年东闯西突,沉浮得失,实际上就是为了两个字——活命。为了这两个字,竟然搭进了几十年,从青春到白头。

从准备离开的那一刻起,我决心走回少年,寻找失落在故乡的那个梦想。

踌躇几天后,我试着拿起笔,开始写诗歌,向媒体投稿,当起了文学青年。

少年的梦,中年人的思想,一路走过的见识,化成了一行行诗意的文字。几年下来,竟然写了几百首现代诗,获得了媒体和方方面面的认可,出版了三本诗集。感觉生命又有了原本的价值和意义。

我想,也许有一天,我的精力和思维不能支持我继续写诗,但少年的故事会在心里面继续,伴我走完剩下的时光,我的最后一首诗和最后一口气可能同时画上句号,那一定是一个最美的句号。

由此看来,人到老年,所谓回忆和遐思,所谓发呆与妄想,无非是在续写藏在内心的某个故事。

短暂人生,那些没有实现的美好愿景——擦肩而过的人,相伴一程的人,走散了的友谊,曾经邂逅的那张脸,藏在心里的小纸条,永不示人的小秘密,忐忑的约会,孟浪的冒险,一次未完成的旅行……。

老年人的故事,离现实远,离童话近。

他们在回想中续补人生缺憾,把生命中美好的故事写完。因而人之将老,大多慈眉善目,那是一个个美好的故事对灵魂滋养的结果。

金色的秋天,人间大美。这时的人,已经没有了嫉妒、幽怨、争斗、算计、仇恨等等善恶计较。人生美好的记忆和续篇,抚平了往昔的伤疤,使向晚之人内心恬淡,表情平和,心情趋向孩童。

面对唯美的深秋,即便偶有烦恼,也会象李商隐先生所言: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安于远离尘世的畅想,收获风霜雨雪后的沉淀,是深秋最美的故事。

这些故事,属于那些已然淡出了我们和社会视线的长者。他们的故事,同样是人生不可或缺的精彩。


作者简介

尘清,原名:张建龙。中国检察官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诗人。著有文集《法眼人间》,诗集《一片叶子熟了》、《第三条岸》。通联:江苏省淮安市健康东路22号,邮编:22300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