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海底捞卖服务的经营之道看实体书店的自赎之机

 路边小石杜辉 2021-09-22

文/杜辉

刚刚吃过海底捞,让人无可挑剔的服务又一次印在脑海中。商业的内容与精髓其实都是相同的,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也有共同的地方。通过海底捞的一些现象及模式,联想到我们这个行业苦苦挣扎的实体书店,感叹良多。其实衰落的根本不是网络的冲击,而是自身服务的缺失。

文化消费本非刚性需求,更少物有所值的消费满足感

 海底捞的的就餐价位不算很高,应该算中等偏上的水平,但是服务确是超一流的。这就让消费者可以用地主的消费水准,享受到帝王的服务水平,这也就是海底捞最大的卖点和竞争力。现在的国人说富也富,说穷也穷。说穷是大家实际可支配的收入并不多,扣除生活杂项等必须费用之外,还要存钱、育儿、养老、看病、做面子。最后剩下的可供支配收入即零花钱,还是十分有限的。且现在物价年年飞涨,而且涨幅大的还都是生活必须的刚性消费,消费者为了节约开支,那么文化性消费则是可以被压缩的最好选项。因为其并不直接影响现在的生活,不是刚性需求,所以钱包不鼓的时候,砍掉也无妨。而其中购书又是文化类消费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这些年的图书市场萎靡不振,也是和经济大环境密不可分的。再说国人富,虽然开支受到经济大环境的限制,但是终究还是有相当的消费能力,只是把钱花在那个方面而已。旅游、子女教育、养生保健等等。只要让人感觉需要,物有所值,在消费上也是一掷千金,绝不含糊。很多人愿意去下馆子,愿意去KTV。这些消费看似性价比很低,但人们享受的不完全是商品,而更多的是享受服务、享受感觉,享受消费的过程,这种消费的愉悦感,并非购书所能比拟的。

实体店的最大卖点是服务,通过服务才能和网店争夺市场

 消费的感觉,消费过程的体验,已经成为消费者在消费时非常在意的一项因素。消费者心理核心更多的不在乎贵不贵,只在乎值不值,海底捞就是这一明证。北京一个城市已经几十家分店,但每个分店在饭点时基本都需要排队等号。这里人均消费在100-200元之间,在京城火锅店里的价位并不低廉。那为什么大家还趋之若即?就因为完美的消费过程体验,消费换来的精神愉悦感、满足感。

 反观我们的实体书店,大多数国有书店的服务能力还是十年前的水平和标准,少有创新和改变。服务的理念仅是满足读者的最低需要,比如查询、导购等等,但主动的、差异化的、便利化的、满足消费者心理需求的服务理念和经营模式还远未成型,有些甚至是还没有这方面的基本意识。

 比如近几年风光一时的O2O模式,线上线下打通,利用现有的店面、物流、库房一体经营,做大蛋糕。这是实体店从网店手里抢回市场的大好机会,但是又有几个实体店在采用这样的商业模式?就是实体书店开设的网店,也只是在重复复制成功者的模式而已,自身缺少创新,缺少主动的市场预判,更不要说布局。如此不便捷的购物体系,你怎么能留住消费者?门店的订单为什么不能通过网络发货而要和自己的网店分开运营?如果不加整合的话,更多的读者还是会选择去专业的网店购物。因为对方的配送物流更快,客服体系更完善。如果实体书店借物流配送的机会,用优秀的服务员,以专业素质,外形气质为依托,推荐图书,投放新品活动的宣传单,推广营销微博、微信账号等。这些举措是不是会产生更大的销售几率?是不是可以拓展更大的经营空间。

 这些简单基本的服务理念,在我们众多实体书店中还只是在研究阶段的方案和计划,很多书店甚至都未曾想过改变。目前众多实体书店因为待遇、收入等问题,人员流失严重。高素质、高水平的从业人员越来越少。但是对于图书销售最前沿的门市来说,一个有丰富的知识,良好的修养,优秀的气质的服务员,在推荐图书时必然会促成更多的延伸服务,带来更多的销售机会。现在店面众多的销售人员,更多的是在做最初级的导购和咨询工作,但对于由自身内在知识涵养所带动下的销售能力并不突出。实体书店在价格上不可能和网络书店所竞争,固定的成本支出都是硬性的限制。但是在消费体验上,在读者的服务享受上是可以很轻松的与网络书店相竞争。消费者在实体书店的购书过程中,还很少能体会到满意的服务。很多从业人员的服务素养,还停留在老国营商店的阶段。对消费者爱答不理,没有耐心,缺少必要的利益,没有一种发自内心主动服务的动力。笔者曾在北京某大型书城购书,收银员把打印出的购书小票从柜台里扔给了我,当时让我非常诧异。这一个微小的细节,就让我对这个书店的印象和评价降到零点。这些问题固然和地面店过低的收入待遇有关,但管理者、经营者不想办法加以改变,那最后必然恶性循环,陷入死胡同。服务越次消费者流失越大,也就造成销售下滑,收入下滑,然后反过来影响员工士气、积极性,结果服务更次更被动。

 如果没有互联网的冲击,实体书店就没有目前的困境?在服务理念落后,经营模式死板,运营方式低效官僚之下,就是没有互联网的冲击,也会有其他的冲击。实体书店的衰落,最大的问题不是在外力竞争,而是自己因循守旧,意识呆板,缺少开发创造力造成的。互联网的冲击,也许只是压倒实体书店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己不改变,神仙也没救。

作者注:

     文章发表在2012.5.1的中国图书商报第1834期书业时评8版。当时写作是一时感慨,现在修改,感觉文不对题。对实体店的死,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很多商业机会,被忽略错过。民营书店的财力有限,所以活下去是第一,没法奢望未来。国企平台优良,但是限于体制,举步不前。结果几大网店做大,最后自己沦为配角。如果再不痛定思痛,结果就只有和读者说再见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