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长城‖揭秘一段长城身世泪眼婆娑,冷落荒野千年保存状况堪忧

 客舟听雨 2021-09-22

宁夏长城已经分三次走了三条线路的四个点,西长城的三关口段及惠农段的一小截,平罗至大武口的北长城,河东边墙的水洞沟段。

趁国庆节前还在银川,决定再走一段。

对照着地图看了半天,又上网搜了一下,长城保存较好、墙体连续值得一看,并且交通方便的,以盐池的河东边墙头道边为佳。

于是买了9月28日早上7:00的火车票,大约2个小时可达盐池,下午乘18:57分的火车返回。

 

(一)迎着晨曦出发

火车奔驰在宁夏平原之上,旭日初升,染红了半边天空,地平线上,雾霭升腾,河水平静而清凉,潮湿而清爽的空气,似乎隔窗而入,不由心情大悦。

 

稻田金黄,笼罩在晨曦与雾霭之中,一派恬静的乡村风光。旭日上升很快,当早上圆圆的太阳倒映在河流之上的时候,想起来长河落日圆的诗句,这充满朝气的旭日,更胜落日景况。

晨霭漫流稻香泛,旭日更比落日圆

 

车过黄河大桥。这段黄河,水流平缓,远远看上去,水流还算清澈。

 

继续前行,火车驰入低山丘陵地带。

 

等到夯土城墙在车窗外出现的时候,心情已经不能平静,总被窗外的景物牵动而不时起伏。

 

有一座孤立的墩台,远离长城主线,在车中可以清晰看到。经过一个城镇附近时,还看到墙上有木建筑的夯土墙,后来对照图片,判断应当是英雄堡,由于车速快,距离远,可惜没有能够抓住机会,拍下清晰的照片。

 

大片的土地,因为缺水而荒芜着。地面零星地生长着一些刺蓬状的耐旱植物,这是荒漠化的沙地,能够利用的,是无数发电的风车阵。

 

(二)盐池头道边长城

宁夏河东边墙修筑于明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由都御史余子俊奏筑,起于银川市兴庆区临河镇黄河岸边的横城村,终于盐池县苟池东北3公里处进入陕西定边县的周台子。明嘉靖年间就已废弃,今略存痕迹。这道长城自清水营东,当地人又称为"二道边"。

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总制陕西三边军务的兵部尚书兼都御史王琼等人修筑的边墙,其西段(即从横城到清水营一段)是沿用了成化年间的边墙。自清水营向东新筑边墙,一直到盐池的东郭庄村,与成化年间的边墙呈平行状态。其间距约5公里-10公里左右。这道边墙比成化年间所筑墙高壕深,因此又被称作 "深沟高垒",当地村民将这道边墙称作"头道边"。

1、花马池

车至盐池站,从站台即可看到北侧一片水面,查看地图,此处为花马池。搜索的资料称,河东边墙在盐池段重要的城池古堡包括花马池、长城关、高平堡、安定堡、英雄堡、兴武营、毛卜喇、八步战台等,那花马池城堡还在吗?

问及出租司机,说是花马池就是盐池县城。

网上说旧花马池在北大池,北大池离这儿近吗?--北大池在内蒙,不是花马池。

那旧花马池在哪儿?--那应该在惠安堡。

后来在长城关问博物馆工作人员,也是如此说法

后来在长城关见到一幅盐池长城、古堡的分布图,看到北大池果然离头道边挺远,甚至远在二道边之外,因此当不是旧花马池城所在地,而应当是秦朝设置的朐衍县城。

而惠安堡在唐五代曾置温池县,为温池县城,故有当地人的如此说法。

 

如今在县城花马池城原址重建了花马池城(长城关东南方向约4公里),完全是崭新模样,顿失胃口,决定不再前往查看。

(此次行程,看到了修复的长城关,放弃查看重建的花马池,从高平堡北侧夯土墙外经过,没能近前观察,就近观察了安定堡,在火车上看到了英雄堡)

 

2、长城关

于是打车直奔长城关。

铁路站台上所见的这处水面,是人工湖,就一个直截了当的名字人工湖。

长城关,是万里长城中唯一以“长城”命名的关隘(固原的下马关,原名长城关,后因该关为重要关隘,官员经过此地均下马休息,后更名为下马关)。

(长城关北侧,距离起点0.12km 当前海拔1333m)

长城关西南角,与夯土墙相连。 

(距离起点0.12km 当前海拔1333m)

长城关内侧应为一座关城,有资料说是盐池县城。今关城位置已是人工湖。

(距离起点0.16km 当前海拔1333m)

登上长城关的城楼,透过箭窗向西望去。

 

3、墩台与边墙

离开长城关,决定向西(西北)方向探查。

长城关西侧不远,即有一座墩台,且按我看到的顺序编号,为第1墩。夯土墙保存尚好,高度约5-6米,墩台高约8-10米,墙体直立的侧面植被较少,顶部有一些杂草灌木,偶有一些近年长起来的小树,坍塌在墙跟的积土,荒草旺盛。这与永宁段长城几乎寸草不生的情况完全不同。墩台与墙体上草木的稀疏,应当是对夯土的处理复杂程度不同。

(距离起点0.77km 当前海拔1335m)

 

从城墙北侧行不远,遇高速公路,打听了一下,说南侧收费站可以绕过去。于是绕到城墙南侧。这是从南侧看第1墩。

(距离起点1.38km 当前海拔1336m)

 

不用绕到收费站了,从高速公路的涵桥下即可通过。

(距离起点1.44km 当前海拔1336m)

 

墙体连续,全程用绿软篱笆围护。

(距离起点1.57km 当前海拔1337m)

 

第2墩,附近可以看到遗留的多处窑洞,现今已被清理,但保留了历史的痕迹。

(曾是窑洞群,距离起点1.67km 当前海拔1339m)

 

再次转入城墙北侧,此处城墙被打开一个缺口。城墙高大,两侧墙顶平齐,墙高约5-6米,断口剖面墙宽有5-6米,顶部宽约3-4米。

(距离起点2.07km 当前海拔1340m)

 

墩台3,较近的墩台,间距仅数十米,后侧也开挖有洞穴。墙体保存较好,而墩台较差。
(距离起点2.27km 当前海拔1340m)

遇有村子处,墙体中断。

(距离起点2.30km 当前海拔1341m)

视野开阔处,长城殊为壮观。墩台虽然残破严重,但草却生得少,墙体保存相对较好,但荒草较多。

(距离起点2.96km 当前海拔1345m)

第9墩之后,长城被青银高速截断,继续向西北方向,城墙在高速北侧。
(距离起点4.11km 当前海拔1355m)

城墙北侧,有一排连墩,每个墩台上都有电线杆。那是什么,二道边吗?应该不会,二道边除起点、终点外,一般与头道边相距5-10公里,不会在此遇见(后来向村民打听,果然是周围黄土被取走后,成为现在的样子)。

(距离起点4.74km 当前海拔1356m)

(三)奇怪的北侧低矮土垄

第10墩附近,长城之下,隔一道深沟,有一条平行的土垄出现,始几乎与头道边相交,后间距逐渐拉开,最远处约200-300米。高度大约在3-4米。

这是什么,这是头道边的支墙呢,还是河堤呢?或者,头道边是深沟高垒,这是头道边北侧挖壕堑形成的土垄?如果是这样,那它该与再北侧的地面是一个整体啊,不会是一道墙一样的构筑物啊?

如果是支墙,距离这么近,又起到什么防御作用呢?

如果是挡马墙,则向西北方向,间距越来越大,300米的间距,人马早歇息过来,如何能起到阻滞敌人游骑的作用?

而且,这道土垄,处于严密保护的明长城保护范围之外,又增添了不少疑云。

直觉告诉我,这道土垄不那么简单。
(距离起点5.17km 当前海拔1364m)

头道边与矮墙基本保持着平行。仅仅是高度在降低,从高度3-4米降低到2米,1米左右,并且看起来渐与地表走平。

 

此后越往西,城墙与墩台的高度都有所降低,不知是修建时的标准不同,还是岁月的剥蚀与人的活动影响的差异所造成。
(第11墩,台基占地略大,距离起点5.30km 当前海拔1366m)

 

越过荒漠化的沙地向北侧望去,一道平直的带状物,在远处的土陵下向两端延伸,并且没有植被。那又是什么,又是一道墙吗?会是二道边吗?距离有多远?我决定离开头道边,向北侧探查。

走至路边,见路牌知道这附近属于八堡村。

(距离起点5.30km 当前海拔1368m)

八堡村砖场的人告诉我,北侧不是长城,南侧有电线杆的连墩也不是长城。于是折返。 

(距离起点5.69km 当前海拔1365m)

第14墩前方,头道边与土垄之间的沟谷中,偏土垄一侧,出现一口古井,仍有人摆放的祭品,以前应当是经常使用的水井。
(古井,距离起点7.05km 当前海拔1368m)

 

古井斜上方,有一座龙王小庙。根据重修庙的碑记,此庙修在明长城的墩台上。那就是说:1、此处原为一座墩台?2、此处的墩台属于明长城?

可是,如果属实,仍然令人费解:那脚下这段土垄,也是一段明长城,但它既不是头道边,也不是二道边,而且没有任何军事防御的意义,也从未见到有资料说,明长城在头道边与二道边之间,还有第三道长城,或者支线长城。

再次查看手机拍摄的长城关的博物馆的盐池长城分布图,在头道边的外侧,真的有一道不起眼的并行的长城,贴近头道边,长度并不很长。

(距离起点7.12km 当前海拔1370m)

根据头道边长城下所立的介绍,头道边又名深沟高垒,每相隔300米设方形敌台一座。实际步测,敌台间距并不一致,最近者不足百米,最大约300米左右。

另外,介绍说这段长城是宁夏明长城保存最好的一段,但据我的观察,保存最好的一段当属三关口向南的永宁段夯土长城。

(距离起点7.22km 当前海拔1371m)

 

继续西行,前方视野中,外侧土垄几乎与地面相平,但竟然也伫立着一座墩台!无疑,这道土垄可以确认是一道矮墙,是一道长城!

至于是何时候的长城,首先,我怀疑它不是明长城,如果是,如何将其置于身边的明长城头道边的保护范围之外?

是哪个朝代的呢?战国秦长城就在固原一带;汉长城大部分在内蒙一带;那有可能的就是隋长城,宋长城。

但即使不是明长城,也不应该让其骛立荒野,任由风雨侵蚀、人为踩踏,几近湮没??!!
(距离起点7.46km 当前海拔1333m)

外侧敌台,在明长城头道边第16墩附近,是第一处明显能判断出来的外侧墩台,且命名为外1墩。
(距离起点7.59km 当前海拔1333m)

 

明长城第21墩附近,外侧矮墙出现第二座墩台,外2墩。

(距离起点9.20km 当前海拔1345m)

 

外2墩近景。墩台内部被掏空,以前曾有人居住。外侧矮墙虽然坍墁与地面相平,但墩台却仍然高大,并且少有荒草,更无树木,可见其对墩台的修建是下了功夫。

 

头道边第25墩坍塌严重,其西侧数座墩台亦类似。
(距离起点10.31km 当前海拔1358m)

头道边第28墩附近,出现外3墩,这座墩台破坏严重,露出半个剖面,应为取土残留。

(距离起点10.99km 当前海拔1362m)

 

外3墩以西矮墙渐平,头道边第30墩附近,与荒地几无区别。

(距离起点11.53km 当前海拔1369m)

头道边第33墩附近,矮墙与头道边距离非常贴近。难道,这矮墙,真的是明长城吗?

两段城墙贴近处,外侧矮墙应有一处墩台,只是残留较少,且命名为外4墩。这座墩台因距头道边近,被圈进了明长城的保护范围。
(距离起点12.21km 当前海拔1376m)

 

头道边第34、35墩之间,外侧矮墙出现外5墩。
(距离起点12.52km 当前海拔1378m)

头道边第35墩附近,矮墙向西南转折,似乎与头道边再次会合。疑云益重。

头道边第35墩处,有简易公路穿越头道边城墙,与城墙垂直相交,通向十六堡新村,此路即为长城观景路,名长城观景走廊。

(距离起点12.69km 当前海拔1381m)

 

沿观景走廊行不远,发现距离稍远,于是踏过草蓬荒地,仍至长城之下。

头道边第37墩明显探出城墙主线之外,似乎有加强防卫的用意。土墩占地规模也略大。
(距离起点13.32km 当前海拔1384m)

 

头道边第38墩附近,墙体明显高于两侧,似乎是一座城堡规格。查一下地图,果然是高平堡,只是城堡在城墙南侧,隔着护栏,无法探查。

(高平堡,距离起点13.73km 当前海拔1389m)

 

往西侧看去,头道边侧的土垄又现,还是双墙并存。刚才只是两段长城相交,并非合并为一条。心里还是觉得其为明长城头道边附属支墙的可能性不大。不过,这段土墙高度也低,仅1米左右。

并且,前方矮墙上还有一座墩台,外6墩。

(距离起点13.91km 当前海拔1393m)

外6墩在头道边第40墩附近。小心登上墩台,上面遍布羊蹄印,手杖印,羊粪等。手杖的戳痕对长城的伤害尤其大。相距如此之近的两段长城,如何就厚此薄彼了呢?万里长城,应当整体都是世界文化遗产,整体都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这样废弃冷落在荒野,我们还能拥有它多久?也许不久的将来,就将彻底失去这一宝贵的财富。
(距离起点14.56km 当前海拔1406m)

远眺头道边第40墩一带的明长城。

(距离起点14.61km 当前海拔1413m)

双长城之间,还有墩台,这座墩台,既不在头道关主线上,也不在外侧矮墙上,这又属于哪个朝代?或者确属于头道边的附属防御设施?只是它也位于明长城保护范围之外,已经坍没得像个小坟丘了。

远处是头道边第42墎。
(距离起点14.96km 当前海拔1414m)

 

(四)证实找到唯一显露地表的隋长城

矮墙与头道边隔着一道深沟。不想费劲翻沟,且沿矮墙绕行吧。绕到路头,一条简易公路横穿两道长城。下到公路边,远远地看到头道边长城之下又有长城保护碑与介绍牌,而北侧的矮墙上也第一次出现了长城保护碑。

就近先看矮墙上的碑。

(距离起点15.16km 当前海拔1414m)

竟然是隋长城啊!激动的眼泪,跨越千年的相遇,抑制不住的泪滴立即就涌出来了。

隋长城,距今1400余年的隋长城,如何就被冷落在这荒野无人问津!如果就任由风雨侵蚀,牛羊践踏,守着这珍贵的财富,竟然不知道珍惜??!!

这可是隋长城几乎唯一出露地表的遗存!

隋朝在其短暂的38年历史中,曾7次修筑长城,主要是在北齐长城基础上修建,而明长城又在北齐长城上修筑,因此北齐长城基础上的隋长城,已经难觅踪迹;只有两段长城系新修。其一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修筑的通漠长城,西起准格尔旗的十二连城,东至今清水河县境内浑河,这段长城未见地表遗存;另一条是隋文帝开皇五年(公元585年)由崔仲方督修的灵武朔方长城,西起灵武市境内的黄河东岸,东至陕西绥德县西南,全长350公里。这段长城现存墙体跨越宁夏盐池、内蒙鄂克托旗、陕西绥德三省区。

根据保护碑旁边的说明牌,这段长城现存73公里。

后查长城关博物馆的介绍,说隋朝6次修筑长城,当为一个谬误。

 

这段年龄是明长城三倍的更古老的长城,并且几乎是隋长城唯一显露地表的隋长城,竟然这样被人遗忘,真的是让人意外惊诧!同时也让人痛惜。但愿能够引起国家及地方政府的关注,给予这段弥足珍贵的隋长城以真正的重视和保护,像保护明长城一样保护隋长城,给子孙后代留下这一宝贵财富。

 

(五)安定堡

明长城与隋长城还在继续向西北方向延伸,而时间已经是下午四点多,太阳已经偏西,我需要寻路返回盐池县城。正好穿过长城有这条路,沿路上行看看。

(距离起点15.37km 当前海拔1417m)

 

路边竖有古城遗址的牌子,一路寻上去。

对照地图,此处当为安定堡。

(安定堡,距离起点15.53km 当前海拔1423m)

 

从南侧城门处看到的城堡内部。

(距离起点15.76km 当前海拔1423m)

城门处有瓮城踪迹,城门外一些圆形台地,疑与长城有关的设施。

 

南侧不远即是通往盐池的公路。公路南侧大约1000米,明长城头道关内侧,有疑似墩台。根据长城关博物馆的那张盐池长城分布图,盐池境内墩台遍布,并非只沿长城分布。看来,那也是一座长城墩台了。
(距离起点16.09km 当前海拔1416m) 

(六)乘着斜阳归去

利用滴滴软件叫车,没有响应。距离火车开车的时间还有大概两个半小时,看了一下地图,距离为十余公里,软件提示步行需要4个小时。于是收好背包,打算跑步去火车站了。很多年没有跑步了,虽然也爬山,但与跑步还是不一样,不知道自己是否能适应。刚跑没几步,看路边施工工人的电动三轮,想让他有偿送我一下,可惜人家还要工作。

正在此时,路过一辆出租车,虽然车里有人,还是伸手拦了一下,竟然顺利坐到火车站,还有足够的时间休息、喝了一瓶啤酒。

乘上火车,太阳也就东山了。血红的残阳一路相伴,南侧的山凹里雾岚翻腾,如同云海一般,天地间如诺大的舞台,有白衣白纱的裙裾飘飘,歌舞顿起,如同送行一般的盛典。

 

于是,综合这一天的行程,小结曰:

去时晨曦伴,雾霭弄轻纱

归去残阳妒,苍海助歌华

问君何所之,河东有流沙

知我异乡来,隋墩悉问茶

 

愿有心人主动给予传播,唤起人们对这段几乎是唯一在地表显露的隋长城的真正有效的保护,为子孙后代留下这一笔宝贵财富!特此感谢!

 

2019-9-28,10月7日补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