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谱的几种形式和传承制度

 阿族 2021-09-22

族谱自人类繁衍开始就具有了稳定的发展基础,再加上古人强烈的家族意识的推动,在物质资源极度匮乏的古代,也有相当丰富的对于家族繁衍的记录方式,主要有三种形式。从一些层面来看,家谱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始终。就其内容形式而言,家谱区别于其他类型的历史文献,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基于各地区文化、家族传统的差异,家谱带有强烈的平民特色。那么这种具有个性化特点的家谱是怎样在中华文明史上呈现出团结一致的发展趋势呢?在纸张暂未发明出来之前,族谱又是以怎样的形式在家族之间传承的呢?

一、口述族谱。口述族谱就是通过口耳相传的形式传承家族的世代谱系,这种记录方式广泛存在于少数民族之中,在中原建立元王朝的蒙古人就有历代沿袭着口述族谱的习惯。蒙古人将有关族谱的话语系统看作为宝贵的氏族的财产。
二、绳结记法。绳结记法的目的比较单一,主要用于记录每户的人口数量,绳结系得越多,表示子孙后代越繁盛。
 三、龟背刻字。龟背刻字是文字诞生后的产物,初具了文字家谱的形态。古代龟背刻字主要用于占卜,石刻以记录大事,而竹简成书的成本也比较高,因此,这种文字族谱的使用对象主要是统治阶级或者贵族,无法普及到平民百姓。

宗法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宗法制度是由父系氏族社会演变而来,依照皇亲贵族血缘关系的亲疏分配国家权力,宗族体系与政治等级紧密结合。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选拔制度由察举制转变为九品中正制,家谱和政治彻底地联结在一起。在这一基础上,各家族对族谱的修订更加严格和精细,也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谱系体制。家谱文化虽有悠久绵长的发展历史,且在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的影响下饱含生命力,但它还是在繁荣与衰落之间不断反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