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长城||我如此近地贴近你的身边,却依旧未能看清你真实的容颜--北京平谷区将军关段长城

 客舟听雨 2021-09-22

酝酿多次终成行

临近雨季,天气状况有点难以捉摸。从周三到周五,天气预报一直在雨与多云之间切换。如果有雨,这个周末是无法出行了。

直至周五晚上,平谷的天气预报才又切回多云状态。于是最后一刻,决定周六踏上早已经筹划多次的将军关之行。

早上6:10的H52,平谷畅观楼换乘H29,到达将军关已经是9:20。

由于疫情管控原因,公交车在远离将军关旧村的南口抛下最后的乘客,我们需要沿231省道公路走一段。

 

道路穿行在宽漫平坦的两山之间的开阔谷地之间,这样的地势,即是《四镇三关志》所言“通众骑,极冲”,因而是极为重要的关口。

前方的山笼罩在薄雾之中,云与雾交织在一起,这样的天气,少了些酷热,倒是适合户外活动。预报的多云,应当不会有雨。

(距离起点0.10km 当前海拔219m)

已经可以看得见东侧及北侧山梁上的城墙。关口西侧山势险峻,公路对面,即是高达数十米的大断崖,被称为大坝墙。大坝墙上方有一段残墙,中间连接着2座敌台,上方止于另一段绝壁。东侧山势稍缓,城墙延续到鹰嘴楼后转向南行。地势向低。

(距离起点0.32km 当前海拔220m)

山谷中的河名将军关石河,只见干涸的河道,未见滴水。河东岸是开发商统一开发的住宅,也是旧将军关村所在。

(将军石河,距离起点0.36km 当前海拔219m)

行走1公里多,到达将军关。连接旧将军关村的2座跨河小桥仍然封闭。隔着河,可以望见将军关城北墙及东侧的城墙,墙体经过两座尚为平缓的小山包以后,直达断崖之上的山峰,也即这段长城的最高点鹰嘴楼。

(距离起点1.74km 当前海拔233m)

桥头即是进京检查站,再往前就出京了。人工筑砌的陡直的河岸似乎阻挡了道路。恰好有人置了一架简易的木梯,而对岸则有数级台阶可以登上河堤。

(距离起点1.95km 当前海拔229m)

不寻常的面向关内开设的礌石滑道

经修复的将军关城北门,被金属栏杆圈在里面,包括平谷36号敌台。关城名将军石营城,城北墙与边墙相接。

关城前面的一座孤锥,形同耸立的将军,即是将军石。将军关又名将军石关,即得名这座岩石。

这座营城北墙一个显著的特点,是面向城堡内侧的墙体上,有规律地开设有多道礌石滑道。礌石是向攻城者投放的,为何会向内设置礌石滑道?这是此处一个反常的设置。

(距离起点1.99km 当前海拔231m)

将军石上原有“将军石”石刻,原件无存。今人复制了两方石匾,镶嵌于石柱上。

关城北门西南侧,疑似关城的东墙,残留部分石墙。

(距离起点2.15km 当前海拔249m)

离开关城,寻路沿墙东行。

(距离起点2.17km 当前海拔260m)

站在墙上北望,将军关石河的上游,竟然波光粼粼,一泓清水,藏于群山之中。原来水都被河北独享了。

(距离起点2.17km 当前海拔260m)

疑似传说中的墩堡

河的东岸,关城东北角,有一段护坡墙围护的土台。那是什么?

想起驴友布衣行者的游记《徒步平谷石长城:从彰作关到将军关》一文说:“关左右各建墩堡1座驻军戍守”,此处所说墩堡,所指为何?具体位于何处?此说依据出处为何?眼前的这座土台,会是其中一座墩堡的遗址吗?如果不是,那两座墩堡又在何处?

此处已经位于关城之外,会不会与墩堡并无关系?

不过,在关城之外,根据《明蓟镇长城考古报告》,将军关北侧至陡子峪,沿山口还分布有三道拦马墙,就是说,这座土台,虽位于关城之外,但仍处于三道拦马墙之内,如果是墩城遗址,仍然有与关城互为犄角狙击来犯敌寇的作用。

(距离起点2.19km 当前海拔258m)

疑似将军关北的拦马墙

《明蓟镇长城考古报告》,将军关北侧至陡子峪,沿山口还分布有三道拦马墙。此次没有出关进入河北境内,也无法近前踏访这三道拦马墙。举目北望,基本不抱希望会发现什么线索。

但是,在疑似墩堡的对面 ,西北侧山崖之下,林木掩映之中,还是有一道墙体痕迹。那道墙,会与拦马墙相关吗?

没有留意,平谷35号敌台已经错过,应当在这段墙上。封顶经过修复,既看不出初始的状态,也体现不了修复前的状况,不伦不类。

(距离起点2.30km 当前海拔263m)

墙体被村路切断,路口东侧即是平谷34号敌台。现在台基为石台,靠近关城的敌台,按说规格会略高,一般会包砖,因此现存的34号敌台,不知是否经过了修整。从34号敌台之后的墙体看,修复后的墙体或许没有原有的墙体宽。

(平谷34号敌台,距离起点2.30km 当前海拔263m)

离开将军关村,沿墙体东行。可能是村口的桥已经封锁,并且已经过防火期,因此没有遇到阻拦的。

(距离起点2.42km 当前海拔284m)

 

 

向西回望,是连绵高耸的群山,直逼苍穹;山岭之上,云蒸霞蔚,山与天齐,天与云相接;山谷之中,是清凛的河水;青山秀水,如俏丽清纯的山野村姑,临镜试妆。

(大坝墙,距离起点2.45km 当前海拔292m)

那段名为大坝墙的绝壁之上,边墙蜿蜒直上,越过一个山头,垂挂于绝壁之下。

途中惊飞3只野鸡,也是一种惊喜。

 

平谷33号敌台,修复成包砖形制,不知修复前是什么样子了。应当很残破,网上应该还能搜寻到未修复前的照片。平谷的长城保存状况不是很好,却热衷于造新长城,造新文物。

(距离起点2.53km 当前海拔333m)

墙顶上用于修复墙体的岩石,有很多都保留了火山岩的气孔。此处应当有火山。想起网上有说法,平谷有北京唯一的火山。事实上,沿长城而行,就发现密云,怀柔等处均存在火山遗存;又有说,将军关长城是北京市内唯一的石长城;还有说,长峪城的圆形敌楼,是北京唯一的圆形敌楼。此等唯一,都过于极端,言过其实,谬之千里。

平谷32号敌台,只修复了个底座,为包砖形制。
(距离起点2.82km 当前海拔380m)

自此往上,墙顶修成没有台阶的斜坡,而偏偏这一段又是一个大的爬升,斜面上腿脚吃力,肌肉酸楚。坡度过大处,还需寻找平衡,很是耗费体力。

终于走完这段艰难的上升斜坡,坐在这座敌台边沿喘口粗气,猛喝几口水,休息一下。云雾散去,阳光开始直射在头顶,拿出帽子与头巾遮阳吸汗。

脚下的敌台为平谷31号敌台。修复后为石台,不知是否遵循了原貌。
(距离起点3.15km 当前海拔498m)

平谷30号敌台,亦是修复后的石台。过此台,是第三段爬升,墙体直上鹰嘴楼所在山崖。
(距离起点3.31km 当前海拔505m)

远远看上去,右前方的崖壁上,似乎是一堵摩崖石刻,“摩崖石刻”之下,有一段墙体。那是什么?古代遗存,还是准备开发的现代景点?我们能够到达那儿吗?

浓密的荆棘灌木丛,似乎闪了一条缝,直通那段墙体和“摩崖石刻”。

遇见疑似火烧岩

一堵巨石阵,横卧在前方的墙体上。

(距离起点3.51km 当前海拔504m)

 

仔细察看巨石阵,有黢黑的火烧痕迹。

也曾想过是否会是雨水长期冲刷的痕迹,常见于季节性瀑布背后残留的水痕。只是孤立于陡坡上的巨石,不会有雨水持续冲刷,肯定不是。所以,火烧的可能性更多。

发现有两条支墙的四岔结点

北侧支墙1

墙体向上垂直爬升处,左侧有一条小路,贴近鹰嘴楼所在的山峰下的峭壁前行。骆驼在前,察看这条小路。

(支墙1,距离起点3.57km 当前海拔522m)

 

前行不远,我们先后看到脚下是一段墙。这儿的墙体,不会是现代构筑物。

小路仍然在向前方延伸,明显的墙体消失,脚下是陡峭的土坡。北侧崖壁下的幽谷,是沥水沟,连通着陡子峪及将军关长城东侧的沟谷。

这条山路会是通向哪儿去?会是环绕这座山崖而去吗?但前方不再能识别出墙体,或许山路向下而去,通向下方的沥水沟?

--也许我们应当继续前行,一探究竟,或许会有更多的发现。只是今天的目的是这段边墙,没有坚持前行。

也许我们就此错过了什么,错过了可以探索将军关长城段历史谜题的线索与信息。

这段墙,且为支墙1。

南侧(内侧)支墙2

回至刚才的岔路口,主体城墙仍然在向山崖上方爬升。本以 为此处是一处三岔路口,就此往上攀登。

(四岔结,距离起点3.82km 当前海拔531m)

却见右手边,南侧,干枯的灌木堆间,似有一条小路往右延伸,方向正是在下方远远地所见的“摩崖石刻”与那段墙体。

绕过这堆枯柴,果然在林下发现了清晰的山路。山路也在一段崖壁上方行走,有些地方用树枝做成梯状道路,这该是现代构筑物。

林木稀疏的崖壁边缘,可以见到一段陡峭的墙体,这就是我们在下方所见的墙。

(距离起点3.92km 当前海拔523m)

 

 

而那面“摩崖石刻”,则是劈山斩崖所留下的崖壁,并无石刻。

山径与墙体随山崖前行,前方崖壁转弯处,视野霍然开朗,不远处南侧的山脊上,正是主体边墙。而脚下的山径,正通向主体边墙的一个垭口。如果从此处前行,将绕过鹰嘴楼。我们还是选择返回至刚才的岔路口,沿主线边墙上行。

(距离起点3.96km 当前海拔532m)

三岔结实际是四岔结点

证实这是两段支墙以后,刚才的三岔路口就成了四岔结点,如下图左半部分所示:

继续上行。翻越一段书页一样的页岩崖壁,墙体有少许山险墙,斩山为崖而形成的墙体。

(距离起点4.20km 当前海拔570m)

二见火烧崖

崖壁上也有类似火烧的痕迹,地下还倒着半截应当是从页岩壁上劈下的石材。在山顶的三岔结点以后未经修复的墙体上,也见到了构成墙体的这种石材。

这些火烧崖(岩)的痕迹,相信不是妄测。当初原始的山崖,应当更为险峻,无路可通。为了开辟一条通路可达上方制高点,劈山斩石,包括用火烧的办法,然后以水浇之,在热胀冷缩之中使山岩急骤变化,以致炸裂,从而将第一次所见挡路的山岩清除半扇,使得墙可以顺利通过;此处的火烧崖,除了修通道路,还将劈下的石材用于修筑边墙,达到一举两得之结果。

登上崖顶,可见北侧的沥水沟。山崖壁立千仞,看不出支墙1的痕迹,但能看得出这座山峰的险峻。

山顶还有一段相对平缓的路。

(距离起点4.23km 当前海拔601m)

 

靠近崖边,有一座向北凸出的平台,平谷7号马面。这也是一座经修复的崭新的新造文物。
(距离起点4.31km 当前海拔626m)

三见火烧岩(崖)

山顶之上,有人工铲削的山体,形似堡砦。崖壁上多处火烧痕迹。这些火烧崖的痕迹,作用更加明显,使得山顶自然形成的不规则的地貌平整可以容纳兵士、炮台、铺房甚至堡砦等,打造一个完美的坚固的防御阵地。

(火烧岩,距离起点4.37km 当前海拔648m)

岩缝间的裂隙,似是火烧以后又经水激而炸裂的纹路。

山顶的三岔结

此处也是一处三岔结点,一条边是自将军关而来的边墙,一条边是往南通向彰作里关的边墙,另一条则是通往鹰嘴楼的支墙。

下图:左前方是通往彰作里关方向的边墙,右侧是通向将军关的边墙。

(三岔,距离起点4.39km 当前海拔658m)

通往鹰嘴楼的支墙,为本次行程的支墙3。

(距离起点4.39km 当前海拔658m)

 

寻找炮台

山顶平坦的凹地,会是安放火炮的炮台吗?

根据《明蓟镇长城考古报告》,三岔点附近有两座炮台。具体在哪个位置,无法识别,只能猜测了。

或者,如果这是炮台,在山顶这样相对平缓内凹的空间,会是铺房的基址吗?

四岔结与三岔结构成的图形

这处三岔结,如下图的右半部分所示。之前的四岔结,形似一个英文字母K,山顶的三岔结,则形似一个英文字母L。两个字母连在一起,构成KL的连体字母图案。

其实这四岔边+三岔边的防御工事,基本可以判定,完全是为了拱卫鹰嘴楼所在的制高点,控扼北、东两个方向沟谷的来犯之敌,从而确保将军关侧翼的安全。如此纷繁复杂的设施,还有多少是我们所不了解的?比如,相对平缓的山顶,会有更多的铺房或兵营吗?甚至,这座山峰,其实就是一座狭长的堡砦?

鹰嘴楼(又称一座楼),平谷29号敌台。这座崭新的为砖台,这些敌台的形制,已经无法分得清哪一座是空心敌台,哪一座是空心敌台。
(距离起点4.49km 当前海拔673m)

鹰嘴楼规模较大,楼顶平坦开阔,三面皆是悬崖峭壁。站立楼顶,可俯瞰四方,西至将军关,北至沥水沟、陡子峪,东至地势稍高的一座山峰。

树化石与火山活动的痕迹
从鹰嘴楼往三岔结返行,数座巨大的树根基座的化石吸引了我们的注意:

这些树根的化石,依然保留着树皮与树根的纹理、根茎的凸出形状,似乎依然扎根于泥土之中。这些树根化石构成化石群,规模壮观的化石群。这样的化石群,应当是火山喷发将根干燃烧而树根被火山灰掩盖而石化的结果,应当是燕山造山运动的结果。岩浆未喷发出地面的,在地下凝固后再次被挤压抬升,形成巨大雄伟的花岗岩山体,如云蒙山、鳞龙山等,喷发而出的,如怀柔十八蹬、铁矿峪、密云新城子附近的火山遗存。鹰嘴楼附近的边墙墙体,发现有大量火山岩,山顶大量应当是火山活动形成的树根化石群,表明此地或许是火山活动的结果,但其岩石构成,有部分沉积岩,大概是火山岩喷发后与原有的沉积岩混杂的地貌。

一段设施复杂齐全似有关口的墙体

离开山顶三岔边,继续南行。鹰嘴楼是本段最高点,往南地势较低。从三岔往南,基本就是未修复的毛石墙。下图这段墙体,即是我们察看支墙2时所见到的主体边墙。

(距离起点4.65km 当前海拔666m)


未修复的墙体局部,与三岔边相接的墙体。

设施之:墙体缺口,疑似无名关口

前方山脊垭口处,墙体有一个缺口,缺口处有条山路,就是支墙2绕过山崖与主体长城再次会合的路。

墙体向西,有一个立面。这种立面,一般判断是不同工段的衔接之处。

墙体上的页岩,与之前中途中所见山崖的岩石类型相同。

设施之:敌台

平谷28号敌台(又称二座楼),损毁较为严重,只剩下土芯。台顶有大量碎砖,正因为是砖台,才更容易遭到人为的破坏。
(距离起点4.83km 当前海拔620m)

设施之:马面之1

平谷6号马面,正处于垭口上方,可俯瞰东侧沟谷。

设施之:未实地识别的炮台

另外,按照《明蓟镇长城考古报告》,此段亦有2座炮台。我们依然无法识别。再有,《明蓟镇长城考古报告》所记载的敌台、马面、炮台,与现长城遗产网地图的标记并不完全相符,不知是否有后期认定的变更。

(距离起点4.87km 当前海拔615m)

设施之:上兵道1

此行所见到的第1座上兵道(便门),在边墙缺口北侧。

(距离起点4.95km 当前海拔601m)

墙体缺口北侧,从上方俯视,可见林木缝隙之下,似有一段坍塌的墙体。那是什么?

从缺口处往下寻找察看。

(距离起点4.96km 当前海拔600m)

 

设施之:第1道拦马墙
林木掩映下,一道残墙拦在山口下方的坡上。根据此处山口地势,无疑,此当为拦马墙。

(第1道拦马墙,距离起点4.99km 当前海拔596m)

设施之:第2道拦马墙
往下方探察,无意间看到下方还有更加壮观的墙体,高数米,自三岔边方向一路逶迤而来。这样的墙体,因为斜倚在山坡之上,稳固性好,因而保存状况比长城主墙还要好。这肯定也是一道拦马墙,第2道拦马墙。

(第2道挡马墙,距离起点4.99km 当前海拔596m)

从下方仰视的第2道拦马墙。

设施之:第3道拦马墙

山路仍在继续向下。骆驼说,下面会不会还有?我说,那有可能,很多地方,拦马墙都不是一道,而是三道。于是继续下行,果然还有一道。

(第3道拦马墙,距离起点5.01km 当前海拔590m)

我们无法改变方向,专就此沟作更多的探察,于是返回上方的墙体缺口。

途中观察到第2道拦马墙在主体边墙西侧的部分。

(距离起点5.03km 当前海拔577m)

后来在墙体缺口南侧,也能够更直观地观察到这段拦马墙(主体部分,第2道)的概况。

设施之:马面2

垭口南侧,是平谷5号马面。此台与6号马面分守垭口东侧两侧,可见对此垭口的重视程度之高。

(距离起点5.11km 当前海拔584m)

设施之:上兵道2

5号马面前方不远,又一座上兵道(便门)。

《明蓟镇长城考古报告》所记录的马台数、便门数,并未能一一核对相符。但与遗产网的记载基本一致。考古报告所记录的炮台、便门,长城遗产网并不作单独标记,我们无法识别。但根据《四镇三关志》,这一带也确实布置了一定数量的炮台。

(距离起点5.13km 当前海拔585m)

墙体缺口,或为一座无名关口

墙体缺口的情形,如下图所示。北侧比较明显,是铲削山体的石壁,而不是后人拆除的墙体豁口。

关口正处于沟通边墙两侧纵横交错的宽漫山谷的垭口处。回望支墙2绕行过来的山路,如果此关口被突破,将顺势直下,将军关轻易可取。侧翼不守,主关危矣。

结合此段密集分布的敌台、马面、炮台、多处上兵道、多道拦马墙,可知此处防守重视程度非常之高。

因此,此处并非简单的一些孤立的军事防御设施,而是一道复杂的防御体系。此处不会仅仅是一处垭口,更是重点防御的隘口或无名关。

继续前行。前方一处高点,有一座敌台,为平谷27号敌台(又称三座楼)。

(距离起点5.28km 当前海拔609m)

此敌台为砖台,外侧基本保存完好,未见上方结构及建筑。从这几座敌台的别名,推测可能是空心敌台。根据《明蓟镇长城考古报告》,此台东侧亦有拦马墙,现场我们可能没有注意观察,没有看到。

27号敌台南侧不远,又一座上兵道,为本次行程记录的第3座上兵道。

(距离起点5.29km 当前海拔609m)

一段没有敌台等设施的垭口,疑有未标记的墩台

27号敌台西侧,又是一处垭口。部分墙体的垛墙保存较好。

墙体上方原来有密集的灌木荆棘,近期已经被清理掉,留下约十厘米高的茬口,极易扎伤腿脚或绊倒。

(距离起点5.34km 当前海拔617m)

这处垭口同样沟通边墙两侧的沟谷,却没有标记相应的敌台、马面,《明蓟镇长城考古报告》也未记载炮台,甚是奇怪。当然,此垭口离将军关稍远,墙体内侧山势陡峭,重要程度或许低于前一个关口。但定不至于是一处不设防的垭口。

在垭口内几处地势略高的高点,有数座疑似人工铲削过的土堆,极似墩台。

(疑似墩台1,距离起点5.42km 当前海拔606m)

疑台墩台2。这些疑似墩台,位置相对具有优势,可瞭望,可设炮台,可传递烽火。
(距离起点5.50km 当前海拔590m)

过此垭口,墙体再次向上,继续南行。

(距离起点5.81km 当前海拔566m)

 

平谷26号敌台(又称四座楼),也是一座砖台。砖墙部分保存,但残破较为严重,但不出上方结构及建筑。

根据《明蓟镇长城考古报告》,四座楼东侧亦有拦马墙,我们亦没有注意观察到。

(距离起点5.86km 当前海拔586m)

前方山头平坦处,有石台。

石台顶面及立面均经过人工铲削,根据《明蓟镇长城考古报告》,这一带分布有炮台、房基,其中房基为石质,倒很契合。

(距离起点5.93km 当前海拔601m)

这段墙体附近有两座上兵道(便门),也与《明蓟镇长城考古报告》的记录相符。

上兵道4。

(距离起点6.08km 当前海拔572m)

上兵道5。

(距离起点6.12km 当前海拔570m)

过一个小垭口,墙体继续向上。

(距离起点6.13km 当前海拔570m)

 

《明蓟镇长城考古报告》记录,这附近有一处烽火台,但长城遗产网没有标记。此处高点地势开阔,居高临下,可远瞰前方垭口与两侧沟谷,或为烽火台遗址。

(疑似墩台3,距离起点6.19km 当前海拔594m)

墙体与岩石间的空间空间,似是有意而为。《明蓟镇长城考古报告》记录这附近的炮台,会是安放于这些空间内吗?如果是,倒正好有利于炮台的稳定性。

还有一些石台,也是人工铲削的痕迹。这些石台,又是什么?生活设施?房屋基址?炮台遗址?

下一个敌台,平谷25号敌台。这座敌台是石台。根据《明蓟镇长城考古报告》,此段长城多座敌台外侧均有拦马墙。但自此

(距离起点6.33km 当前海拔573m)

后来在此处休息午餐时,回望这段墙体,东侧山坡上一段墙,应当就是这座敌台的拦马墙。此为我们观察到的第2段拦马墙。

将军关往鹰嘴楼方向的经修复而没有台阶的墙体,耗费了大量体力,到中午雾散云薄,气温升高,体力渐弱,浑身乏力,但沿途多暴露在阳光照射之下,找了好久,才勉强找到这段上坡前的墙体,有树荫遮荫,吃了午餐,又多喝了点水,体能才逐渐恢复。

(挡马墙,距离起点6.56km 当前海拔556m)

平谷24号敌台,这座也是石台。如果顺序无误且没有遗漏,这座敌台应当是《明蓟镇长城考古报告》所述的五座楼,东侧也应当有拦马墙。不过我们也没有注意观察到。

(距离起点6.56km 当前海拔557m)

此台被遗产网标记为平谷2号烽火台,分类为烽火台而不是敌台,可能是因其位置不在墙体上,不是面临下方的陡峭山体,而在墙体内侧。
(距离起点6.85km 当前海拔527m)

对面山顶疑似墙体

在2号烽火台与23号敌台之间的位置,无意间向东侧望去,一座山头上,林木茂密,似乎无路可通。面向边墙的山顶两侧,与这座小山其他地段明显不同,似乎是人工墙体。

(距离起点6.96km 当前海拔526m)

那真的是墙体吗?

那座山头,应与边墙相接,虽然现在看上去,无路可通,但也许曾经有路。

继续前行,山崖之侧,绝壁之上,居高临下,有一座敌台,为平谷23号敌台。

这座敌台为石台,保存状况较差。但环形的墙体,高出墙体的位置,还是可以判断出属于敌台。
(距离起点6.97km 当前海拔525m)

继续前行,山势向下。有一处下行的断崖,必须强行攀下。

行前骆驼曾问我是否攀崖,攀崖就带上绳子,我打算不攀崖。由于体重略大,重心高,体能、心理素质都有差距,下这样的断崖,对我是一件难事。好在有骆驼提供保护,先把我的行李带下去,然后再回头把我接应下崖。

(距离起点7.09km 当前海拔494m)

 

一处极易受到攻击防守薄弱的垭口

墙体继续下行,下方有一个较低的垭口,地 势低矮,沟通边墙内外的沟谷,极易成为敌虏攻击的关口。这座关口是最近一处下撤点,我们今天的行程,即是从此处下撤到将军关中心村。

(距离起点7.13km 当前海拔483m)

 

远处是数座连续的断崖,如同刀刃一般锋利的山脊朝向天空。正前方的垭口下,有一段十八弯的山路,也可以下撤到将军关中心村。越过这个垭口,沿边墙继续向前,则是彰作里关。

继续下行。垭口北侧,有一座向墙体外侧凸出的台子,平谷4号马面。
(距离起点7.16km 当前海拔472m)

 

垭口处的地势,往内外两侧的沟谷都很平缓,易攻难守。按说此处的防守应当更加重视才对。

(垭口,距离起点7.22km 当前海拔451m)

可是环顾垭口外侧,没有看到明显的拦马墙的痕迹。倒是山坡上数道似是自然形成的崖壁,不知是否经过人工铲削,起到挡马墙的作用?

(距离起点7.28km 当前海拔438m)

前方一座敌台,平谷22号敌台。这座敌台损毁也很严重,外侧包砖全都不见,露出的是里面的石芯。
(距离起点7.33km 当前海拔440m)

不过,从敌台附近的碎砖,还是能判断出这是一座砖台。

 

除已经观察到的一座马面、一座敌台以外,此处没有更多的防御设施,没有可以安放炮台的位置。难道,这是一处疏忽吗?还是有别的原因,或者别的防御措施?

前方即是连续的山体断崖。第一座有路可以绕行。

(距离起点7.45km 当前海拔433m)

 

崖壁西侧有山路盘旋向上。

尔后攀一段并不难行的陡坡,可以登顶。登顶以后,山脊上还有断续的墙体。然后有三座山脊上的断崖,途中还有两座敌台。

我决定就在此处的垭口下撤,不再翻越后面三段悬崖。

 

骆驼独自登顶再观察一段那段墙体,我在下方等候。这面石壁,岩体的纹理有基本水平的堆积和倾斜堆积两种角度,差异明显。这是靠山运动的结果。

等到骆驼下来,我们寻路下撤。途中遇到两段墙体,不知是现代的路,还是以前守墙军士修建并曾经走过的路径。

山路之下,是一段墙体。
(距离起点7.55km 当前海拔410m)

 

另一段墙体,是古时老墙?还是造林的护坡?

(距离起点7.65km 当前海拔371m)

奇怪的白灰山坡,疑似石灰窑址

下到果园,连接南侧十八弯下撤线路与直接下撤线路中间的低矮的垭口上,看到许多白灰,甚是奇怪。这些白灰,并非有什么施工项目,从仍然遗留的造林坑可以看出,白灰是开挖树坑时从土层下方挖出来的。

而且这一带有着数量远超出其他地方果园护坡或梯田合理的石墙,这些石墙的石材与筑砌方式,感觉很有沧桑感,或许不是近代所为。

特别是这面坡下的这道小墙,旁边是易塌方的土坡,都没有垒墙,却偏偏在有着坚硬岩石的地段垒了一段墙。这段墙,对于现代果园来说,显然没有必然,很有可能是古时遗留的墙体。

(距离起点7.76km 当前海拔332m)

这些白灰,这些石墙,是什么呢?难道白灰仅仅是岩石风化的结果?石墙仅仅是仅仅是现代果园的护坡墙?

有一个念头从思路里跃出,会不会是成群的石灰窑址?这些石灰,用于制作墙体间的三合土灰浆,也是就地取材。

再联系这个垭口的防御薄弱的表象,可能就有了合理解释,附近有大量石灰窑,也就有大量的烧窑兵士。一旦关口告急,可以迅速从山下增援。

而煤窑兵士的驻所,很可能就是上方所见到的疑似墙体。

如此以来,诸多疑问,就有了合理的解释。

可是,真相真的如此吗?

--一切仍然是一个谜团。历史的真相,依然隐藏在虚无缥缈的云雾之中。我如此之近地帖近长城,却依然无法看清他真实的容颜。

 

大概下午四点,开始下撤,顺利乘上平29公交车,并换乘到最后一趟17:20的H52返回。

 

小结:

1、将军关营城的礌石滑道为何向内开设

观察将军关段长城附近的地图可知,将军关-彰作里关段长城,分布于一条基本呈南北走向的山岭之上。山岭西侧,即是通河北兴隆陡子峪的开阔谷地,山谷继续向东北延伸,穿越燕山山脉,经兴隆、承德,可达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女真的势力范围。

而将军关段长城东侧,是另一条纵向贯通的沟谷,这条沟谷虽然比将军关所在的宽漫的山谷狭窄,却也是纵横交错,有多条山路可与陡子峪相通,游牧民族的铁骑,在冲击将军关受阻时,亦可分兵这条山谷,寻防守薄弱之处突破。突破以后,还可反向攻击将军关等边隘重地。嘉靖29年,庚戊之变时,蒙古骑兵即从古北口攻入,并攻陷师婆峪及将军关南的彰作里等处,大掠京东,史称庚戊之变。

因此,将军关城既要对外防御来犯敌寇,又要谨防他处破墙而入转攻此处的敌虏,礌石滑道向内开设,就不难理解了。

2、四岔边+四岔边及鹰嘴楼附近

支墙1、支墙2存在的目的,是环护鹰嘴楼所在的山头上的防御工事,包括戍守军士、山顶的炮台、山顶可能存在的铺房兵营。

3、无名关的谜题

这处山脊垭口处,恰好边墙有一处缺口。这处缺口,不像是近现代人为截断,而是当年修长城时有意而为。这个垭口,还存在着体系化的防御工事:

1)缺口内侧直通支墙2;

2)三道拦马墙;

3)2座炮台;

4)2-3座上兵道;

5)2座马面;

6)1座敌台。

这些复杂的工事,表明此处的防御绝不简单,因而这个垭口也绝不简单,可能是一处无名关口。

支墙1会是拦马墙的一部分吗?如果是,那这道拦马墙,将是从鹰嘴楼所在的山崖北侧,环绕鹰嘴楼所在山崖,转向南行,直至无名关南侧。

4、疑似堡砦

1)鹰嘴楼所在的山顶,会是一处堡砦吗?

2)平谷22号敌台西侧的山崖边,会是另一座烧制石灰的兵士居住的兵营或堡砦吗?

5、火烧岩与火烧崖的秘密

这些火烧岩(崖),应当是为了修通边墙、整体山顶工事而火烧遗留的痕迹。

6、疑似石灰窑址

如果疑似石灰窑与22号敌台附近的堡砦可以证实,则此处防守薄弱易攻难守的垭口,就可以合理解释了。

7、未标记的墩台及未能明确定位的炮台

可能会有若干座墩台,未在长城遗产网地网中标记;炮台由于长城遗产网不标记,我们就无法识别了。

 

2020-7-4,6日补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