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清朝的闲鱼

 时拾史事 2021-09-22
在我小时候,有一种国营的“信托商店”,是专门负责回收、销售二手物品的,在我记忆里,很少有人进去,里面的东西也乏善可陈。长大一些后,流行起来“跳蚤市场”,很多小区、大学都会定期不定期地举办,供大家互相交流旧物,大家都很踊跃,我也去学校里的跳蚤市场卖过自己不用了,但质量都还不错的东西。不过这种方式覆盖范围小,也不是常设的。

其实,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很多年里,上溯到清朝,二手市场曾经是一个很活跃的行业,不仅买卖频繁,而且还有成熟的产业链,有好几种行当服务于中。
这个产业链的上游,叫“打鼓儿的“,他们是负责走街串巷,从市民家中收购旧货的,包括专收金银首饰、细软皮货、古玩玉器、书画法帖等贵重物品的”打硬鼓儿“,和专收碎铜烂铁、估衣破鞋、瓶瓶罐罐的”打软鼓儿“两种。这两个行当井水不犯河水,打硬鼓儿的一般专去官宦豪绅住宅区转,打软鼓儿去的当然就是贫民区了。
这个行当的交易地点,在“小市”上,“小市”来源于“晓市”,指的是交易时间,即天不亮就开始交易,到天大亮了就收摊了。早年的晓市在崇文门外半壁街南,后来挪到了红桥、法华寺一带,摆的都是地摊。乾隆年间的纪晓岚,都是晓市的常客。西边北边也各有一个晓市。

产业链的下一端,叫“跑攒儿的”,是专门从打鼓儿的手中收货的人,这批人对文物古玩有一定的研究,经验多眼力好,从旧货中挑选有价值的东西高价收购,再进行倒卖,这个行当相比前一种,技术含量更高,风险也相对大。这批人的交易地点,在“攒儿上”,其实就是茶馆儿里,打鼓儿的和跑攒儿的聚会的时候。
到这里产业链还没有结束,下面还有一端,叫“挂货铺”,就是从晓市上收了旧货后,稍加处理,放在实体店里卖。挂货铺里专门负责卖鞋的叫“低头斋”,专门负责卖衣服的叫“估衣市”,那些年代穷人多,很多人家的日常用品,都是从这些地方买的旧货。三十年代,北京前门外有十四家挂货铺,大都以“xx祥”、“xx斋”、“xx号”为名。
各行有各行的特殊门道,二手市场就更加是了。在晓市上,价格不透明,买卖双方都不希望被别人知道自己的出价,所以议价的时候,往往不是说话的,而是在袖口里拉手,摆手势,如果袖口不方便,就拿一块布,遮住两只手,在布下面划价。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再加上交易时间特殊,晓市后来也被称为鬼市。
这个一度极其发达的产业链,后来随着委托行、拍卖行的出现慢慢衰落,再加上进入新中国后,以物资回收公司和信托商店取代了摆摊买卖的方式,慢慢就消失了。但其实,二手交易的需求一直还在,尤其是当今时代,很多人买的东西用两天就不喜欢了,扔了可惜;而买的人呢,对有些快速更新迭代的东西又不值当的全买新的,很需要有成熟可靠的二手交易场所。如今互联网发达,已经不需要“跳蚤市场”了,像转转、闲鱼这种互联网交易平台,可以说承担了cyber晓市的作用,比起以前方便多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