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诗中的秋

 杏坛归客 2021-09-21

宋词中,吟秋之作,翻不遍,看不尽。宋诗中的秋,也不少,可与之媲美。

1

络纬声声织夜愁,酸风吹雨水边楼。堤杨脆尽黄金线,城里人家未觉秋。

周密,在宋代文人中,是个小字辈。可成就,应该挺靠前的。

这首“即事”,以首句的“夜愁”为统领,二三句,加以描绘,渲染,为实写。

最后,集中笔墨,点出“秋”。用“城里人家”反衬,是直白,极自然,还带几分调侃。明明身在“秋”中,却“未觉”。淡淡两个字,引发不尽联想,韵味十足。


2

桂香吹过中秋了,菊傍重阳未肯开。几日铜瓶无可浸,赚他饥蝶入窗来。

作者许棐(fěi),名不见经传。他这首“秋窗记无数峰峦事”,倒是别有一番景致。

他的着眼点,很新颖别致。回避了正当季的“秋”,而是写“秋了”之后,对“桂”与“菊”的追忆,以及由此而来的眷恋和遗憾。

在展开思绪时,他选取了两个具体的物象,即“铜瓶”和“饥蝶”。于是,抽象的思绪,就有了转换为实在形象的凭借和依靠。

先是为“无可浸”失意,然后生出“入窗”的渴望。原本没有任何联系的念想,却为弥补“秋了”,紧紧的融合在一起了。

那个“赚”,用得恰当,也有情趣,因“秋”产生的心思,变成可目睹可触摸的了。
3

庭草衔秋日短长,悲蛩传响答寒螃。豆花似解通邻好,引蔓殷勤远过墙。

这首“秋日”,作者高翥,也没查到他的生平事迹。

十分有趣,出现在诗中的,是两种植物,“草”,“花”,以及两种动物,“蛩”,“螃”。

“衔秋”的“衔”,是可见的动作,与无形的“秋”结为一体,“秋”就成为实在的了。“传响”和“似解”,以及“殷勤”,用的拟人辞格,极有神韵。

“通邻好”,是点睛之笔,富有世俗色彩,作者弘扬人间重亲情的旨意,被凸显得格外醒目。
4

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黄莺也爱秋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

作者姜夔,乃宋代词坛的大家,声名显赫。

本篇“新凉”,犹如一幅水墨丹青小品。看似轻描淡写,却色彩清丽,有极强的画面感。

前两句,描绘的风景,是静止的,并不呆板。笔法简练,又不失细腻。

第三句,借助“黄莺”的感受,以“凉”为特征,抒写出“秋”的特色。然后,画面活跃起来,用“青山”和“影”当作背景,强势推出“飞”和“啼”,两个动作,既有区别,又相互关联,造成巨大的视觉冲击,不能忘怀。
5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作者董颖的“江上”,以两个“万顷”开篇,气势宏大。“秋”本无形,与实在的面积一搭配,立刻可见可观了。

“鸥”的出现,由“镜天飞雪”烘托,有美感,也有力度。

尽情描画之后,笔法一转,改成细腻了。“摩挲”,多么体贴温馨,“待汝”,又何等关切。而寄予这般期待,为的是“系钓舟”。心意与诗意,浑然而出,成为绝妙的结尾。
作者: 马风
民国文艺公众号专栏作者。简书签
约作者。
曾任哈尔滨话剧院编剧,黑龙江行政学院作家班教授。主要作品有剧本《松岭朝霞》《七月,八月,九月》《高高的兴安岭》以及专著《超越的艰难——中国当代小说散论》等多部。已退休,现居深圳。在ID瑞祺艺术开有'茶余闲文'专栏。
民国文艺
那是一个大时代,那是一个胡适、林语堂、沈从文、鲁迅、齐白石、徐悲鸿、聂耳、张爱玲等群星璀璨、大师辈出的时代!让我们跟随着大师的足迹,一起领略那个伴随着清新壮阔的文艺复兴的大时代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