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瑜伽与心流

 二哥的生活感悟 2021-09-22

“瑜伽”一词在梵文中意为“结合”,指的是这套方法以追求个人与神的结合为目标,首先是结合身体各部分,然后是整个身体与意识结合,构成秩序体系的一部分。为实现这个目标,1500年前,帕坦伽利设计了技巧渐进的八阶实修法。

前两种实修称为“道德准备”,目的是改变一个人的态度。我们或许可以称之为“端正意识”;它们的作用是在实际展开心灵控制之前,尽可能把精神熵降至最低。

实践上,第一实修“制戒”,要求一个人节制可能伤害他人的行为与思想——虚伪、盗窃、淫欲、贪婪等。

第二实修“内制”,即遵守清洁、学习、顺从上帝的规矩,这都有助于把注意力导向可预测的模式,使控制注意力更为容易。

接下来两种实修与身体的准备有关,让瑜伽行者养成能克服感官需求的能力,保持精神集中,不会疲倦或分心。

第三实修着重“坐法”,意即长时间静坐而不向压力或疲惫屈服。这部分是西方人最熟知的瑜伽,通常令人联想到一个身上只包着像尿片的东西的行者,头下脚上倒立,双腿还盘在颈后。

第四实修“调息”,目的在于使身体放松,呼吸节奏稳定。

第五实修是进入正式瑜伽修行门户的预备动作,称作“制感”。它主要是学习从外界事物上撤回注意力,控制感觉的出入——能够只看、听和感知准许进入知觉的东西。在这个阶段,我们已经可以看出,瑜伽的目标与本书所描述的心流活动多么接近——控制内心所发生的一切。

虽然另外三种实修不属于本章的范畴——它们强调用纯心灵的方式控制意识,与体能技巧没有关系,但为了完整起见,而且因为这些心灵运作必须以前面的体能运作为基础,在此还是简单介绍一下。

第六实修“执持”是长时间专注于一种刺激的能力,可视为与前面的“制感”相呼应;前面我们学习把事物摒除在心灵之外,现在学的则是把它们封锁在心里。

第七实修是“静虑”,在此阶段,我们不再需要外来刺激,就能忘怀自我,专心致志,使外来干扰毫无可乘之机。瑜伽行者最后要达到的境界是“三昧”(亦译“三摩地”),意即沉思与思考对象合而为一。达到此阶段的人说,“三昧”是他们毕生最有乐趣的体验。

瑜伽与心流的相似显而易见,甚至不妨把瑜伽视为一种经过周详规划的心流活动。两者都企图借贯注精神,进入乐趣盎然、浑然忘我的境界,而且都靠肉体的训练达到集中注意力的目标。但也有人刻意强调两者的差异。它们的主要差别在于:心流重视强化自我;瑜伽和很多其他东方灵修追求的却是泯灭自我。瑜伽最终的“三昧”阶段,也是涅槃的起点,要让自我如同川流汇入大海一般,与宇宙结合为一体。

因此,把瑜伽视为最古老、最有系统的心流制造法,并无不合理之处。

其实,二哥认为,人类所有的活动,最终都会归结为心念合一,心安为根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