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行业自娱自乐到服务消费者—图书订货会亟需转变

 路边小石杜辉 2021-09-22

文/杜辉

每年的北京图书订货会,是行业的一个开年大戏。曾经在出版行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个标志性的行业盛会。但随着科技的发展,通过互联网信息传播得以更加便利和即时,图书订货会的功能和目的也就越来越模糊。出版机构不参加觉得缺少了些什么,不甚踏实。参加也觉得是按照惯例缺少亮点和热情。

在没有互联网及网络技术并不发达的时代,图书的征订依赖于书目、传真、电话等形式。信息量小、更新不及时、传播速度慢、成本高。所以开年的北京订货会逐步发展为图书发行的龙头会议。通过订货会出版机构和渠道商可以直面沟通,查阅样书,当场订货。此举大大的促进了图书流通的发展,也为各家机构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图书的文字、图片信息,都可在网络上及时、全面的传播。图书的征订工作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就可完成,大大降低了双方的管理成本、人力成本,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信息的实时更新,及时互动,让出版机构在市场中竞争中更具生命力。也因此,订货会传统的订货功能随之弱化,更多的是同业间及出版机构和渠道商之间的彼此沟通交流、交际。但随着交通的便利,日常异地调研、拜访、举办活动的增多,这一功能也在逐步弱化。参加图书订货会的功能和目地则越来越不明确,随之对于出版机构和渠道商的吸引力也在逐渐降低。

订货会的明天何去何从,大家有些茫然,同时也都在尝试各种新的探索。比如增加出版周边及文化产业参展,如文具,动漫、数码产品等;如增加各种文化讲座活动,为读者提供文化交流普及的平台;如增加零售功能满足消费者购书的需求等等。虽然一直在改变,但是因为多年的固定模式以及想多方兼顾的初衷,最后各方面的功能仍是难以突出,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笔者从业多年,参加过数十次各种订货会,从没有网络到有网络,从有网络到网络普及发达。也算见证了订货会的变迁和发展。所以有如下几点建议及思考,以供大家分享和探讨。

1.从服务业内向服务消费者的转变

既然订货的功能已经逐步消失,那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如何开拓市场,赢取消费者,则是出版机构的重要需求。那么订货会从场地分配,会场布置,到配套服务,及参展单位的人员配置,就需要从服务业内向服务消费者转变。如增加文化讲座、图书零售、编读交流活动等等都是为达到这一目的。出版机构的编辑日常少有机会和消费者和渠道直面交流。那么正可以通过订货会在第一现场,直面渠道、直面消费者,对图书产品的需求、反馈、建议、看法等等进行直接的交流,但目前看编辑人员对这一功能和作用大都十分漠视。本次展会也尝试引入了零售来满足消费者的购书需求,但零售区域场地面积小,位置偏僻,宣传不足,远没达到消费者的期望。目前的订货会从组织者到参展商,对于服务消费者,编读交流这些功能都是十分被动和边缘化的。并没有作为会议主体和目标去刻意打造。比如场地分配,民营出版公司分配到位置不明显的568号展馆。目前市场上的畅销书8成甚至更多都是民营公司策划出版,如是以最大限度满足消费者购买交流欣赏的功能。那就需要在最好的位置放置最好卖的产品,以此才能最大的吸引消费者的参与和关注。

2. 从例行公事的参展向塑造企业品牌形象的营销

目前的参展机构,大部分参展人员是编辑、发行等人员。来参展展会大都缺少适当培训和服务要求。参展人员在展位内散漫,对于消费者不主动、不热情、不亲切,甚至是漠视和冷落,都会伤害消费者,也为企业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展会正是为展现企业品牌形象而搭建的极好舞台,你的展位设计布置,参展人员的一言一行,态度举止,参展图书,都是企业形象、实力的展现。很多企业对这些漠不关心,最后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参展,反而在消费者心中造成了负面的印象。从展会上参展商对于消费者的服务意识,就可以看出企业的市场化程度及经营强弱。比如8号馆的中信展位,除了对参展员工要求着装整齐,不许在展位内进餐等,更是特意请来了咖啡师,现场为消费者提供咖啡。远远的就可以闻到咖啡香味,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关注。旁边的活动场地同时进行各类交流宣传活动。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种良好的身心享受,在消费者潜意识里塑造了中信品牌等同于小资、情调、舒适、职业、规范的印象。比如6号少儿展馆,众多的少儿出版机构以卡通人偶、表演、气球、小玩具、小礼品等吸引小读者的关注。营造了极为活泼热闹的氛围,这些都可以强烈的吸引小读者参与,最后实质就是从吸引小读者转化为吸引父母,为企业赢得分数,最后把这些关注度转化为消费行为。

3.大而全的宏伟,不如别有风格的精致和个性

大部分参展单位的展台设计布置,大而全。整齐规范有余,但全无灵气、个性。图书出版是讲究个性与创意的产业,需要产品的个性、内涵和气质来吸引消费者。但展位设置的千篇一律,怎么能吸引消费者?怎么能在消费者面前树立企业的形象?展位的设计及布置的巧妙,可以第一时间抓住参展消费者的眼球,也能给予消费者深刻的印象。只有留下深刻的印象,最终才有机会转化为实际的消费行为。

4. 亟待提高服务意识

整个会场大部分参展商从展位的设计、布置到人员配置就基本没有考虑到服务消费者的功能,这也是展会定位问题的延伸。展位布置不便于消费者欣赏翻阅图书,没有专门人员服务消费者,解答消费者疑问。参展单位晚来早走,让消费者扑空等等。出版产业相对其他行业仍是市场操作极为落后的行业,如何提高对消费者的服务意识,也是企业竞争力的具体体现。

5.单方收费不如一起分利

近年的展位费节节攀升,对于利润微薄的出版机构,更加剧了订货会的鸡肋性。如改变会议的核心功能,以服务消费者,满足消费者购书需求为目地来创收。让服务多元化,让展会市场化,从销售和提供服务来盈利。一方面可以最大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一方面可以提高参会机构的积极性。展会组织者则从做大的蛋糕中分享利润,这样的模式也许做起来更加辛苦,但应该是个共赢和有长远发展的最终模式。单方的收费模式现在已经很难持续。

订货会的传统功能既然已经被科技发展所取代,那么如果想生存,想继续存在,就需要彻底的改变。变则通,通则顺。这需要组织者参展商的共同努力和巨大魄力。以往展会的行业内自娱自乐,已经成为资源财力的极大浪费。那么如何让付出的金钱财富能有实际效果,就需要从产转到销,从服务行业转移到服务消费者。消费者才是一切,才是这个行业的未来和希望。这个行业的自娱自乐氛围不变,那么消费者也会抛弃我们。

作者注:原文发表在2013.1.21新华书目报.社科新书目第1065期A04版。原文说的是13年的老国展图书订货会,而并非BIBF。这周应景,就发了这篇老文。经过多年努力,参展商的面貌,实则已大为改善。但是展会更加鸡肋,或者说已经失去意义。消费者乏味,业内例行公事。与其浪费人力物力,真不如另谋良图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