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是中秋月圆时

 陈士同 2021-09-21

一年一度中秋到,在这个万家盼团圆的节日,几家欢喜几家愁当是最真实的世情写照。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从古至今,真正能够实现万家团圆愿景的几乎寥寥。也正是这份不完满,才有了不同样式、不同色彩的书写,才让农历的八月十五这个原本普通的记录时间的数字有了更为丰富的意蕴承载。

这种寄托,最初表现在世情文化之中。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的时节,在相对封闭的生活时空中,以农耕文明为主导的世情社会,祖祖辈辈蜗居在一起,没有分离,没有对月相望,也就少去了望眼欲穿的等待。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人生代代无穷已,佳节年年本相似。可是,随着生活时空封闭的藩篱被拆除,生活的界域从井底拓展向无限宏阔辽远。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充满太多的诱惑力,不安于现状的人“出家门,往西行”。主动也好,被动也罢,一代代“流民”在社会浪潮的裹挟下应运而生。世世代代的相随相伴变成了天各一方的守望,由此悲欢离合的世情浮世绘时时上演、处处发生。“佳节大典”,万家灯火、举家团聚的时候,总有一些人在天涯浪迹、在四海漂泊。君在天之涯,我在地之角,纵然时光飞逝,江水为竭,无法释怀的是那份带有苦涩的牵挂。这就是世情,这就是人间烟火气。因为有了它的充斥,这个世界不管是乱,还是治;凡尘中的人不论是穷,还是达,无不标识上生有可待的印痕。

华夏儿女多重情,这份对情(亲情、友情、爱情)的珍视,除了表现在“每逢佳节倍思亲”方面,也渗透到寻常生活的一滴水、一粒粮食之中。只不过,这种真情两相牵不是缠缠绵绵、悲悲戚戚,而是融化在一句问候,举手投足间。当然,由于各自为了生活,不得不四处奔波,这份情感的表达很难时时传递,唯有佳节来临,才有了集体释放与表达的契机。何以承载?一份千层饼、一个轱辘馍、一方香月饼......把这些物什以不同的方式编织在一起,绘就出的是人间美食谱,呈现出的是化不开的浓情蜜意。

物质的堆积,在时间的淘洗中慢慢滤去沉渣,积淀下来的当为精神和文化的精粹。日削月割、风雨剥蚀之后,时光利刃的刻录,在人类文化命途的谱系中留下或浓或淡的印记,有欢笑,有悲戚,酸酸甜甜的味道掺杂其中,细细咀嚼,总能够感受到一丝自己生命的气息。从《诗经》一路慢溯,诗词文赋关于佳节的书写灿若群星。文字是一种静态的符号,当被浸染上生命的味道,就被赋予了温度与色彩。虽不是“字字读来皆是血”,但每一种表达都是言说者生命韵致的外化。

在中国人的骨子里,家的观念根深蒂固。正是这份执念的缠绕,不论什么样的传统节日到来时,都会撩拨起人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而把这些感触外现于世,就有了千姿百态的标识留存。单以中秋佳节而言,物态的表达,各尽其态;文字的刻录,各承其情。历数各种关于中秋佳节的文学表达,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谓是经典中的经典,顶峰上的顶峰。时代不同,人生际遇的不同,情感的寄寓也就不一样,这样文字表现出的特质就有了百花争艳的繁盛。

其实,褪去文字符号外在的形式,单以其被附加的思想情感而言,每一种表达都是生命个体对生活与人生的感喟。而从各种言说最终的指向看,漂泊与留守,尽管情感投注的方向有别,但经过几番辗转,最终的交汇点还是一个“情”字,寄寓的场域还是落脚在“家”中。小桥流水人家,袅袅炊烟、鸡鸣狗吠,静谧中的恬淡。凡尘攘攘,纵使四季更迭,如果有一方能够真正安放自己灵魂的精神栖息地,“躲进小楼成一统”,在其中独处,清空一切,粗茶淡饭又何妨。世人对佳节之所以投注那么炽烈的情感,源于平时在凡尘中冲撞突围已经身心俱疲,就是希望给自己寻找一个能够给自己身心放假的理由和契机。生活不易,在被快节奏发展的时代车轮碾压的生存境遇下,迷失自我、失去自我不再是单纯的文字抒写;守住初心、不失自我很多时候已经成为奢望。在身心疲惫时,如果能够有一杯清茶、一抹阳光、一句温馨的问候在美国地方等待,再苦再累也就没有了太大的灼伤力。

物质泛滥的时代,如果能够躲开蔓延的恋物癖的感染,守住一方宁静,即使清贫孤寂,也不失为一种智慧。清风明月共潮生,一种回归,一种释放,收获的是一份坦然。没有灵魂的皈依处,再多的繁华与富庶都只能是过眼云烟;拥有一爿属于自己的精神领地,在其间精耕细作,即使没有姹紫嫣红、繁花似锦的绚烂,有了绿肥红瘦的变换,短暂的生命之旅就增添了些许的色彩。“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望月怀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在那里,不仅仅是一桌丰盛的佳肴,更是令人魂牵梦绕的牵挂。兴许是天公解人意,昨夕电闪雷鸣、阴风怒号,今朝秋阳明媚、凉风习习。一个好日子,一种好兆头,一份真情祝愿。何处安放是吾乡?一根红线牵引处,一抔黄土安放处,天上人间不相见,天上人间一样愁。也许正是如此,微醺的丹桂,甜甜的月饼,彤红的火把,熏染浸润出一帧永不褪色的画卷,铭记于心,永生难忘!(陈士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