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长城‖上关城之上惊现五连城,上关墙之外疑存古城墙--徒步南口-居庸关-上关城

 客舟听雨 2021-09-22

提示:上关城段上行的路还是有点险,并且荆棘树木密布,行走不易。因此,不建议独行。组队登这段边墙,宜有一强驴提供保护。如果不是有骆驼同行,这段行程我该放弃了,也就无法得知并实地观察到上关城东侧山顶的身世诡异的城墙与城堡。

 

周日约了与骆驼走居庸关。周四骑行神堂峪,与长城管理员聊了一会,估计是以后长城的管理是会持续严格下去,轻易上不了长城。前段时间就想着旅游年票里有什么地方可以去,正好利用这个时机走一走。

上次去居庸关,还是十多年前,那时候还没有对长城有这么大兴趣,基本没有什么印象了。

 

(一)路遇南口城

按百度地图提示,乘郊80在阳光站换了趟870,昌平西关站换了919,谁知919不到居庸关,在南口路口北下车重新换乘。换站时走错了路,于是骆驼找了辆电动车找了过来。

看了一下地图,正好经过南口城附近,于是让电动摩的司傅往里拐了一段路。南口村仍然封着村,几条街都封了,只保留一条进出通道。

南口城只残存着一座经修复的城门洞。根据文保碑,为南城门,两侧应连着一段鹅卵石的墙体,由于村中建筑与围墙阻挡了视线,没有看到。

 

券门通道两侧的砖墙,可以看得出有部分仍是原状。

 

墙基处的石条上,还有一个彩绘的字,是“格”吗?只不知道是现代所绘,还是当初就有?

 

另外,从南口村内北望,北侧高耸的山顶,有一座孤立的烽火台,不知道属于哪一段防线?或者只是孤台。

 

简单浏览一眼南口城门以后,继续向居庸关进发。路边东侧是南口东山的烽火台。

 

(二)游览居庸关

出发的头天晚上,再次浏览了一下活力的荒野老师的文章《天下第一雄关——居庸关》,对关塞形胜建置沿革历史硝烟总结相当完整,引用史料相当丰富,居庸关游记可以不写了。以下只发几张图片。(受疫情影响,近期居庸关景区只开放东侧,西侧关闭)

居庸云台,元代过街塔基座,有铁栏杆围护,没有看到游人,可能近期没有对游人开放。其二层围栏、每根栏柱下接的排水龙首、券门处的石雕用材考究,雕工精美,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文物。

 

天下第一雄关,势薄云天,连山接天,威风凌凌。此为关城北门楼。

 

北瓮城门,与正门基本正对,不符合一般瓮城与主城门错开一个角度的设置。不知是否复建时没有按原状恢复。

 

北瓮城的两条墙体,推测应顺断崖垂直而下。建景区时为方便游人上下,以及开辟公路重修了这段。由于这个景区的墙体整体重建,此处已经不能再以文物论,只不过大体保留了长城关障的格局与气势。

 

断崖上还保留着部分墙砖。

 

峡谷东侧,开往春天的火车,一直开到了夏天,没有了漫山花海。

 

沿墙东行。这里的敌楼因为是重修,长城遗产网并没有单独标记,只记为整体一座城。景区按自己的顺序进行了编号。

俯视北瓮城及西侧墙体,山势陡峭,直上云霄。

 

东北角向外延伸了一段,名好汉坡(看不出可称好汉的样子,西侧瓮城通往崖壁的墙,倒有点好汉的雄风);上有一楼,为东山箭楼。

 

东山箭楼之外的东北角上,还有一座烽火台,看不出墙体,可能是孤台。

 

东山箭楼处可以俯瞰居庸关城全貌。整座城扼守东西两山,军都陉要冲之地,位置极为重要。向南过了南口,就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可长驱直下京城。

 

城墙东南侧,也有一段盲肠,止于沟谷上方。理论上说,关城的南墙是否也应跨到东侧山体的崖壁之下?--或许不是,前方东南角的一段墙内侧,有原有旧墙痕迹。

南口村北望的那座烽火台,似应在这座山上。

 

关城南门瓮城及水关。

接近东南角,墙体向下延伸,墙体内侧,有老墙基痕迹,可知重修的墙,向内收缩了。

 

关城南门的匾额,应为原物(北门匾额应为复制品)。

 

西南角上,墙体之外,也有一座复建的上有铺房的敌楼,按说当初应当为烽火台。

 

西侧再往上,开放了七号、八号两座楼,作为景区建筑,不值得再看。时间尚早,于是结束景区的游览,前往上关城探察。

 

(三)历尽艰险探查上关城(东侧)

沿公路北行4公里,路西侧有人字形墙体出现。正要寻支墙路口上行,却被着统一的昌平长城保护员服装的管理员拦下。往北行,欲寻北支墙的路口上行,又被长城管理员杀了个回马枪,这短短数百米的墙体,配备了2名专职人员防守,长城保护的成本不低啊。

 

与长城管理员聊了一会,借机询问东侧情况。东侧山势险峻,我的眼神不好,实在不敢想哪儿有长城的痕迹。在管理员的指点下,又经骆驼指认,才看到东侧的两座敌台和几小段不连续的墙体。

 

探得长城管理员的口气,感觉探路上关城东侧有希望,管理员还是提醒我们,树林子太密,可能会扎得慌。

于是,我们顺公路下的过路通道,折往路东侧。

有一处院落,大门紧锁。沿院墙南行,寻一处易攀爬的地方,翻上护披墙。

在东侧开始重新记录轨迹。

 

护坡上方,有时隐时现的山径。

距离起点0.23km 当前海拔406m

 

上坡的这段路,疑似关城的内墙。但没有完整墙体,借助山险巨石,巨石应经铲削加工,辅以夯土。

 

从此处可以眺望对面的人字墙体。墙体在人字之下,为砖石墙;两道墙体结点处,有一处石敌台,应有箭垛存在;继续往上,有部分石墙,部分陡崖;石墙终点,有一座更大的石敌台,亦有箭垛。

这种有箭垛的敌台,会是空心敌台出现之前的雏形吗?

(距离起点0.25km 当前海拔402m)

 

继续往上,路径隐匿不见,灌木浓密,很难再走。

 

骆驼在前,往北侧断续的石墙方向横切。

 

途中在从一块巨石上往下翻,下方斜枕在山坡上的石头,面临断崖,我还是有恐惧感的。小心挪坐而下。此处无图。

林中穿梭了约一百余米,见到林下人工垒的石墙。

(距离起点0.59km 当前海拔479m)

 

踏上墙体,可远眺北侧八达岭长城。此处山险谷窄,视线开阔,是据险设塞的绝佳之处。

脚下墙体宽度明显宽于上方墙体,当为一座墩台的台基。

 

这段墙体为单边墙,宽约30-50厘米,以毛石垒砌,间以三合土或黄土粘合,看起来弱不禁风。

(距离起点0.59km 当前海拔479m)

 

墙体歪歪斜斜,少有正经;毛石在滚圆的巨石上叠垒,难以相信怎经得起岁月侵蚀与风雨的摧残。这种墙不具实战性,由于地势险要,此处也不可能是游牧骑兵攻城之处,因而墙体似是过家家的儿戏。

(距离起点0.79km 当前海拔501m)

 

山高坡陡,外侧基本就是悬崖峭壁,极为险峻;荆棘刺棵密布,穿行艰难,时而需要在墙内与墙外切换;有时巨石阻路,还要在骆驼帮助下攀越峭壁之侧的巨石;山风凛烈,大概就是预报的七级大风,更当此处是有名的军都陉,天然风口,需要谨防被吹飞;裸露在外的皮肤,隔着衣裤的腿脚,多处扎伤划伤磕伤,一路走来,可以说是遍体鳞伤。

羸弱的墙体,还是有一些地方坍塌了。

(距离起点0.79km 当前海拔503m)

 

因为巨石与毛石墙体相间,所以在山下能寻觅到的墙体,只能是断断续续。

 

有一条毛石路,通往墙外,根据山下的亭子,此山路或为一条景观路。但筑路石材,与墙体并无区别,或者也曾是一条老路?

 

构成墙体的石块,多不规则,石块间有三合土或黄土粘合。

 

到达第一座敌台,敌台规模较小,有箭垛,内部有空间,其作用仍应以瞭望、传递信号为主。

(距离起点0.79km 当前海拔514m)

 

保存基本完好的箭垛。

 

敌台西侧与墙体相连设有一门,东侧无门,继续向上,需仍从西门绕下去。

 

往墙外望,山崖上,似是垂挂着另一道墙体。

(距离起点0.79km 当前海拔522m)

 

向对面眺望,山崖陡直,壁立千仞,直上云霄,地势极为险恶。关城西侧的墙体,也似悬垂于崖壁之上。人字结点处的敌台,与东侧第一座敌台高度相当。

(距离起点1.00km 当前海拔558m)

 

继续向上攀爬。看似松散的墙石,搭积木一样摆放在崖边巨石上。

 

到达第二座敌台。这座敌台规模更大。此处高度,大致与西侧第二座敌台相当,布局也是类似,下方敌台较小,上方敌台较大。

(距离起点1.16km 当前海拔578m)

 

墙体与台阶以水泥勾缝,应当是近年修复。根据途中所遇到的山路判断,可能是某单位私自行为,并非文物部门采取的措施。

此敌台也应有箭窗,内部空间较大,可驻守士兵较多,当为空心敌台雏形。

 

第二座敌台上方,墙体继续延伸。

 

第二座敌台往上,有明显的路径,墙体也更宽了,崖边拐角处似有角台。

 

又出现岔路,墙体外侧,左手边,山路应当通往下方单位的院落,往上不再是连续的墙体,但有清晰的路径。

 

部分地段有台阶,筑阶的石块嵌入巨石之间,不像是下方单位自行修建,应当还是旧时遗存。

 

翻上一处山头,有巨石横空,可以俯瞰远近峡谷山崖平原。

 

巨石往上,墙体构成一处平台。平台内侧,有凹陷的空间,初以为是铺房,当时标记为铺房1。

西南方向,有一条小山脊直通下方,山脊巨石间,有零星石墙遗迹。推测可能为上关城内侧墙体,与外侧墙体交汇于此处。

(距离起点1.31km 当前海拔658m)

 

在上方回望这处平台,才发现是一座圈城。结合后来对全程的总结,决定此处标记为疑似城堡①。

 

这段墙体甚为宽阔,堪比明后期砖石城墙。

 

墙体向崖边凸出处,应为墩台。

(距离起点1.39km 当前海拔648m)

 

前方的山头,墙体分岔,将整个山头环抱。无疑,这应当是一座堡寨,此处命名为疑似城堡②。其实刚开始没有发现这环形的堡墙,只是感觉此处极似现居庸关东山箭楼的布局,山头的平台疑似一处铺房,当时标记为窝铺2,整理照片时才确认这是一处堡寨。

 

堡墙近状。

(距离起点1.44km 当前海拔671m)

墙体终于山巅,与对面的山头,隔一道垭口。估计这该是上关城东侧的终点了。
(距离起点1.46km 当前海拔683m)

向西南方向眺望时,意外看到了别的角度难以发现的居庸关西北角山脊上的一座烽火台。

 

(四)上关城之上城连城

于是往回走,寻找下山之路。

山路转折处,无意间抬头,忽见上方的山崖边,另有两段墙体,顿时感到惊奇。那上面显然远离上关,视线受阻,不再属于上关城了,那是什么?那还是明长城吗?据现有的资料,只知上关城是一座城,并不知道是一道连续的边墙,也并不知道 

(距离起点1.59km 当前海拔704m)

 

其中较远处那道墙,隐于林木之间,伫立在山崖之上,上接云天,很有气势。

 

继续沿路前行,不久山路再次分岔,西侧一支向下,是为下山之路;东侧一支定然是奔这道边墙而去了。

头顶上可以看得见墙体的巨石了,可是林子太密,只能沿路绕行。

(距离起点1.67km 当前海拔706m)

 

择离山脊近处,切上墙体。此处规模较小,外墙局部保存较好,石材为偏规则的条石,条石间无粘合的三合土或黄土,大条石间的缝隙填塞有小条石或小石块。风格与下方墙体还是有较大区别。

(距离起点1.79km 当前海拔717m)

 

四周墙体或墙台。

(距离起点1.81km 当前海拔720m0

 

墙体为环形,内侧凹陷。

(距离起点1.83km 当前海拔731m)

不大的空间里,墙内还有墩台,墩台墙体也是以无粘合的条石为主。

开始以为此处当是一处铺房。但此处构筑物不同于疑似城堡①②间有墙体相连接,独立存在,且居于地势较高的山头,当为一座小型堡寨。最终命名为疑似城堡③。

(距离起点1.84km 当前海拔733m)

 

看过这座疑似堡寨,继续前行,寻找那段壮观的墙体。林下密径里,可以仰见那段墙的西端,有较好的立面和一定的高度。

 

又是一段艰难的穿越密集低矮的灌木荆棘的痛苦过程,沿山路绕行一段路以后,感觉地势在向下走,应当是已经绕过了那段石墙。于是沿林下稀疏处回探,发现林下构成墙体的石块。

(距离起点2.04km 当前海拔769m)

 

再往上,就是直立的墙了。并且有数级台阶,向东北方向的垭口延伸--当时没明白这段台阶的意义,直至发现上方山崖上还有石墙的时候,并且方向正处于东北方向垭口前方的山头,才明白:此处的堡寨或墙体,应当是一个体系,中间无论以前是否有墙体相连,却有痕迹予以提示、指明相互的关系。

(距离起点2.04km 当前海拔770m)

 

先向南寻找连续墙体,然后向西。西端就是在山径上看到的立面。然后顺墙体的方向,在林下屈膝躬腰,低三下四地往东南方向前行。保存较好的墙体立面,距下方约三米有余。

(距离起点2.06km 当前海拔773m)

 

连续的墙体。

(距离起点2.07km 当前海拔776m)

 

接近东南角的时候,突然发现左手边也有一道墙,至东南角汇合成封闭的略呈长方形的不规则墙体,将整个山头围在封闭空间之内。很显然,这不可能是简单的铺房了,必定是一处较大的堡寨。这是什么时代的堡寨?上关城的组成部分吗?可这里连上关城都看不到,连关沟都看不到,如何会是上关城的附属设施?

最终这里命名为疑似城堡④。--本来认为是城堡1。

(双边墙?城堡?距离起点2.10km 当前海拔779m)

 

堡墙东南角,林木稀疏处,向外凸出的地方,多处呈现角台迹象。

(距离起点2.46km 当前海拔828m)

 

这座城堡会是此处长城体系的终点吗?

抬头向东北方向的山崖边仰望,忽然又有发现!更高的山崖上,还有墙!

 

这才明白,刚才登上这座城堡处的台阶,就是通过垭口前往前方的山头的路径。

于是寻路前往下一处目标。

翻越一段土石坡,林子由疏到密,北侧山崖边再次出现墙体。

(距离起点2.49km 当前海拔835m)

 

向外凸出之处,均有角台迹象。

沿墙前行,观察到这里的墙体也是环绕整个山头修建,面积不小,当为另一座疑似堡寨。最终命名为疑似城堡⑤--现场记录时,只标记为城堡2。 
(距离起点2.51km 当前海拔835m)

 

这个角的石墙,悬空叠垒在巨石上,所用石材,也是较为规则的条石。

距离起点2.53km 当前海拔836m

 

规则的条石筑成的墙体。

 

东南侧角台,以巨大的山体崖壁构成的山险为墙,上筑矮墙。下方是无底深渊。根据萧艾老师的点评及查询地图,那条沟当为碾盘沟。

(距离起点2.58km 当前海拔842m)

 

脚下已经看不到路,更远的远方,沟谷的对面,还有边墙体系的延伸吗?

 

那座铁塔之下的那堆乱石,会是古烽火台的残迹吗?

 

堡墙的东北角上巨石之上的一堆墙石,引起我的注意:如果这一带的边墙体系至此为止,那应当在此设一座角台,据险而守;但这块巨石上的石块,倒像是一条台阶,向陡崖下延伸,就像疑似城堡④东北角的台阶,连接着下一个城堡或下一个工事。

会有吗?

 

无法猜测,无法获取答案,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向下探索,也很少有机会再到这么险的地方再次探索。也许,这对我,会是永远的一个谜了。

于是循南墙返回。

 

(五)上关墙之外还有疑墙

下山途中,有几处泥土掩埋的石块,引起我的注意:

这堆石头,非常像人工加工的石块,并且让我想起黄花城二道关东侧支墙的墙体,只有历经非常久的历史年代,才会被深埋泥土之中。

而这一处的的石块,更接近疑似城堡④、⑤所使用的条石。

(距离起点3.30km 当前海拔621m) 

还有在第一座敌台附近所见的疑似墙体。 

 

小结:

1、上关城东侧的山坡、山顶上,存在大量的长城遗存:

这些遗存,部分与上关城墙体相连,再往上还有三处墙体不连续的遗存。这些遗存,按主要建筑点,本游记依次编号为①-⑤。其中:

疑似城堡①处观察到向南侧的墙体,我的判断是关城内外两道墙体交汇点处,所见墙体所围的空间可能属于上关城墙上的铺房(窝铺);②处与现居庸关东山箭楼的角楼及铺房(窝铺)设置极为相似;

上关城墙体至疑似城堡①之间仍有墙体,但并未完全相接,疑利用了一部分山险;

疑似城堡①与②之间有墙体连接,②以上墙体不再连续;

疑似城堡①、③规模较小;

疑似城堡②、④、⑤三处均为不规则的环形墙体把整个山头围在一个空间内,城堡形态非常明显。

 

2、这是什么时代的长城,走向何处?

萧老师评论说:上关是燕秦以至北魏的居庸关所在,隋唐以后的居庸关所在地也多在此处。但北齐的居庸关在了居庸外镇--现八达岭一带。上关东西两山很可能遗存有明以前的长城遗迹。

上关外侧的疑似墙体,应当是山顶等级很高,越往下,等级逐次降低。--确实如此!

另外,上关城东侧山顶东侧,应是碾盘沟,向北可通水长城东侧的垭口。由于水长城以东没有修墙,导致水长城形同虚设,难以起到防御的作用。四桥子村南有东西向的大沟,向东可通德胜口。因此此地是内口紧要之处。

因此此次所见墙堡,可谓重大发现。有可能是前代堡寨,明代曾经修缮。

我也曾想过,在山顶堡寨与石墙的尽头,向下是林木遮蔽的陡崖,其下是宽漫的山谷,隔山谷对面山上是否还有遗迹?或者,在最后一座城堡处,一些碎石延伸处,不是简单叠垒的条石,而是墙体的延伸?--那么,这上关城之上的连城连寨与墙体,会是明长城的防御体系的一部分吗?

 

就如同城堡1东北侧,堡墙外侧有数级台阶,指向城堡2所在的山头。或许,这种台阶,其实是一种暗示,是一种路标?

 

3、文物部门可能这一墙体与堡寨的分布

再仔细阅读上关城西侧墙下的文保碑碑文,又有新的认识:文物部门应当是掌握东侧山顶的数座寨堡的。但长城遗产网并未标记,文保碑的介绍也没有明确建筑类别与名称、修建朝代,应当是没有做出结论。碑文如下:

“上关城,位于南口镇西四桥子村附近,南距居庸关4千米,与南口城、居庸关城、八达岭关口共同构成关沟军事防御建筑体系,因其居南口城、居庸关之上而得名。此处地势狭小,东西两山夹峙为关沟最窄点,极易适合防守。明洪武年间(1368-1398),徐达率军攻占北京,驱蒙古势力北循,曾于此设守。现上关城存西山两道人字形墙体及烽火台,墙体为砖石结构,东山山顶存人工垒砌的寨堡多处及部分边墙……”

 

4、与11路军记录的对比:我们多发现一座堡寨

在整理本游记时,搜索到了11路军《行走长城:上关城(2015.7.11)》以及另一篇不知作者所属的《寻访南口城和上关城遗址》两篇文章,均有重要参考意义。

其中11路军标记了4座小古城。

(11路军的下图是示意图,方向并非上北下南)

 

我记录的5个疑似城堡,疑似城堡①-④分别对应11路军的石城1-石城4。

疑似城堡④以后,11路军开始下撤,而我们仰望上方,发现山崖边还有墙体,于是发现了⑤处的城堡。

 

5、这数座堡寨疑为北齐长城遗物

11路军文中说:”有史书记载:'其城上跨东西两山,下当两山之冲,为堡城。周围二百八十五丈,南北城门楼二座,敌楼二座,偏左为东西水门。护城墩:东山二座,西山二座……’” 照这么说,属于明上关城的范围,应不包括上方的城堡(与上关城墙体相连的①②两处,也即11路军所标记的石城1、古城2,仍有可能是明上关城的延伸)。

我想推测这数座堡寨为北齐长城遗物。至少疑似城堡③④⑤具备相似的特征。而疑似城堡①②,很可能是北齐遗存,但曾经明代修缮。

1)与下方上关城墙体有明显区别

石块形制的区别:上关城墙体的石材与上方城堡的石材,材质基本相同,概因就地取材之故,并无区别;但构成上关城墙体的石材,边角浑圆,较为不规则;上方城堡的石材,则是规则的条石。

石块间粘合状况的区别:上关城墙体使用三合土或黄土粘合,而上方城堡为毛石干插墙体,不使用粘合剂。这一点也分别符合明长城与北齐长城的特点。

上关城墙体:三合土或黄土粘合,石块偏不规则。

 

上方堡寨墙体:规则的条石干插墙体,无粘合材料,大条石之间的缝隙,由小条石填塞。

 

2)与他处保存较好的北齐长城高度相似

密云北石城新云蒙山景区内的据称保存最好的北齐长城有高度相似性。北石城的明长城没有完全叠压北齐长城,以致数段北齐长城与明长城平行并存。其中明长城明显使用三合土粘合,石材为不规则形状;北齐长城没有粘合剂,但石材打磨成规则的条石,大条石之间的缝隙用小条石填塞,虽然为干插墙体,但保存状况非常良好。

双墙并存

 

明长城墙体

 

北齐长城墙体

 

另外,各地驴友所发独石口的北齐石墙、山西北齐石墙,也符合这一特征。

3)北齐居庸关不在今上关处的解释

根据活力的荒野老师的《天下第一雄关——居庸关》,“在北魏至隋朝时期,这里是军都陉内居庸和军都两关并存。《新唐书》记载:“昌平县北十五里有军都陉;西北三十五里有纳款关(即居庸故关),亦谓之军都关”,这里说的居庸故关,并不是现在的居庸关,而是再往北4公里的上关。《新唐书》又载:“怀戎县东南五十里有居庸塞------实天下之险,有铁门关”。可见当时居庸塞在外,军都关(纳款关)在内,的确是两关并存。”

因此,即便北齐居庸关设在了居庸外镇(八达岭)处,但上关应是纳款关所在处,仍有可能山顶的堡寨属于北齐。

 

6、疑似边墙与堡寨的联系

我们下撤的路线,即前图中的线段❷,疑似墙体可能与疑似城堡③-⑤构成一道完整的防御体系,这几处遗迹基本在一条线上,并且有相似的特征。这条防线的走势,与居庸外镇的八达岭-水关-香屯一线的北齐长城相为呼应,构成军都陉双关的双防线。

 

7、东侧关城内墙的走势

在疑似内外两道关城墙体交汇处观察,内侧关城墙体的走势应沿绿色线段走势向下延伸;而我们上山所经过的路线❶处,却又疑似借助巨石与夯土构筑的墙体,因此,其具体走向,尚且存疑。

 

8、继续向东,还会有这些边墙堡遗迹的延续吗?

会是个永远的谜吗?

会有人揭开这个秘密吗?

 

2020-5-31,6月1日补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