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长城||云中未谙崖边路,回首方惊边墙险——行走平谷黄松峪至黑水湾段长城

 客舟听雨 2021-09-22

2月14日,与骆驼、信君约了行走平谷黄松峪东段长城。

 

满满的令人感动的乡音,那是守卫长城的士兵的后代所形成

比约定时间早了半个小时到达平世纪广场,在肯德基要份早餐等待。

服务员的口音中,竟然满满的都是皖北方言,那是我的乡音啊。一时有些感动,无比的温馨。那口音比天津话、延庆话更加纯粹,更加接近皖北方言。

再细想,为何会有这么纯粹在乡音在此地出现?

记得在一本志书,说到清代某个时候,人口仅1000余户。可见此地乃地广人稀之处,在现代人口大幅度增长以前,此地人口主要由守边的军士及家属构成,长此以往,兵士所操的家乡的口音,便形成了本地方言。而明初北方守边的士卒,多由徐达常遇春所率的皖北士兵构成,故而,平谷话与皖北方言极其相似。不似天津、延庆话,除皖北方言的影响外,还掺杂了山西等地兵士口音及后来各地天津通商各地流通人口的口音,故而形成独特的方言,却又有皖北方言的影子。

 

黄松峪段长城的基本情况

黄松峪段长城,明代属蓟镇马兰路将军营下。《四镇三关志》载:“黄松谷关,永乐年建”。边城嘉靖三十年建。

文保碑介绍道:长城-黄松峪段,位于黄松峪镇黄松峪村,地处黄松峪水库大坝东、西两侧山体上,距黄松峪村北约1千米。黄松峪段建于明初,明嘉靖三十年(1551)建造边城;嘉靖三十六年(1557)、三十八年(1559)、四十四年(1565)、隆庆元年(1567)曾进行修缮;隆庆三年(1569年)至万历元年(1573年)建造空心敌台,属葡镇马兰路、墙子路管辖。2013年曾对黄松峪水库相邻的东、西侧1777米墙体和3座敌台进行了抢险修缮。此段长城长6111米,墙体大部分以山石垒砌而成,是典型的石边长城。其上建有敌台14座,其中一座是平谷区唯一一处圆形敌台。另外,墙体上原还建有黄松峪关,在今黄松峪水库大坝处。 

(距离起点0.89km 当前海拔211m)

 

需要说明的是:碑文所述始建于明初,应仅仅指关塞与黄松峪城堡。另外,根据《四镇三关志》,这段长城应全部属于马兰路。

修复后的石墙,适当保存了部分原貌,外侧垛口已失,敌台仅剩基座。

(距离起点0.99km 当前海拔227m)

 

平谷区长城段56号敌台。

(距离起点1.01km 当前海拔234m)

 

4座特有的其他墙体设施

平谷区长城段其他墙体设施4,是一座向内跨出的台子,残高略低于经修复的墙体顶部。《明蓟镇长城考古报告》分类为附墙台。

但是,附墙台一般是增加对外攻击的面的,向内跨出,起何作用?是何功能? 

(距离起点1.05km 当前海拔237m)

 

仅仅相隔数米远,又是一座,3号其他墙体,也位于墙体内侧。

这些墙体,是废弃的早期台子吗?

(距离起点1.06km 当前海拔240m)

 

数米十远外,又是一座,2号其他墙体,也位于墙体内侧。

(距离起点1.10km 当前海拔250m)

 

十余米后,是第4座。

这些位于内侧的台子,当初就是这么矮吗?是因为这段长城多次修缮,废弃的早期台子吗?否则,其功能是什么?

(距离起点1.12km 当前海拔253m)

 

这是一座外跨的附墙台,遗产网与考古报告分类相同,遗产网为17号马面。

(距离起点1.16km 当前海拔264m)

 

一座未被重视的山顶圈城

下图是55号敌台。

(距离起点1.27km 当前海拔286m)

 

这座敌台是一个三叉结点。右侧是内线支墙,左侧为外侧主线墙体,往下是往黄松峪方向的墙体。

(距离起点1.30km 当前海拔287m)

 

这座敌台与54、53、52及位于内侧支墙的16号马面构成一座封闭的圈城。考古报告提到了这座圈城,但并没有单独作为城堡列示;遗产网只标了墙体上的敌台马面,没有标记这个圈城。

下图:正前方是黄松峪关方向,左侧是内侧支墙,往下是外侧支墙。

 

构成圈城的敌台与墙体示意:


 

这座城位于北、西两面悬崖峭壁的山坡顶部,内线支墙地势略高,圈城斜倚在山坡之上。能见度好的时候,俯视西侧的黄松峪水库就在脚下的悬崖峭壁之下,陡崖千丈,凛然生风,绿水如碧,风止水静,千山万壑,奇峰险岩,直逼入视野之内,好不奇伟。

(下图由骆驼提供)

 

而如今浓雾紧锁,人在云中雾中,数步之外,云雾障目。隔狭窄幽深的深堑,对面的崖壁几不可辨。人在墙顶行走,如入山水长廊,不知脚下凶险。 

(距离起点1.35km 当前海拔286m)

 

圈城内部有大量房屋基址,可驻兵数量不在少数。

(距离起点1.43km 当前海拔285m)

 

脚下就是深渊深渊,身边亦云亦雾,缥缈缭绕,如一堵障墙。

 

过度饱和的水汁从浓雾中析出来,很快打湿了衣服。随着没有知觉的空气的流动,云雾在峡谷间舞动,时而展露一点点幽谷的真空。

雾一会转换成了雨。其实在平谷等车的时候,细雨下得很是密集,只是中间又小了些。

细碎的雨,一会又变成了小雪。我们在雨雪中前行,不时要提防湿滑的石块,特别是在下坡处,两侧面临无底深渊的峭壁处。

(距离起点1.48km 当前海拔293m)

 

山顶的铺房基址,散落有大量碎瓦片。

(距离起点1.51km 当前海拔297m)

 

这个圈城,其实防御的是北侧的这条沟谷,以防敌虏沿沟谷绕行到东侧的缓坡进犯。

(距离起点1.52km 当前海拔297m)

 

墙体向东,山势稍缓,墙体往山体高处攀升。

(距离起点1.52km 当前海拔297m)

 

放飞无人机的信君与骆驼。

飞行当中的无人机,如在仙境巡游。

 

墙体向东南方向转折处,是54号敌台。自此开始,墙体保持着原状,未经修复。但未经修复的墙体,比修复后的更 为高大。

(距离起点1.70km 当前海拔310m)

54号敌台在考古报告中被作为附墙台,显然与遗产网作为“其他墙体设施”而考古报告也作为附墙台几座台子有本质的区别。

(距离起点1.74km 当前海拔309m)

 

54号敌台外侧,崖壁陡立。能够近眼观察,于是下到坡下,竟然又是一道墙体!

(距离起点1.76km 当前海拔312m)

 

主墙与崖壁边缘的墙体位置关系图。

 

这道大墙与主墙相比,甚至更高高大坚固,因贴近崖壁垒砌,稳定性好,因而保存状况比主墙更好。

对比将军关鹰嘴崖往南的几道拦马墙,可以确定是相同的构筑物,应当分类为拦马墙——有观点认为是偏坡,窃以为不然,根据《四镇三关志》关于铲偏坡的描述,偏坡应是稍加铲削而成,或土坡,或石坡,皆就山势,而不是另筑一道堪比主墙的工程。当然,囿于手头资料有限,不知是否有其他文献对偏坡有不同定义。

将军关附近的拦马墙,考古报告均作了记录,但此段拦马墙并没有记载,可能是普查是遗漏了。

(距离起点1.78km 当前海拔314m)

 

拦马墙与主墙对比。可以看出,拦马墙下,山势趋缓,可以由下方沟谷经此处对主墙构成威胁。

(距离起点1.80km 当前海拔314m)

 

站在稍远处观察,似乎拦马墙是三道。由于下方有横向的梯田挡墙,不知这三道墙是否均是长城附属设施?

(三道拦马墙,距离起点1.82km 当前海拔319m)

 

连接外侧的山路,崖壁经过人工铲削处理,应是铲偏坡。铲偏坡与拦马墙的配合,所起的作用其实基本相同,都是阻止敌虏马不能前。

(距离起点1.93km 当前海拔322m)

 

回至主墙,沿墙继续前行。从墙体上看,这段墙体残高约三四米,墙体顶宽度约3米左右,规格还是很高的。虽然是石墙,但石材经过打磨,加工成长方形,较为规则,因而墙体质量较高,稳固性好,保存状况好。考古报告描述此段墙体为双边墙。这也是此段城墙防守更为重视的体现。

(距离起点2.34km 当前海拔320m)

 

外侧保存有基本完好的垛口墙,只是垛口已经不见。

(距离起点2.42km 当前海拔340m)

 

平谷53号敌台,考古报告分类变为敌台。这座敌台与54号敌台并无区别,可见考古报告的分类标准并不清晰。

(距离起点2.42km 当前海拔344m)

敌台附近有残砖,台顶原应有铺房。

(距离起点2.43km 当前海拔347m)

 

墙体上开始出现红色的石块。

(距离起点2.45km 当前海拔353m)

 

红色岩石越来越多,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这座山是红龙石山,岩石系就地取材打制,可能岩石中含有某种元素。但不像是铁矿石。平谷将军关一带有金矿,不知是否与金矿有关?

(距离起点2.50km 当前海拔363m)

 

平谷52号敌台,非常高大,保存状况相当完好。

这座敌台在考古报告中,又被分类为战台,可见考古报告的分类,有些随意性和混乱。

(距离起点2.51km 当前海拔368m)

这也是一座三岔结点的台子,是圈城的东侧结点。左侧通往黑水湾方向,下方通往黄松峪关的主线,台体前方是通往黄松峪方向的内线支墙。

(距离起点2.52km 当前海拔371m)

从西南侧观察这座敌台。

(距离起点2.53km 当前海拔373m)

通往黄松峪的内侧支线墙体,比起外侧主线墙体,简陋了很多。墙体残存高度,也仅1米左右。

(距离起点2.54km 当前海拔372m)

沿主墙继续前行。左侧为内侧坍塌的一处缺口,会是上城便门吗?考古报告也没有记录。

(距离起点2.60km 当前海拔376m)

 

壮观的红石墙。

(距离起点2.62km 当前海拔379m)

 

(距离起点2.64km 当前海拔388m)

 

 

平谷51号敌台,坍塌得较为严重。考古报告也分类为战台。

(距离起点2.74km 当前海拔430m)

外侧山坡很是陡峭,会不会还有拦马墙?下到墙下,贴近崖边观察了一下,只是一道铲偏坡的土坡。

(距离起点2.83km 当前海拔445m)

 

梯状墙体。

(距离起点2.85km 当前海拔447m)

 

遇见稀有的圆形敌台

平谷50号敌台,是一座圆形敌台。圆形敌台在北京地区鲜有出现,已经知道的包括:

怀柔1座,位于“秦皇旧址”段;

密云2座,分别是:卧虎西山1座、滴溜山(云蒙山残长城景区)1座软皮,滴溜山往东水峪段墙上,有一段不规则圆形的敌台;

平谷1座,位于黄松峪段;

昌平1座,位于长峪城段。

 

这座敌台,考古报告也分类为战台。

(距离起点2.87km 当前海拔451m)

 

有特点的是:这座敌台利用了两大块树化石。

 

台顶有碎瓦片,说明台顶原有铺房。

 

过圆形敌台,继续前行。

(距离起点2.93km 当前海拔456m)

 

墙顶一堆砖石,遗产网记录为房基2号。

(距离起点3.10km 当前海拔489m)

 

平谷49号敌台,考古报告归类为战台。

(距离起点3.17km 当前海拔498m)

墙体2米多高,但墙基利用了经铲削的基岩,外侧又是陡坡,因此足以挡住敌虏的进犯。

(距离起点3.22km 当前海拔503m)

 

垭口的防御思路

前方有一处垭口,垭口两侧,分别有一座马面。西侧马面没有留意观察,应当在这段墙体上,为平谷15号马面。

(距离起点3.22km 当前海拔503m )

垭口低平,下方山势略缓,为重点防御之地。垭口处的防御,往往不在垭口,而在垭口两侧设置马面,马面上布置火炮。这两座马面,应同时为炮台。

这段墙体的下方,垭口东端的方形台子,应当是15号马面。

(距离起点3.23km 当前海拔506m)

 

平谷14号马面。

(距离起点3.34km 当前海拔507m)

 

平谷48号敌台,已成一堆乱石。

(距离起点3.44km 当前海拔532m)

山深探报春早到,嫩芽枝头显招摇

一枝酸枣枝上,竟然簇生着一丛新芽。在一片萧瑟的山林中,在冷雨与碎雪中,是那么的另类,那么的抢眼。这是第一波报道春天消息的使者吗?

(距离起点3.67km 当前海拔561m)

有两位老师留言,说这是寄生槲寄生植物。原来如此,酸枣枝毕竟不到发芽时候。

 

墙体上又现一座铺房基础,为考古报告记录的房基1号。这座房基四周墙体比较明显,不像房基2号塌成一堆乱石。
(距离起点3.67km 当前海拔561m)

 

墙体上的火山岩。树化石与火山岩,在将军关鹰嘴楼南侧也大量出现,此处离将军关不远,具有相同的地质特征。

(距离起点3.70km 当前海拔561m)

 

这一处大石堆,应当是一座坍塌的敌台。考古报告记载为战台5号,遗产网没有标识。

(距离起点3.82km 当前海拔569m)

 

此处略微向外凸出的墙体,凸出面呈半圆弧形。遗产网与考古报告均未记录为台。或许仅仅是一段墙体。
(距离起点3.85km 当前海拔577m)

 

两侧皆是陡崖峭壁,行走在细雨与碎花之中,看不清崖底的状况,反倒少了一份担心。

(距离起点3.85km 当前海拔578m)

 

平谷13号马面,位于一段崖下对外凸出处,崖上崖下两段墙体衔接处,下方又是一处垭口。

此处垭口,与前一处垭口设防思路类似,紧要在垭口,设防在垭口两侧。

(距离起点4.08km 当前海拔512m)

 

云中未谙崖边路,回首方惊边墙险

偶尔回首时,才惊觉脚下的路,其实很凶险。正是:云中未谙崖边路,回首方惊边墙险。

(距离起点4.08km 当前海拔512m)

 

墙体外侧又出现数道矮墙,类似黄松峪口东侧的其他墙体设施,但考古报告与遗产网均未记录。这些墙体,会是什么?

(距离起点4.15km 当前海拔481m)

 

平谷12号马面,坍塌更为严重。

(距离起点4.18km 当前海拔465m)

 

墙体外沿,还保留着拔檐石块。

(距离起点4.23km 当前海拔453m)

 

有一处保存完好的便门,过门石梁与门洞非常完好,只是墙体坍塌。考古报告将此处编号为便门3。

(距离起点4.26km 当前海拔439m)

 

便门旁边即是平谷10号马面。

(距离起点4.26km 当前海拔439m)

 

墙体延伸至一处山崖的高点,三面峭壁,前方不能通行。山势虽然不是很高,却很险峻。也许,天气晴好时再走这段行程,反倒增加了心理压力。

(距离起点4.32km 当前海拔438m)

 

又一座便门,为考古报告命名的便门2。

(距离起点4.41km 当前海拔406m)

 

保存状况良好的墙体、垛口墙、拔檐石。

(距离起点4.41km 当前海拔410m)

 

平谷47号敌台。

(距离起点4.46km 当前海拔415m)

 

像是一座残台,但考古报告与遗产网均未记录,或许是墙体坍塌的效果,并非敌台。

(距离起点4.78km 当前海拔338m)

 

带墩院的台子
平谷46号敌台下,有环绕的墙体。这种墙,一般称之为护墩院。

(距离起点4.81km 当前海拔341m)

墙体似乎是两道。或许,上层院墙,实际是铺房的墙?如果是,这将是这一带保存的铺房墙体,高度最大的铺房墙体。

 

台体立面尚好,是座实心石台。

 

前方又是断崖,需要绕行。路网上有人从右前方灌木荆棘丛中绕行,不过,应当并不好走。骆驼在前,寻找到一条从左侧(外侧)下撤的路,还好,是条成熟的路径。

山坡下亦有墙体,是为拦马墙?如果是,像这类拦马墙,一定会错过不少,因为在墙体上行走,无法看清下方的情形。

(距离起点4.88km 当前海拔343m)

 

黑水湾关口

绕行下来,是一条大道。沿大道前行,又走到墙体之上。对面的山口,即是黑水湾口。山口右手边山崖上,云雾缭绕之中隐现一座敌台,当为平谷45号敌台。

(距离起点5.16km 当前海拔266m)

 

此处是两列山梁交 会之处,墙体自46号敌台的断崖上,垂下这道梁,连续此段墙体。

(距离起点5.21km 当前海拔264m)

 

此段墙体,向沟谷下延伸时,又形成一道断崖,需要绕行。断崖处的墙体上,有一座平谷9号马面。由于绕行,没有见到这座马面。

从墙体上可以看到黑水湾口中的墙体。这段墙体上,当有一处水关,一处便门,即考古报告记录的便门1。

(距离起点5.21km 当前海拔264m)

 

关口的墙体,自46号敌台所在的山梁,先跨越至一道内侧较为宽漫的山口,至左手边的崖壁之下,然后从狭窄高峻的第二道山口左侧断崖连接至右侧断崖,即连续跨越两座山口,连接3处断崖。

 

自46号敌台所在山梁延伸下来的墙体。

(距离起点5.22km 当前海拔266m)

 

第一道山口,远远看了一眼,没有近前,不知水关与便门是否在此处。

(距离起点5.48km 当前海拔242m)

 

通往第二道山口左侧断崖的墙体。

(距离起点5.52km 当前海拔245m)

 

右手边通往第二道山口右侧断崖,似乎也有一道墙体。

难道,此处的墙体走势,是错综复杂的吗?

查阅考古报告,并没有这样的记载。是考古报告记录得过于粗糙了吗?

(距离起点5.55km 当前海拔249m)

 

在第二道山口下,仰视上方的45号敌台。峡谷逼仄,崖壁高耸,此处当是一夫当夫万夫莫开的紧要通道。

只是,这道关口,以前就是如此吗?还是原只有垭口,现代为开辟道路,劈山开路,切开垭口,扩大了山口?

(距离起点5.58km 当前海拔251m)

伫立在崖边的45号敌台。

 

结束全天行程。

 

小结:

这段行程,按长城遗产网的分类,共计11座敌台,9座马面,4座其他墙体。另有2座遗产网未标识的敌台(考古报告未记录的敌台为1座),3座便门。

1、有一座圆形敌台,并且顶部有铺房痕迹。

这在北京地区保存下来的敌台中较为少见。特别是修筑砖石城墙与空心敌台后,圆形敌台保存下来的更少。早期毛石墙体与实心敌台的时候,空心敌台台体各自受力均匀,更容易保持稳定,也更容易建造,能够更有效地利用狭窄的地形。及至到了空心敌台,需要在内部保留空间,因而难以再建造圆形敌台。以致部分早期圆形敌台需要进行改造,以致空心敌台保存下来的较少。

2、黄松峪关东侧存在4座内跨的附墙台。

这些附墙台分布密集,向内凸出的形制令人不解,也是我首次见到集中出现的内跨式附墙台。其初始形制、功能到底为何,是否不同时期所修筑,是否后期修空心敌台后废弃的早期敌台,已经无考。

3、有2座长城遗产网未标识(考古报告有记录)的铺房及1座战台。

4、46号敌台附近有护墩院。

院墙共2层,或者为1层墩院,1层铺房墙体基。

5、55、54、53、52号敌台之间,两道墙体构成1座封闭的圈城

这座城在考古报告中没有特意作为城堡进行归类,但在相关敌台的内容处描述为圈城;长城遗产网仅标识了环形墙体,未作为城堡标识。

6、考古报告对台的分类有点乱

考古报告对台的分类与遗产网的分类多不相同,且考古报告分类较乱。考古报告把台分为敌台、战台、附墙台、墩台(烽火台),而且不同的分类之间的差异不够明显。

 

2021-2-14,21日补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