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时候的校园

 华夏文明 2021-09-21

小时候的校园

 

今天的孩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雪白的墙壁,明亮的日光灯,清晰的一体机,各种设备应有尽有。这些孩子大概想也想不到从前的学校是什么样子的。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开始走进小学校园。当时的校园在邻村的西南角,校园南面是一个很大很深的沙场,每天都有拖拉机到沙场里面拉沙,伙伴们经常扒在车的后面搭顺风车,沙场里中间是一条土路,路的两边是深深浅浅的泥坑。

在一圈围墙里面是两排土屋子,就是我们的教室,教室的东面有一棵大树,树上有一口大钟,我们每天都按照他的命令作息。每口教室有前后两个老旧的木门和一个一米见方的木头窗户,冬天,窗户上就粘上一张白纸用来挡风,有的时候用图钉钉上油纸,油纸其实就是较厚的塑料纸。早晨天亮了很久,屋里依然黑乎乎的,看不清字。我们的老师是从外地调来的,他给我们说,他原来教学的地方,窗户很大,外面亮了的时候,屋里也同样亮了,我们听了很是羡慕,就想:真的有那么明亮的房子吗?

在屋子里面有一张老旧的木桌子,那是老师的讲桌,讲桌下面是几排土台子,土台子上有一块光滑的水泥板,那就是我们的课桌,凳子是自带的。冬天的时候,水泥板冰冷冰冷的,手几乎不敢碰,如果不小心洒上水,瞬间就擦不动了,因为凝成了冰。当时有一句话很形象地概括出了这种情况:黑屋子,土台子,里面坐着一群泥孩子。

上四年级的时候,学校里定制了一批木头课桌,在学校南面的村子里做的。我们用地排车把桌子拉回来的时候,兴奋地不得了,来回好几趟也不觉得累,一路上大家都在唱歌。有一位同学兴奋地说:“我们竟然用上木头课桌了,这是真的吗?”他在他的课桌上刻上了大大的“木桌”两个字,老师知道后,只是笑了笑,也没有批评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