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长城 ║再走河防口,重新品味这段长城

 客舟听雨 2021-09-22

河防口东段长城,以前走过两次,都是以爬山为主,走马观花,并没有有意识地与官方记录对比。

7月11日与我爱我的小红马、骆驼三人去上王峪遇村民阻拦,调头走了几十公里,到了河防口东侧,再走一次这段长城。

此次走到青龙峡景区西界外。

由于这段行程距离短,又是第三次行走,本不欲再写游记。隔了好久,再与《明蓟镇长城考古报告》对比,发现一些差异,决定还是整理一下,作为对这段长城的补课。

对于青龙峡景区内的长城,部分地段不在开放的道路上,仍然缺乏系统性地记录。

可能是设立了长城管理员的原因,通过果园的登山口被封死了,山下的一片停车场拆除,也没有见到收费的村民。

绕了两圈,还是在原登山口东北侧,饭店的后面,找到了可以登山的路。

第一座为河防口030号敌台,也即怀柔030号敌台。这基本是一座重新修建的楼子,原状只剩下残基和碎石堆。
(距离起点0.44km 当前海拔156m)

 

楼体较大,内部空间开阔,按敞楼复建为3×3券窗格局。至于原状是什么样的,已经无法确知了。敞楼内部没有使用筒拱廊柱支撑,因而中室面积较大,上层以木板相隔,隔板难以保存,至今未见到保存完好的隔板。

 

透过西南侧券窗,可以望见国道西侧河防口西段墙体,主线边墙之外,孤悬着一座烽火台,也被复建成类似空心敌台的模样。

(河防口西及034烽火台)

 

这段墙体为单边墙,河防口西侧未修复的部分墙体,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段墙体的特征,一直到慕田峪大角楼,都是单边墙为主的形制。经修复的甬道宽阔平坦,像现代建筑。
(距离起点0.57km 当前海拔174m)

 

第二座台子,在现有的长城遗产网地图上并未标识,为无名台。但在《明蓟镇长城考古报告》中记录为战台12。这座台子为石台,修建得较为简易,经过适当修复,原状不详。
(距离起点0.63km 当前海拔188m)

 

前方是029号敌台。
(距离起点0.64km 当前海拔189m)

 

这也是一座复建的楼子,原状只存基址。

(距离起点0.74km 当前海拔198m)

 

复建为敞楼模式,但内部有修复的局部廊柱,因此更不知是否与原形制相符。从内部空间看,面积比030敌台更大。

029号敌台与028号敌台之间,是一个垭口,两侧均有山道通往边墙内外,位置尤为险要。

前方028敌台,基本保持了原貌,保存状况较好。

(距离起点0.95km 当前海拔199m)

028号敌台与027号敌台之间,地势低平。《四镇三关志》载:“河防口关永乐年建,通大川,宽漫,通众骑,极冲。”因而这段边墙的敌台较为密集,防守极为重视。

(前方027敌台,距离起点1.02km 当前海拔203m)

 

027号敌台又是一座石台,《明蓟镇长城考古报告》中编号为战台11。
距离起点1.16km 当前海拔195m

 

这座石台基本保存了原貌,上有铺房残墙,山墙保存尚好,可见该台是单层建筑。对有铺房的墩台,是战台吗?是否应是敌台?考古报告分类有误吗?

(距离起点1.17km 当前海拔197m)

 

墙下的旧基础,比修复的墙宽一两米,会是墙体原宽度比现在更宽吗?

(距离起点1.18km 当前海拔198m)

 

026号敌台,又是一座复建的空心敌楼,原状不详。
(距离起点1.27km 当前海拔206m)

 

这座楼的内部,保留着部分券室的廊柱原貌。


 

025敌台,也是一座石台,应是有较大规模修复。这座台子在考古报告中编号为战台10号。

至此,发现这段边墙的敌台,有几个个明显特点:

1、敌台密集。

2、砖构空心敌楼与石质战台相间。

战台的年代应当更久远,以石台为主,也因此少受破坏。空心敌台基本都是隆庆万历年间修建,年代较晚,较多地使用了城砖,因而人为破坏严重。

3、空心敌楼内部空间大,规格高。

(距离起点1.41km 当前海拔249m)

 

这座敌台(战台)与南侧边墙相连处,像是一座桥梁,墙体间似乎并不相连。与其类似的,是火焰山堡北侧的那座墩台(战台)。


 

024号敌台漏拍。根据考古报告,这座楼仅剩楼基与两个角柱。

023号敌台,孤悬于墙体之外,面向山下的深壑。其下山势险峻,无法攀爬,此楼更多地起瞭望作用,故而修在贴近崖壁边缘。

(023敌台,距离起点1.59km 当前海拔292m) 

 

这是一座有支墙与主体边墙相连。

 

这座楼子也是复建,原物仅余楼基。复建的楼内空间开阔,也是一座敞楼。

 

经骆驼提醒,才注意到北侧也有支墙,也就是说,这座楼是双墙环护,类似大水峪东、小水峪处的有院墙的敌台。这道短墙为毛石干叉垒砌,与主体墙有较大差异,可能年代更为久远。

 

南支墙边,有碑座,从其体积,石碑应当不小。

 

回至主体墙边,观察南支墙。

 

主体墙边的北支墙。

 

022号敌台,又一座石台,考古报告的编号为战台9号。这座台子基本保持了原貌。
(距离起点1.69km 当前海拔327m)

 

继续往上,山势更为陡峭,西侧基本为万仞绝壁,敌台的瞭望作用大于实战。两年半以前第一次走这一段时,这段墙体石块松脱,甬道上保留着山体原始的岩石。本次所见,墙体明显经过加固。

(前方021号敌台,距离起点1.84km 当前海拔370m)

 

021号敌台,基本保持着原貌。
(距离起点1.91km 当前海拔414m)

 

自此往后,墙体与山险相间。前方一座险峰,高不可攀,有短墙筑于垭口间。

(距离起点1.94km 当前海拔419m)

 

墙体止于门槛之下,再往前,需要绕着山崖前行。

(距离起点2.05km 当前海拔416m)

 

绕行的路,是成熟的线路,较清晰。

(距离起点2.05km 当前海拔416m)

 

接近山顶的时候,参照路网的提示,我们避开绕行线路,直接向上攀爬。

(距离起点2.13km 当前海拔459m)

 

登上峰顶,四面尽是崖壁沟壑,大雾弥漫,岚烟四起,风光无限。

距离起点2.17km 当前海拔475m

 

回望来时的路,边墙修建在绝壁顶端,据险而守。

 

接近峰顶的崖壁上,断断续续的两段短墙,散落于崖边。这种墙,其实毫无实际意义,估计是用于计算工程量,向朝庭索要经费而用。

 

脚下就是万丈深渊,这对于恐高的我,还是有些惊心。

 

面向河防口峡谷的崖壁边,是020号敌台。这座空心敌楼也保持了原貌,保存较好。敌楼远离村落,被谁家放养的山羊占据。
(距离起点2.22km 当前海拔487m)

 

再北侧地势更高的顶,还有一座坍塌的敌台。那里是今天行程的最高点,有人称为北斗峰,也有人把脚下的这座山顶叫北斗峰,最高点叫做玉皇台,还有人认为北斗峰即是玉皇台。

 

与对面的北斗峰(且这么称呼吧)之间,又是一个垭口,又有一道短墙。

 

数处崖边的巨石上,三五成群的山羊悠然自得地昂立或者跳跃。这群山羊被放野了,几乎成了野生动物。

 

空旷的峡谷中,偶尔传来两声牧羊人呼唤羊群的叫声,尾音悠长,回荡在山间,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下一截短墙,也止于崖壁之下。途中留意是否有登顶之路,在一个岔路口,尝试了一下,没有走通,且放下继续前行。

(岔路,距离起点2.51km 当前海拔529m)

 

山体转折,峡谷出现一条西北东南的支谷,边缘尽是壁立千仞的陡崖。墙体再次出现,折向东偏南而去。北侧崖壁下,即是青龙峡水库。

(距离起点2.60km 当前海拔531m)

 

站在这截墙体上向南望,稍微留意,即可看得到北斗峰顶的墩台,及北坡的数段毛石垄,贴近崖边向下延伸。这样的墙体,也是形式之作。

(距离起点2.60km 当前海拔531m)

 

继续东行。青龙峡景区外,有人拼命叫喊,原路返回,估计是怕我们擅闯景区。也罢,景区我们就不去了。

(距离起点2.65km 当前海拔537m)

 

终于又找出一条通道,登上北斗峰。

峰顶的石台,大致是毛石墩台,坍塌成堆。这座石台为19号敌台,考古报告上没有记载。其实,这座墩台在南侧峰顶及北侧墙体上都能看得见,登顶的东南侧的山路也极为平缓,普查性质的考古调查竟然漏记,不是疏忽,而是偷懒了。

这座墩台,没有作为敌台的意义,是否应是烽火?长城遗产网的分类,是否不够准确?

(019敌台,距离起点3.11km 当前海拔547m)

 

墩台南侧,有断断续续的墙体。

 

墩台北侧,沿崖边的墙体,即是在北侧墙上所见到的断续墙体中的一部分。


 

019号敌台外侧,也有环形墙体。


 

向东南下撤的途中,又遇到一截矮墙。

(距离起点3.11km 当前海拔548m)

 

20号敌台及其下方的墙体,如同从天际垂落,直达人间。

(距离起点3.64km 当前海拔418m)

 

小结:

(一)长城遗产网与《明蓟镇长城考古报告》记载的区别

1、考古报告把沿线的墩台,分为敌台(空心敌楼)、战台、墩台(烽火台)三类,而长城遗产网统一标记为敌台(其中考古报告所标记的墩台即烽火台,分布于青龙峡景区内,本次行程中没有遇到)。

 

2、遗产网漏标029号敌台与030号敌台之间的无名台,即考古报告中的战台12。

3、考古报告未考察19号敌台。

4、019号敌台或为烽火台更合适。

5、027号敌台,考古报告作为战台,从其上遗存的铺房,或许分类为敌台更合适。

编号形式保存现状考古报告编号考古报告的保存状况
030号敌台空心敌楼经修复,砖大水峪台22号仅存楼基碎石
无名台石墩台经修复,石台战台12不详
029号敌台空心敌楼经修复,砖大水峪台21号存基址
028号敌台空心敌楼基本保持原状大水峪台20号较好
027号敌台单层石台,有铺房基本保持原状,石台战台11较好
026号敌台漏拍经修复,砖大水峪台19号不详
025号敌台石墩台经修复,石台战台10号较好
024号敌台空心敌楼经修复,砖大水峪台18号台基及两个角柱
023号敌台空心敌楼经修复,砖大水峪台17号存楼基
022号敌台石墩台基本保持原状,石台战台9号较好
021号敌台空心敌楼适当修复,砖大水峪16号台较好
020号敌台空心敌楼适当修复,砖大水峪15号台较好
019号敌台老式墩台,或为烽火台坍塌成堆

(二)这段边墙墩台的特点

1、敌台密集。

2、砖构空心敌楼与石质战台相间。

战台的年代应当更久远,以石台为主,也因此少受破坏。空心敌台基本都是隆庆万历年间修建,年代较晚,较多地使用了城砖,因而人为破坏严重。

3、空心敌楼内部空间大,规格高。

4、后期修建空心敌台时,保留多座旧墩台,印证了此处关联险要,此前修建的墩台质量较高,可以继续利用。这一点在后来小红马与独善其身老师、资深长城考古人员尚珩的沟通中,认为河防口一直是防御重点,非常重要,所以早在永乐年间就建起了当时算等级很高的墩台。后来到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大规模修建高规格边墙的时候,以前修的墩台还堪用,可以利旧,所以没有拆了重建,这样就出现了新旧墩台交替出现的现象。

5、部分空心敌台为复建,与《明蓟镇长城考古报告》的记录有较大区别,形制是否相同已经查无依据。

6、双墙环护:023号敌台、019号敌台均有双墙围护。至此,北京地区敌台外有围墙的,至少在河防口、大水峪、小水峪见到有4座,黄花城二道关口楼村北的敌台疑似也有围墙围护。估计整个北京的此类敌台数量还会进一步增加。

7、此段的旧敌台(考古报告所称战台),与上关城东西山的4座墩台非常相近,类似于准空心敌台,只是只有单层建筑。

 

另外,这段墙,特别是在021敌台与022号敌台之间,又有维修加固。

 

2020-7-11,24日补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