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美的风景往往在途中--偶遇保存最好北齐长城

 客舟听雨 2021-09-22

这段时间看长城的经历,连连有意外收获。28日见到大概是唯一在地表出露的隋长城,20日又见到保存最为完好的北齐长城,都是孤品,都是意外的收获。

声明:记录这段行程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保存最好的北齐长城,如果因为这篇游记而而传播出去,可能会吸引更多的驴友前来,会有一些逞强者借助石缝随意攀爬,导致这段保存最为完好的北齐加速损毁。那么我就成了助纣为虐。

因此:1、将该轨迹设为私有;2、隐藏景区名称。

如果:有人因看到这篇游记,而判断出这段长城的位置,也希望:仅仅是欣赏,不要往墙体上攀爬,毛石干叉墙体(没有明长城那种糯米汁混合的三合土粘合)的长城保存得这么好的,几乎是绝无仅有,这是真正的无价之宝,是不可修复的文物。

 

这座景区,夏末的时候曾酝酿过前往,因安排其他线路而错过。眼看冬季闭园的时间临近,而2020年的年票不再包含这个景区,趁出差回来,赶紧过去转转。

尚未进入景区大门,公路边就看到这段长城,一时还是有些惊讶的。因为之前并没有这个景区有长城的消息。于是不由得加快了上行的脚步。

从山下景区大门到售票处需要走上一截山路。沿途一条山溪,水量不大,今年夏季降雨比往年更加偏少。

 

在下面时,看到长城的城墙在一处断崖处中断,想着是否有机会上去看看。到了票务中心,按景区要求,要乘坐摆渡车上山,摆渡车的行程是7公里。由于对景区内并不熟悉,于是先按景区要求上山。

南侧山岭上,有数座敌楼,那是我们不久前曾经爬过的一段长城。

车子在曲折的山路上向上攀升的时候,长城就在峭壁之上蜿蜒。车里的喇叭介绍,那是保存最好的一段北齐长城,并在北齐长城之上新建了明长城。果然,那座显眼的敌楼,应当是明代中后期才有的空心敌楼。

听着广播的介绍,我心里却在遗憾无法近距离地亲密接触长城,也在焦虑是否有机会近距离地感受这段长城。

 

车子继续前行,两侧皆是陡崖深壑,深不可测,望之而凛然;对面群峦起伏,波澜壮阔,一时感叹,以为不输南太行景色。不同的是南太行是石灰岩地层,此处是花岗岩地层。

观景台处停车5分钟,照相取景。

观景台名颂云台,上有敬云亭,旁边有栈道,我欲拐上云看那边风景如何,被保安拦住,原来栈道与另一景区相通,但夏季雨水冲垮景区设施,维修要明天才能恢复接待游人。

那个景区需要另外买票。

 

观景台处,千山耸峙,万峰峥嵘。

(距离起点6.78km 当前海拔531m)

过观景台,又行不远,即是摆渡车终点。可以选择缆车,也可以从步道步行上山。步道长度为4.2公里。缆车双程收费120元。

路边的栗树,已经被收获,地面落满栗壳,那也吸引了游客驻足寻找。

 

溪流积水成潭,水流涓细,更加珍贵。

 

小青,别吓我呀,你姐姐呢?

沿台阶路上行一段路程后,林下是一段原为原始的山路,不过这样的山路走得更加轻松。

(距离起点9.16km 当前海拔827m)

 

这段山体叠压另一段山体上,被侧压的山体的地质年代似乎更为古老,岩体被岁月侵蚀出一系列的洞穴。

 

上方一段山体,堆积了较厚的土壤,而土壤仍处于风化演变的过程之中,能够清晰看到从花岗岩至石英砂再到土壤的演化过程。

同是一座山,记载着地质变迁的历史与先后顺序。沧海桑田,转眼就物是人非。

 

一段天然的石墙,如同人工筑砌。

(距离起点10.46km 当前海拔1045m)

 

几株早红的红叶,尤为吸引人的关注。

 

4.2公里的距离,走起来并不太轻松,汗水流得并不少。考虑天已经不是太热,没有戴帽子,带了一条两步路送的头巾,一会就湿透了。

行程的最后500米,是一段木质栈道,栈道边的三生石,由三块巨石叠压形成,为有情人许愿的地方。

不过,还好,没有过多的休息,到达海拔1314米的景区最高点。峰顶两株巨松,在山巅迎风而立,腰杆笔直,似威武的守卫者。

(距离起点11.21km 当前海拔1190m)

 

西侧群峰,巍峨耸峙,高不可攀。西南方向,云遮雾嶂,如入仙境。

山间较低的一处孤峰,略似梦笔生花。

 

有飞鸟在云天之翱翔,绕着观景台盘旋,或是卖弄,或是相邀。

 

往东南,栈道联结着另一处观景台,凌云观景台。本来这个角度正好可以看到白河潮河汇流的水库,今天雾气蒸腾,能见度低,在山顶只能见层峦起伏的群山了。

 

在山顶转悠了一圈,虽然风景尚可,但毕竟浏览线路过短,相对80元的门票(持年票免费)来说,有点贵了。

想想还是摆渡车经过的那段景区风光优美,有了放弃乘坐摆渡车徒步下车的念头。邂逅的一个穿越活动的户外组织的探路者,说下山一个半小时,再走7公里公路,怕是来不及。那就尝试一下吧,走不了再坐车。

于是从山顶往下赶。用时大约一个小时有余,起到了摆渡车的乘车点。

保安见有人下山,打了个招呼。顺便问了下摆渡车行驶的里程,保安告诉我不让步行下山,只让乘车。后又告诉我,要想徒步下山,不要问了,一问更走不了了。于是决定听取保安的建议。

颂云台观景台处见下面有摆渡车驰上来,不想节外生枝,稍作逗留,然后趁车里的人不注意,偷偷往下溜,走不远,对面又开上来一辆,司机特意减速,告诉我不要徒步下山,拍几张照片就回观景台处等车。我忙连连答应。

 

(距离起点17.40km 当前海拔579m)

 

左手的山涧深处,有一座小庙似的建筑,为黑龙庙,庙侧有栈道,即是敬山亭通往另一个景区的线路。

(距离起点17.77km 当前海拔562m)

 

沿途果然风光秀美,奇峰竞秀,千姿百态。

(距离起点19.30km 当前海拔474m)


有巨石如翘首远眺,重心前倾,让人好不担心。

 

峡谷幽深,壁立千仞,好不惊心。

 

沿途又遇数辆摆渡车或者景区施工的车辆,多未理我。行至长城观景台,正拍照片的时候,又一辆摆渡车在此停车让游客拍照。司机两次交待我,要乘下一趟摆渡车下山。我也是一脸的顺从答应下来。

(距离起点20.00km 当前海拔430m)

这座敌楼,雄峙山巅之上,保存状况非常好。因地处深山,少有人来,所以未经破坏。不过,这分明是明长城。那北齐长城是被明长城利用,在其基础上而建的明长城,将其叠压在下了?还是部分墙体仍是北齐长城? 

(距离起点20.00km 当前海拔408m)

 

突然注意到,这段长城,部分地段是双墙体。--那就是说,其中一道,是北齐长城?以往所见北齐长城,均已坍墁成堆,难见直立的墙体,即使有,也无法分辨清楚是明长城还是北齐长城。类似的情形,包括卧虎山西沟长城的两段支墙、箭扣鹰飞倒仰-摩崖石刻景区的“秦皇旧址”长城。

(距离起点20.00km 当前海拔408m)

人立即有些小兴奋,行走的脚步更快一些。将镜头拉近,可以更真切地看到这段双墙,而且都很坚固。城墙外侧,是山顶上不可见的水库,河流汇入水库的入口处,应该就是白河了。

 

长城跃过两个山口,向西南方向延伸,西南的那段城墙,我曾经全程走过。

 

沿公路下行,上方的城墙长城都修建在峭壁之上的山脊上。

近处看敌楼。中3X3的券窗,巨大坚实的条石基础,四角方正,条石之上为条形砖,砖的颜色与土质有关,分明呈青色或者红黄色。

敌楼在最高的山巅之上,看不清之后的走势,后面是否还有城墙相连?这段长城的走向,是自东南低处向西北高处延伸,本应向东而去的长城,为何向西北而修?这反倒让我产生了一系列的疑问。

 

这座完美敌楼相对的,是一座简易的实心敌楼。敌楼全部以石块砌成,墙体出现裂缝,这似乎应当属于北齐长城,而后明长城曾经加固利用。

 

此处也可以看到双城墙的痕迹。上面一道城墙修筑在山脊上,下面一道城墙紧贴绝壁而建,过于陡峭的地段,可能是坍方而中断。

 

从这个位置看双城墙。

 

公路拐弯处,山势稍缓,城墙离路面高差也较小,于是走近试探是否有可能近距离观察一番。竟然真的找到了掩映于树丛草木之下的路。

 

蛛网稠密,蛛网上被吃剩下的躯壳,有一个微型的髅骷。用手杖拨开好几张网,顺路尝试往上走。

 

第一道城墙,全部是石垒成,但不同于以往所见的北齐长城石块小而零散,呈不规则形状,这儿的石块个头较大,打磨得较为规则。判断其为北齐长城的显著特征,是石块间没有三合土粘合。

(距离起点20.95km 当前海拔350m)

 

绕着石墙往东南方向走了一段,墙体一直高大、陡直,没有找到可上墙之处。如果借助石缝往上攀,一是担心独自一人别出意外,二是,这种没有粘合的石墙,每一次攀爬,都有可能对墙体的牢固性产生破坏,这是我一直不主张的。

于是往回折返,终于找到墙体坍塌处,可以上到城墙之上。

第一道城墙之上,是一带相对平坦的地面,林木过于茂密,难以通行。

第一道墙与第二道墙相距不远,最近处只数米之远(从长城观景台处可以看到,部分地段会合在一起了)。
(距离起点21.03km 当前海拔354m)

上层城墙明显的特征,是每层石块间有糯米汁制作的三合土作粘合。

城墙腰线之处,间隔一些小石块,留出空间,显系排水系列。这种石长城的排水系统,也是在明长城上第一次发现。

这段城墙高处的墩台,以青砖砌成,颜色异于墙体,有点怀疑是否近年修复。其是属于实心敌楼还是墙台(马面),不敢断定。

仔细分辨,在上方连续的墙体之下的灌木草丛中,还有残留的城墙,属于北齐长城。只这这段北齐长城保存状况稍差。

(距离起点21.31km 当前海拔332m)

这段明长城之上,不远的距离之内,有两座墩台,一座以青砖砌成,一座以条石砌成。看来,两种都属于明长城了,但年代应当差别较大,一是明早期所修,一是明中晚期所修,至于是敌楼还是墙台,还有待专家给予意见。(后悔没有在景区入口处索取景区资料介绍,里面或许会有介绍)

 

疑问一直在左右着我的思维,向西北而去的长城,后面去到哪里了呢?由于山体阻挡,看不清后面的走势,后面是孤楼,还是有城墙,一概不知。目光在四处搜寻,希望发现一些线索。

东侧还有一道小山岭,有一带植被稀疏处,成线条状,会是城墙吗?

 

目光越过这道小山岭,在山岭的东侧,水库的北岸,真的搜寻到一座敌楼。可是,那座敌楼,如何与眼前的向西北而去的长城连在一起?

  

明长城主线越过这个山口向南侧折去,山口两侧皆是陡崖峭壁。谷口以前当有一处水关。

为了寻找附近的长城走向,在到达景区起点以后,我没有沿游人的线路进入票务中心,而是沿车行的柏油路下山,这条路顺

景区内的柏油路走完,也就出了景区,到达了公路上。

带着疑问,想看看山的外侧,是否有视线好的位置,看看山巅的敌楼,是否继续向山外延伸。没有找到合适的位置,却在北部很远的地方,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之上,发现一座锥状建筑。那分明是一座敌楼!

 

那就更奇怪了,这段长城从西南五座楼方向而来,又折向西北而去,没有发现墙体走势,却在东侧和北侧相距很远的地方都发现了敌楼。这段长城是如何分布的?

景区内向保洁人员打听的时候,有一个虽然是本地人,但没有去过,不知情;有两个都是外地来的打工者,更不知晓。

往公交站慢慢走,见有一位女性山民,也说不上来,但明确告诉我,东侧山岭上不是城墙--后来放大图片,也能够证实。毕竟视力下降厉害,肉眼还不及相机看得清。

前行,又遇一位与我年龄相当的男子,闲坐自家宅前。于是上前打听。随口问我是否搞调查的,我说只是长城爱好者。这位仁兄告诉我,北侧确实是长城,而且与景区内的长城是相连的,这段长城趱是东南西北,在景区能够看到的最高点以后,向北下山而去,直奔北侧的鹿皮关;他小时候上去过,全是石长城,路并不好走,现在是怎样的路况已经不清楚了。至于东侧的那座敌楼,属于石塘路,小时候也上去过,但印象中并没有城墙相连,而是孤楼。

太谢谢了!这才对这附近的长城走势有了一点更清晰的认识。

话题又提及一些城堡兵营,已经淹没在水库之中。

突然想起下面水堡子的地名,长城沿线的村子,营,堡这样的村庄,都是有来历的。老兄告诉我,村中还有半面堡门。上次来时,在水堡子村口等了好久,竟然没有想起来打听并就近探访,可惜了。--因时间关系,本次也放弃前往。

关于堡,听老兄的口音,是BU(第三声),这个读音,到延庆,越过山西到宁夏,一直都是这个音。这是历史遗留的另一项遗产,口传的历史遗迹。

但愿这段依然挺立依然活着的北齐长城,能够得到最好的保护;但愿所有的驴友都不要打扰这段宝贵的长城。

 

2019-9-30,次日补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