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湘如:中秋,中国人的文化情结

 七老爷施政 2021-09-21

图片

图片
中秋,中国人的文化情结
文 | 刘湘如

中      秋

中秋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

此时是一年中秋季的中期,在中国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阶段,所以通常叫仲秋。若是按照地球公转的科学因素,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中玉盘般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韩愈的“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十五夜望月》)有带着无尽的乡愁。

中秋节象征着亲人的团圆、丰收、富足。恰值三秋之半,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据有关记载,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差不多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了。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国务院还把它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人对于中秋节是很重视的,中国是个农耕古国,当一年中忙碌到了中秋,已经过去了一年中的一半,平时为了生活分散各地,中秋这天就是很好的团聚的日子。

一家人,一年有两个重要的日子必须在一起团聚,一是春节,一个就是中秋节。利用这个节日让大家在一起共话丰年,是亲情的体现,也是生活满足的象征。

中秋节常常又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日子,记得小时候 ,每到中秋节晚上都要玩火把,孩子们早在半月前就把火把草砍回家,把火把扎起来。到了中秋节晚上,全村的孩子都举着火把拥到村野上玩火把。

玩火把缘于一个古老的传说,他就像吃月饼一样,成为了中秋节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图片

月        饼

八月十五吃月饼,是极其讲究的,那是为了庆贺人民的胜利,团圆了,所以吃的很是隆重。记得小时候,我们玩过火把回家,大人们会在院子里摆上一只大方桌,全家人都围在四周,一面对着一轮皎洁的圆月,一面吃月饼,那真是一种至高的享受。吃完后,大人们还会给小孩子讲月亮的故事,那情景是极其美妙的。

现在我们不能不提到一个美丽的传说,这是属于汉民族的专有的传说……

其中关于中秋月饼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但是流传最广的还是“八月十五杀鞑子”的故事。

相传中国的元代统治者很残酷,史载为防止造反,规定五家合用一把剪子,十家合用一把菜刀,他们因是北方人,被中原人称为“靼子”,有造反者就写了纸条在民间暗暗传递,上写“八月十五杀靼子”,但是无法流传广远,当时是元代末年,反元起义领袖朱元璋有一个谋士叫刘伯温,他想出来一个点子,利用中秋民众互赠圆饼之际,在饼中夹带“八月十五夜杀鞑子”的字条,大家见了饼中字条,一传十,十传百,约于这天夜里一起手刃无恶不作的“鞑子。到了晚上,月黑风高,四乡六野的老百姓,都举着火把,呼喊声震天,突然向元兵发起进攻,结果起义胜利了。以后为纪念这个日子,每到中秋节晚上,大家都举起火把跑到村头上去,年复一年,就变成孩子们的节日专利了。

此事过后,家家吃饼庆祝起义胜利,并正式称中秋节的圆饼为月饼。

在后来很长历史时期,甚至在上世纪末,许多月饼上还贴有一方小纸片!只可惜,近年所产月饼已不见小纸片踪影,月饼所含代代相传的“文化密码”已经荡然无存了。

中秋节作为传统假日,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年代的人文思想体现。中国人更人性化了。

我们很多美好的东西曾经丢失了。现在要把她捡拾回来,中秋节,春节,端午节,清明节,这些节日,是中国老百姓世世代代的节日,我们要尊重民族的传统,这就是一个重要的体现。

我夫人的家人亲戚分布于世界各地,有的在香港,有的在台湾,有的在美国,每逢节日特别是中秋节这类传统节日,从白天一直到深夜,隔省电话和越洋电话打来打去,忙个不停。

我后来知道香港人过去不过国庆,却十分重视中秋节,端午节这类传统节日,他们是中西合璧,对另一些洋节如圣诞节,复活节等也很重视。一般都要放假几天,香港人很重视生活质量,他们会利用假日到世界各地玩耍,或者全家人去周边度假和购物,进饭店时,一般都是进的大餐馆,逛大商场等等,这与大陆现在已经相差无几了。有一位从小生活在台湾的亲戚,每到中秋,就用月饼遥寄乡思,这是他们多年的习俗。她的儿子在美国,每到中秋节,从台湾和美国之间的电话打个不停,而后又都从这些地方把电话打到上海,打到合肥,还寄出一些不同地方产出的月饼以供赏月。同赏一轮明月。

图片

亲          情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们在中秋节联系最多的就是在香港的岳父,九十多岁了。中秋节这天总要通话很长时间。大半个世纪之前,在大上海最繁华的外滩码头地段,矗立着一座巍峨的大厦——中国机械进出口公司。岳父是这家公司的总经理。一个精神鑺铄的老人……在他身上找不见一点点历史颓废的影子,他在电话上对我说:“我这一生走遍世界,过过'天堂’一样的生活,也受过'监狱’一般的煎熬,这些年中国大陆过上好日子啊,中秋节就想念你们……”岳父有着渊博的知识,他是解放前外国教会大学毕业,精通外国文字,擅长国际经营业务。但他老了,后来就是中秋的季节,我爱人把他接回上海,我当时还住在合肥,每年中秋节,老人家都要从上海打电话到合肥来,我们在电话上互相祝福,生活富裕了,人们的亲情就显得更加重要。

古人关于中秋的诗词最多,大多是思乡或者怀念亲朋。苏轼曾写过《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君歌声酸辞且苦,不能听终泪如雨。”深沉的感情可见一斑。王建的《望月怀远》更是脍炙人口:“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辛弃疾也写过《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这些诗句无不表达了诗人们在中秋之际无边的情怀……

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的小家一直在合肥和上海两地,孩子因为母亲关系从小户口回到上海,在上海读书和在上海的大学教书,有时候他一个人在上海中秋节就很想念家里,我们总要打很长时间的电话,问吃了什么月饼啦,上海的亲戚给他送了什么月饼啦等等,有时候他妈妈在上海和他一起过中秋,我们的亲情电话依然联系不断。记得有年中秋我在合肥上班,孩子发了一条短信写道:“不管中秋还是'十一,身体健康才是第一!可以把'八月十五’当'心态十五’,把十一当六一,但要让生活像中秋月光平淡,放轻自己身上的担,把名利看的很淡。”我知道这是我儿子编的短信来鼓励我。

这么多年来,生活是万花筒般的变化,而不变的依然是我们的纯净的美丽的情怀!            

(原载《新安晚报》)

图片
刘湘如

笔名老象,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和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中国国学学会副会长,国家一级作家。作品千余万字,涉小说散文影视剧等。代表作《美人坡》《风尘误》《星月念》《淮上风情》《十步芳草》《朱熹别传》《当代百人》《刘湘如精品散文上下》等。作品获国内外多种奖项,被译至国外。入选《中国新文学大系》《高中语文教材》《大学语文课外阅读》《百年中国散文经典》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