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长城 ║密云北石城长城遗存丰富,景区所称“北齐长城”或为拦马墙

 客舟听雨 2021-09-22

北石城长城,去年秋天我曾经经新云蒙山景区观察过一次,一个人独行,蛛网过密,又没有手杖,只简单观察了一段被景区称为“保存最好的北齐长城”就返回了。最深的印象,是在多个位置,均观察到双墙并行。

于是,对这段“保存最好的北齐长城”,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周六,又与独善其身、活力的荒野、我爱我的小红马几们老师一同,实地行走、探访北石城长城,恰好穿过这段边墙,也可向各位老师请教是否北齐长城的问题。活力的荒野老师因故未能登山,作伴探察边垣者实有三人。

 

(一)鹿皮关(石塘岭关)形势

今鹿皮关,即古称石塘岭关。白河流经此处,河道宽阔,水势浩然,上跨一座大桥,为水关桥。向北纵深处望去,两岸绝壁高耸,关口东北方向,绝壁之巅的山峰上,兀立着一座敌楼,居高临下,傲视河谷,雄峙四方,如玉树临风。我在云蒙山残长城景区(四座楼)东侧的公路上,曾经远望这座敌楼,远远地仰视,其如在云巅,气势恢弘。

(距离起点0.06km 当前海拔137m)

 

向南望,白河注入密云水库处,烟波浩淼,河口也有一座大桥,为白河大桥。

 

水关桥南侧,白河河道的近西岸,有一座筒状石锥,回来查《明蓟镇长城考古报告》,为考古报告确定的白马关台151号,为石塘岭关的西侧镇关台。这座敌台在密云水库蓄水后,被水淹没,已经彻底破坏,只存遗迹,现在所能看到的,或为黑龙潭景区在原址象征性地复建的一个标志。因此,长城遗产网并未标记这座敌台。

 

其实与其相对处,河道偏东侧,还有一座镇关台,编号为白马关台150号。

 

石塘岭关,《四镇三关志》记载:永乐年建,正关,河口宽漫,通众骑,极冲。迤东石门墩、大河口,夏秋雨水。阻马、打虎、安老鸭岭三墩空,通单骑。余通步,缓。

在没有修建密云水库以前,石塘岭关是一处极为紧要的关口,因而在此处设立石塘岭路,置兵驻守。那时候的石塘岭关,只在夏秋季雨季时可以阻马,冬春季节,河口水量不大,无法阻止敌虏骑兵,因此关口极为紧要。


上述《四镇三关志》对石塘岭关的描述,夏秋雨水阻马间是否应断句,或许可以斟酌,个人感觉,应是夏秋雨水阻马,阻马不是墩名,否则,夏秋雨水这项主语没有要描述的结果;其他处断句亦可讨论,如三墩空,大致应当是石门墩、打虎安(庵)、老鸭岭三墩,打虎安(庵)应为一墩名,老鸭岭或为一墩名;此处老鸭岭为一地名更合理,安老鸭岭就难以理解命名理由;正关与河口间或可不需断句。这句话按现代汉语断句,或许应当是:“永乐年建,正关河口宽漫,通众骑,极冲。迤东石门墩、大河口(夏秋雨水阻马)打虎安(庵)、老鸭岭三墩空通单骑。余通步,缓。”迤东以后,描述正关河口以东的关隘布局,其中夹杂着大河口的备注说明,后面对前述关隘布局中所涉及的三墩之空的险要程度进行说明;墩空与通单骑间取消断句,原因与之前《看山看水 ║闲议串条子墩》的考虑相同。

 

水关大桥西侧,是黑龙潭景区。

 

黑龙潭景区南侧,黑龙潭沟谷汇入白河之前的小桥南头,有长城文物保护碑,鹿皮关水关遗址。

 

长城文保碑上方偏南,崖壁上有一座残台,为密云553敌台。

(距离起点0.14km 当前海拔149m)

 

(二)揽山川胜景,伴清风明月

这段之字形现代墙体,上方有小路,可通山上墙体。

 

沿途蛛网密布,皆是鲜艳的花蜘蛛,有低毒,未尝试过,不知对人有无伤害,所以我遇到时,必是小心把蛛网捅破,再把蜘蛛拨到安全区。

密林中穿行,终于见到石墙。

此时没有留意,已经错过553号残台。

(距离起点0.56km 当前海拔192m)

 

西南崖壁之下,为黑龙潭景区,景区内沟谷纵横,往西一条主沟通往纵深处,连接南侧新云蒙山景区深处;往南一条支沟,通往新云蒙山景区的入口,并将脚下的小山岭与四周的山体切割成狭长的孤岛;孤岛两侧,皆是深渊;其东侧在石塘岭关内,因此防御的方向是西北的沟谷。

天气出奇的好,蓝天通透,白云悠游,清风相携,明月相伴。

 

途中所拍的滴溜山段(四座楼往东南折)长城,上一轮圆月,竟然也是通透,透出湛蓝的底色。

 

墙体就在两侧陡切的崖壁之上的山脊蜿蜒上升。林木茂密,遮蔽了脚下的墙体,也遮蔽了崖壁之下的沟谷。

 

前行不远,是一座保存基本完好的楼子,密云554号敌台。

敌楼下有护坡为水泥粘合的石墙,应为现代加固楼体所作。

(距离起点0.68km 当前海拔237m)

 

这座敌楼,虽然外观保存完好,但楼体应当已经受损,四周用数道钢箍加固。

 

对照考古报告的照片,楼体有两道大的裂纹(方向感似乎有误,裂纹或为西北面,因为我们大体从北往南-东南方向走,到达这个楼子走的是上坡),现在所见楼子,可能经过加固重修。

考古报告调查时,这附近植被尚且稀少,楼子周围视野更加开阔,墙体基本都暴露在视线之内。

 

楼内拱筒有一些裂隙。

 

通往上层的通道被从上面用古板或水泥板封住了。此处也应是木梯或绳梯。这与两周前见过的神堂峪的楼子基本一致,或许是因为同属石塘岭路而有共性吧。

 

从高处俯视,由于年久无从登顶,楼顶已经被灌木野草占据,只有墙垛上的封顶砖,依然完好。

 

离开155敌台,继续上行。前方又现两座敌台,右侧为密云555敌台,右侧为556敌台。

(距离起点0.88km 当前海拔300m)

拍摄之中的独善其身老师。

 

连自己都觉得这张照片帅的我爱我的小红马。

 

俯视远处的白河峡谷,在冬春少水的季节,这条河道,这条峡谷,这条断裂带,成为游牧民族突入中原王朝的天然走廊。

 

河中枯死的树木,树梢露在水面,这段白河,深度应该不会太大,就像以往沿白河峡谷徒步,特别是冬季走在冰上,可以清晰看见到河底。

 

555敌台。这座台子孤悬于墙体主线之外,外侧临黑龙潭一带的深谷幽壑,因此,其功能应更偏向于瞭望。通往这座楼子的山路,墙体并不明显。

(距离起点0.97km 当前海拔377m)

直到接近楼体,才有一段石墙。独善其身与我爱我的小红马两位老师均认为是可能是后建的。我的想法是,即使是后建,是无中生有地建呢,还是在原有的残墙基础上建呢?

(距离起点1.09km 当前海拔383m)

 

楼南侧悬门前,有台阶,有扶梯,两位老师认为这是后建的台阶。这一点没有异议,台阶与墙体相交处近年增建的痕迹明显。这些台阶的石条,或者来源于墙体的石材。

 

对应考古报告调查时的照片,这一点得到了证实,门为悬门,门下有石块垫起的石堆,通向楼门。楼门之下,还是有低矮的残墙,通往主墙。

 

这是此段行程,地势最高的一个敌台。

站在楼顶,俯视密云水库,视野空旷,山水交织,水天相接,水势漶漫,好不壮观。

(距离起点1.18km 当前海拔418m)

楼顶的铺房残墙仍在,四角有木柱孔洞。

 

556敌台相距很近。这是一座石台,考古报告分类为墩台,编号为D33。看来,考古报告的分类,主要考虑因素是:空心砖楼分类为敌台,以冠字为L(楼);实心石台有两类,一是战台,冠字Z(战),二是墩,冠字D(墩,基本定义为烽火台)。

(距离起点0.97km 当前海拔381m)

 

通往556敌台的石墙。 

(距离起点0.97km 当前海拔385m )

 

556敌台近景。其东南侧已经坍塌。

(距离起点1.28km 当前海拔391m)

 

对比考古报告的老照片,调查时东南侧尚有较高墙体与台相连,并且台尚未坍塌。最近的三十多年,损毁程度加剧不少。


 

(三)丰富的遗存

寻找“北齐长城”

离开556敌台,沿墙继续向东南方向前行。一路上植被茂密,难以下脚;蛛网密集,手中的手杖要不停地挥舞,如同孙悟空的金箍棒。站在墙顶,看不到下层我曾经看到过的“北齐长城”。

(距离起点1.28km 当前海拔380m)

 

于是,在一个墙体缺口处,我走下主边墙,往下探寻,还真找到了下层的墙。

回至主墙,继续前行。墙体转变处,可以看见外侧墙的侧立面,可以清晰识别墙顶外侧的垛口,也就第一次在墙上见到了下侧的那道墙。这道墙防的就是右手边的这条沟谷,北石城水关(《四镇三关志》所说的东石城)深处的这条沟。

这样的墙,葛老师与我爱我的小红马一致否定了北齐长城的可能。

(距离起点1.66km 当前海拔336m)

 

去年秋天,我在下边景区公路上所拍到的下方的墙体,有4米左右的高度,墙体整齐坚固,图片如下:

原来是拦马墙

那,此处为何会形成双墙并立呢?

回来后查阅《明蓟镇考古报告》,才愰然大悟,早一点查查资料好了。原来这儿是一道拦马墙,长有210米。原来如此啊。

不过,这道拦马墙的用意是什么?守口?护墩?

 

未记载铺房

前行不远,墙体上出现一处长方形墙体空间,应为一处铺房。这座印记,无论在长城遗产网还是考古报告,均未记载。

(距离起点1.81km 当前海拔335m)

 

实心敌台:与铺房有关联关系

铺房前约十米,是一座敌台残基,557敌台。这是一座砖台,却没有上层结构。结合距此不远的铺房判断,这该是一座实心敌台,守卫的士兵是宿营在不远处的铺房中的。这是西北方向拍摄。
(距离起点1.82km 当前海拔339m)

 

这座实心台规模并不算小,东南方向情形如下:

 

拦马墙的功能

从此台往下,墙体陡然下降,草木遮掩,难辨脚下道路,似是断崖。看了看路网,确实还要沿墙行走。

下方这个垭口,内侧(左手边,东北方向)直通密关路,即白河河谷附近道路宽漫的山谷。一旦骑寇突破此口,即可直取京城。那么,拦马墙是防这个口的吗?

按考古报告图示,拦马墙大致终止于555敌台东南侧不远,即垭口上方附近。

观察地势可知,这个垭口下方,是无路可通的峭壁,因此,虽然距内侧近,但并不是防守重点。那么,拦马墙还是守护555敌台,保护士兵安全的。

 

这段墙,三十余年前,在考古报告的调查中,墙体清晰,随地势呈阶梯状分布,拦马墙与主边墙并行,照片是这样的:


下图是去年秋天我在景区公路上拍到的照片。

 

过垭口继续往上,道路愈加难行。或者是高差一米五左右的大台阶,攀扯费力;或者是蛛网密布,灌木严实,路径不通。这种林子,一年密过一年,经过一个夏天,就把前一个年度驴友踩出的路径遮蔽了。

 

台状墙体

途中出现台状墙体。考古报告及长城遗产网均未记载。即使是台,也应是废弃的台,早期的台。

(距离起点2.12km 当前海拔316m)

 

第二段拦马墙的困惑

左手边林下是墙体,但墙体并不高大。照片无法识别石墙。

(距离起点2.22km 当前海拔327m)

右手边也是墙。照片亦无法识别石墙。

根据考古报告,这段仍有拦马墙。

只是,我们是沿主墙顶部前行的,此时内侧(左手边,东北方向)出现一段墙,那我们一直循墙体前行的主墙,此段变成了拦马墙了吗?而且,左手边如果是主墙体,未免太低了。

对拦马墙,遗产网往往不标注。考古报告只是文字描述,图示并未标记。

不解。或许,秋季季节时,视线开阔,才看能清墙体,才能识别得更清楚。

(距离起点2.22km 当前海拔327m)

 

圈墙

紧接着,是墙顶出现一段圈墙。这段圈墙,是又一处铺房吗?

(距离起点2.24km 当前海拔333m)

 

内侧墙上的无名墩台
圈墙处不远,内侧墙体上出现一座墩台,此无名墩在考古报告与长城遗产网均未记载。

结合刚才所见圈墙,应也是与此墩台配合的铺房。

(无名台,距离起点2.24km 当前海拔336m)

 

从圈墙往下,墙上道路更加难行。于是我们放弃后面的三座敌台,返回至刚才的垭口处下山。

 

长城遗产网未标记的战台

从下方的景区公路上,可以仰视我们所放弃的2座敌台。

558号敌台,视线之内,却是相离不远的两座敌台,按其位置,559号敌台相距较远。这又是什么原因?

2座敌台中,西北方向1座为砖台,未见上层结构,或为实心台,附近应也有铺房;东南方向1座为石台。

  

查阅考古报告,才知石台为战台,编号为Z13;长城遗产网未记载。

 

这1座才是589号敌台。亦是砖台,未见上层结构,应为实心台,附近也应有铺房。

 

小结:

1、发现2座考古报告与长城遗产网均未记载的疑似未记载石台;

2、发现2座考古报告与长城遗产网均未记载的疑似铺房,分布在实心敌台附近;

3、记录1座考古报告有记载、长城遗产网未标记的战台;

4、第2段拦马墙与主边墙的走势问题,待核实。

 

2020-9-5,8日补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